国民投资理财记忆

胡中彬2018-09-29 08:30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跃发展的40年,也是居民资产飞速增加的40年,期间金融行业壮大繁荣、波澜起伏;资产管理产品丰富多元、规模几何级扩张……记载着中国居民财富的演变历程。从80年代、90年代的“储蓄为王”时代,到2000年后房地产崛起,再到股票、信托、基金、银行理财、保险等轮番登场,居民财富配置多元化、全球化的时代正在走来。

——编者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中彬 兜兜转转也好,暂时过渡也罢;这其实也是抹不去的国家财富记忆片段。

从见证昔日储蓄时代——“1993年时一年期存款利率高达10%,三年期存款利率12.24%”、受益2006-2007中国资本市场罕见的牛市行情,到投资互联网金融产品、网贷投资合理维权,1982年生人的某互联网创业公司高管林骁,近期又暂将其现金转存为储蓄了。

与之对应的是,一个不同寻常的2018年金融新时期,中国政府正致力于防止金融脆弱性演变为系统金融风险。而严监管、去杠杆背景下,资管新规落地,阵痛过后,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或将迎来一个新时代。

汉富金融研究、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的《2018新二代财富观念白皮书》显示,2006年至2017年的十年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中现金及存款比例已由70%降到了41%。2018年,一方面是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将面临更大的波动,另一方面全球资管和财富管理行业都在积极拥抱变化,充分运用技术来与专业管理进行结合;这两点都是中国的新富人群所关注的未来,因此,2018年将是趋势变化的过渡之年。

2018年亦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年,国人财富积累催生了财富管理需求快速增长。瑞信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全球财富报告》数据表明,中国财富总值位居全球第二,达29万亿美元。

在这数十年中,国民理财的观念和方式从无到有,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个家庭。那些曾经闪现在很多人脑海中关于投资理财的碎片记忆,斑驳记载着家庭财富变动的历史。记载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投资理财观念的变迁。

林骁只是中国财富变迁史的一个缩影,但若干个类似碎片拼凑出一个大写的国民投资理财记忆……

儿时的林骁清楚记得,一次走出校园的表演活动时便是“参与”当地一家银行的开业。“应该是1993年,我小学快毕业前的那个暑假,我们县城的一个银行开业搞得特别隆重,学校组织我们鼓号队去参加,当时我们什么也不懂,反正父母也都同意了就去了。”

活动的阵势倒让林骁印象深刻,鼓号队在小县城的主干道上敲锣打鼓,热闹非凡。银行的开业搞得这个小县城人尽皆知,要说是万人空巷也并不为过,林骁就看到,那天去银行排队存钱的人排起了长队,大家都是冲着银行开业为了吸引大家的存款所给出的“大礼包”。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利率,1993年时一年期存款的利率就高达10%以上,三年期存款利率12.24%。

当然,储户获得的实际利率其实还不只这么多,原因是当时在银行存款还有一个“保值储蓄”的“福利”。

1988年9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银行机构下发了一则通知,从此开办人民币长期保值储蓄存款业务。对居民个人3年期、5年期、8年期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华侨(人民币)定期储蓄、存本取息定期储蓄,在储蓄期满时,银行除按规定利率支付利息外,还要把存款期间物价上涨幅度和利率之间的差数补贴给储户,以保证储户不因物价上涨幅度大而蒙受存款损失。

这是特殊时期的非常时段。1988年8月,中央决定价格闯关,放开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各地迅速出现抢购潮,导致90年代初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从1993年到1995年,连续三年CPI均高于GDP增速,1994年更是创下了24.1的记录。

林骁记忆最深的是,街上的一碗米线当时已经是8毛钱了,更早之前只需要5毛或是3毛钱。而那时候,他们这个西部小县城的小学老师月收入也才不到一百元。

林骁的父母那天也去存钱去了。林家在当地做一些土特产的生意,家里有些积蓄,当天去银行存了三千元三年期的定期存款。“那天晚上回家,我听到父母在计算存款的收益,当时就觉得特别划得来,因为不仅存款利息高,而且存款还送了很多礼品,有毯子、被子等等,档次也不低。”他们拿到的礼物上,还贴着大红的标语之一“存款储蓄,利国利民”。

