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和电影的新美好时代

汪晓慧2018-09-29 10:04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汪晓慧 围绕消费正在升级还是降级的争论中,大众消费市场的数据给予了正面回应。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8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15万亿元,同比增长9%,增速较7月份增加0.2个百分点,1月至8月累计增长9.3%。商务部监测5000家重点企业8月份销售额同比增长4.9%,较7月份增加0.3个百分点。服装化妆品行业在2016年增速触底后,新一轮的回升与增长正在持续。

升级与蜕变

中国化妆品正向1800亿元市场进击。欧睿咨询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护肤品市场规模突破1500亿元,2017年达1867亿元,预计2018年护肤品市场规模将突破1800亿元。

这一预计背后是化妆品市场增速的回升。信达证券研报数据显示,尽管在过去5年中,中国化妆品市场销售额,以超过8%的复合增长增速引领全球,后者增速仅超过1%。但中国化妆品市场整体增速呈“V”字形,2016年触底后开始爬升,2017年中国化妆品市场增速达9.6%。

彩妆增速遥遥领先。2017年,护肤类规模增速为10.27%,彩妆市场规模增速从2013年的13%提升至2017年的21%。有趣的是,2015年开始,彩妆细分品类中,口红市场销售额增速遥遥领先于指甲油、眼妆、底妆等产品,2017年增速达35%。

化妆品高端化趋势也正在发展。东方证券研报中称,2007年至2016年高端化妆品年复合增速达到14.69%,大众化妆品年复合增长8.42%,高端化妆品占比也已由10%提升至23%,近5 年高端化妆品的零售增速明显快于大众化妆品。近两年,中国消费者彩妆产品平均单价已经从75元/件上升至82.5元/件,且价格在持续上升中。

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增长也体现在各大化妆品公司的财报与策略中。尽管不披露中国市场的业绩情况,但2018财年创造近十年来最好业绩的雅诗兰黛集团,正不断将其品牌引入中国市场。

今年上半年,资生堂在中国市场销售额相比上年同期增长32.4%(人民币计算),营业利润增长212.3%(日元计算)。中国市场占其全球市场总销售额比重进一步提升达到17.5%。今年上半年,上海家化实现营业收入36.65 亿元,同比增加9.29%。其中,中国业务同比增长10.5%。

尽管高位增长,但与成熟市场相比,中国彩妆市场依然存在较大成长空间。日本、韩国和美国彩妆销售额化妆品市场比例分别为17.83%、16.21%和17.98%,而中国比例仅为7.95%。在日本和韩国,彩妆消费渗透率分别达到80%以上,而中国只有30%。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本土化妆品牌焕新之旅已经开启。佰草集定位高端,并推出彩妆系列产品,自然堂请TFBoys代言,面膜包装年轻化,百雀羚的社会化营销动辄刷屏,这些本土传统化妆品等都在年轻化升级中。

头部效应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首次出现了“口红效应”经济理论,指因经济萧条而导致口红热卖。在当前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中国美妆市场口红的高速增长在佐证这一有趣经济现象的同时,娱乐产业的不断逆势上扬似乎也在印证这一点。

其中,频繁刷新全球电影票房记录的中国电影票房,就正奔向600亿元关口,“提前到来”成为2018年绕不开的关键词。相比2017年,票房“破百亿”提前十天到来,“破两百亿”、“破三百亿”分别提前了36天和35天。

国家电影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电影票房实现320.31亿元,同比增长17.82%。暑期档过后,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457.83亿元,创历史新高。业界预计,今年全年电影票房将突破600亿元,甚至追逐700亿元。相比之下,超越去年全年559亿元的票房几乎没有太大悬念。

过去五年多时间里,中国电影票房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从2012年的170.7亿元增长到2017年599.1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6.78%。

除了票房,多元化也是今年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大亮点。拿下174亿元票房的暑期档或是观察变化正在发生的窗口。

作为跨越时间周期最长的电影上映热门档期,暑期档2018年的总票房接近174亿元,刷新去年163亿元的记录,较去年增长6.2%;观影4.7亿人次,增长4.5%;人均购票张数3.84张,同比增长7.4%。

但6.2%的票房增速,