改革开放彼时刚刚起步,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虽然家庭收入也在逐渐改善,但刚刚度过解决温饱的阶段,家中积蓄本就非常有限,对于理财的概念还只是九霄云外,国民理财的主要手段就是靠高利率的存款。90年代,这存款为王的时代,居民储蓄的年均增速都在30%左右,存款利率一直长期稳定在10%左右,事实上,当时所谓的国民理财就是不停攒钱然后存银行,再由银行帮储户打理。

这也造就了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储蓄大国的地位,2010年时,国内总储蓄率达到了历史最高值——50%。

2000年9月,林骁考上大学的那一年,就是和他进入大学的时间几乎一致,一本由美国作家罗伯特·清崎撰写的书籍《富爸爸穷爸爸》中文版被正式引进到中国。令出版商或许都未能预料到的是,这本理财入门的书籍竟然红极一时,它连续18个月蝉联全国图书销售排行榜第1名,连续两年半名列畅销书排行榜前10名……一时间,“要增加你的资产,让你的钱帮你赚钱”等理财观念开始成为热潮。

当然,中国居民家庭财富稳步攀升,理财的需求也日益显现,而金融市场的各种创新产品也接踵而至。事实上,在90年代中国金融市场就发展非常迅速,国债、股票、基金等新的理财产品相继涌现。

上交所和深交所都成立在90年代初,但新中国的第一代股民,早在80年代就悄然而生了。

1983年,深圳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原始股”,催生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先河。1984年冬天,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小飞乐”股票发行,股票横空出世在上海滩,一石激起千层浪,成千上万的国人开始投身股海。

1981年中国首次发行国库券,在国家开放国库券转让后,可以流通的国债变成了可以赚钱的有价证券,这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银行存款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国民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但金融市场发展初期,股市可能是“一夜暴富”的代名词,尤其是那些最先抢到股票认购证的第一代股民,许多人一夜之间成了百万富翁。

有中国第一股民之称的“杨百万”就是通过在1988年从事被市场忽略的国库券买卖赚取其人生第一桶金而成名,随后成为上海滩第一批证券投资大户。

金融市场发展的机制不完善令市场投机性严重,股市低迷后,金融市场又相继出现炒期货、炒外汇的热潮,甚至还引发了1995年就酿成了轰动一时的327国债期货事件,这些并未让普通老百姓能从中获益。

而2000年以后,国民理财的方式悄然步入了地产时代,这成为了大众参与度最深和真正带来财富增值的最重要方式。

从房价来看,全国新房销售均价在过去十多年上涨了数倍,部分区域涨幅甚至达到10倍以上,而且其中几乎没有明显的回调。可以说,过去十多年的任何一个时点买房都是正确的投资。

林骁家曾在2002年在省城成都二环边上买了一套商品房,均价还不到2000元/平米。“我记得那时候去看房的时候,成都还刚刚才有三环路,三环边上都是一块块的荒地,家里买完房后,成都的房价是一直在稳步上涨的。”林骁回忆。

但那个时候大部分的国人大部分都还没有买房的概念,但就在遥远的浙江,一些精明的温州人当时已经敏锐的意识到了房子的价值,这些人最后还获得了“炒房团”的响亮名字。

或许很多人都没能料到,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中,房产在中国家庭财富中占据的比重能如此之大。由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编制的《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2017)》显示,到2017年,在全国家庭的人均财富中,房产净值的占比为65.99%,在城镇和农村家庭的人均财富中,房产净值的比重分别为68.68%和55.08%。

时间一转眼来到2007年,林骁已经是硕士研究生在读第二年。林骁学的是理工科,那阵子很多同学都已经开始在科研机构或者是企业实习,但他并没有如大多数其他同学一样,而是选择了到一家券商的证券营业部实习。

这和他受父亲的影响密不可分。林骁的父亲从2002年年末、2003年初时开始进入股市的,摇身成为了万千股民中的一员,这是在《富爸爸穷爸爸》进入中国两年后。

彼时,中国股市还处于2001年开始的那轮熊市之中。从2001年到2005年,尽管各种政策救市频出,但股市一直持续低迷,许多股民被套,“远离股市”的声音比比皆是。

1991年就进入股市的职业操盘手花荣也在那时选择了告别股市,这成为他人生的一个拐点,他甚至把当时一家证券报发表的那篇讲述他铩羽而归的报道《京城私募资金NO.1悲壮退出江湖》一直珍藏在家中。

但林骁父亲从其生意中感受到的一种直觉是:当时经济发展势头非常不错,所以他也把目光投向了股市,想试着玩一玩,他没曾想到,彼时的中国证券市场正处于爆发的前夜,两年后的开始启动大牛市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2005年,告别股市一段时间后,花荣再次投身股海,这次他把自己的房子抵押了80万元,连同其他积蓄共几百万元全部投入股市,殊死一搏。

2006年开始,林骁的已经感觉到身边谈论股市的人已经越来越多,即便是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对股市的关注度也明显增加了许多,有同学还共同凑钱去开户炒股。

“我家一直做小生意,家里有些闲钱,我爸就开始往股市搁,但之前其实并没有怎么赚到过钱。”但耳濡目染下,林骁也渐渐对股市多了些兴趣。

抱着试一试的念头,2007年春节回家的时候,林骁找父母要了五万块钱,回到北京,便去开了个证券账户,为了稳妥起见,他就只买入了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两只股票。

2007年春天开学不久,林骁便去他北京学校旁边的一家券商营业部找到了一个实习的机会。林骁在这家券商营业部的工作就是负责给股民开开户,开户的工作本身并不复杂,但每天开户的人都很多,到4、5月份时,每天影业大厅里来开户的人都挤得水泄不通,其中也不乏很多林骁同校的学生。

2006年、2007年中国股票市场出现了罕见的牛市行情,中国出现全民炒股的热潮,到2007年5月28日止,中国股市的开户人数已达到1亿人,股市成为了中国上亿人投资理财的选择。

林骁每天在营业部里都能感受到股民们的心跳。每天大厅里面人声鼎沸,那是一张张因为兴奋而涨红的脸,盯着头顶的大屏幕,嘴里默念着涨涨涨。经常不经意间好像是大盘突破什么点位了,大厅里一片掌声欢呼声。

股市的火爆和源源不断的开户人群让林骁每天还得加很长一段时间的班,但股市也让林骁挣到了第一桶金,投入的5万元炒股资金在几经倒腾后已经接近翻倍。更可观的是,在实习到8月底时,他这半年实习期间还额外获得了券商20多万元的奖励,这是班上其他同学无人能及的。

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指以一根小阳线完成了6124点的历史传奇。就在这轮牛市中,不少国民的命运就此改变,花荣便是其中之一,凭借着将全部家当放入股市,华荣的财富在这轮牛市中“至少翻了十倍”。

“2005年开始的从1000点到6000点的大牛市,我抓住了机会,这轮大牛市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花荣称。

一晃十余年已去,股市已经成为中国居民投资理财最重要的渠道,中国股民也在此后又因股市的反复经历了多个大喜大悲。

当然,除了国民对炒股的热情高涨外,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般,也带动了基金市场的发展,更是助推了国民对投资理财的认知,连农村都知道炒股票赚大钱,居民银行存款开始大搬家到股市,银行出现排队买基金风潮,中国居民家庭财富中金融类资产逐步开始变得多元化。

林骁最终没能如愿进入到了金融行业,200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先在电信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再进入了互联网行业,主要是从事电子商务相关的业务。

他的研究生同学中倒有一部分人进入了金融行业,陈晓华就是其中一个同学,他曾先后在券商投行部和投资机构从业。

2013年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已然到来,林骁和陈晓华都被微信朋友圈里面关于余额宝的文章刷屏了。彼时,一个叫“余额宝”的产品横空出世,这实际上是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理财业务,凭借着比银行更高的收益吸引着大量普通用户的关注。“因为我那时候正好到一个投资机构工作,那时我们还专门和朋友探讨过余额宝的价值,说实话,当时我是没太懂余额宝的价值的,因为纯粹从收益角度来说,相比银行活期较高收益并不一定能长期持续,而且多一点的收益其实吸引力对我并不是特别敏感。”陈晓华坦言,他自己其实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真正开始使用余额宝的业务。

有“互联网金融概念之父”之称的原中投公司副总经理谢平,就在他的著作《互联网金融手册》一书中特别提到,余额宝推出后,适逢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利率高企,甚至几度出现“钱荒”的局面。这是余额宝能取得较高收益的宏观背景,但这种情况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但林骁的观点倒是和陈晓华大不相同,尤其是看到用户增速超出想象,他已经隐约感觉到了这个产品的巨大价值,开始感受到互联网“场景”的重要性。

余额宝几乎在一夜间爆红,随之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按天计算收益、实时赎回、无手续费,余额宝的创新打破了基金业在短期小额投资需求领域的空白。大量的普通民众将钱从银行里挪到了余额宝里。截至2013年12月31日,余额宝的客户数达到4303万人,规模达到1853亿元,对接余额宝的增利宝货币基金稳居中国规模最大的基金。

余额宝的火爆,迅速吸引了各方巨头的关注。一时间,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等“宝宝”类金融产品。百度、腾讯、小米等互联网巨头迅速跟进,甚至连传统的制造业和电信企业也参与到了这一场金融变革之中,货币基金等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多不胜数。

那一年,亿万人实现了小额资金的短期增值,人们的理财习惯也被“宝宝”类产品所改变。对于普通的消费者而言,“宝宝”类理财产品无疑开启了“大众”理财的“启蒙时代”,并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让每一个普通人对于理财行为都能够触手可及,通过技术手段降低了学习理财所需要付出的时间和学习成本。

而乘着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东风,P2P网贷平台也拔地而起,几乎以每天都有新的平台出现。

此时,中国金融市场的理财产品种类已经是极大丰富,国民的家庭理财也逐渐到了分散风险、多元化配置的时代,对新兴理财产品的尝试也成为了部分投资人可接受的选项。

中国P2P网络借贷市场在那几年迎来蓬勃的发展势头。艾瑞咨询的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网络借贷交易规模在2013年还不足1000亿元,但2014年已达2500亿元,2015年近万亿元,2016年则达到1.5万亿元。

林骁的工作也较为繁忙,精力原因根本没时间再分心去研究股市及其他银行理财产品,就索性将部分资金投入到了P2P网贷平台上。

因为投项目的原因,陈晓华曾经研究过主流的P2P网贷平台,他给林骁推荐了三家有投资机构或者知名企业背书的投资平台,让林骁分散投资在里面。

但P2P网贷的发展势头也随着部分平台风险的暴露戛然而止。2018年起,P2P风险事件频发。

林骁投资的一个平台投之家也出现风险。“在投之家平台上我还有十多万,这么多年投P2P的收益都没这么多,现在基本上是打水漂了。”林骁称。

残酷的现实也让投资者都意识到无风险收益时代已经远去,即便连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都已经失去了刚性兑付的金钟罩,这对投资者而言,理财需要更多的理性态度和专业技能,分散投资变得异常重要;包括大多数人昔日短期投机的财富观亟需端正。

投之家平台出事后,林骁赶紧把他在其他两个网贷平台上的投资全部提现了,转到活期存款里。

而这个被改写的财富新时代,财富观亦要重塑。

学者秦朔在2016年所写的《从四十年的路找五千年的根》中提出,应该把改革开放作为中国“根文明”的逻辑起点。他说,今天谈财富观,也可以秉持同样的思考路径。新的财富观强调义利统一,强调“厚德”与“财富”结合。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财富与资产管理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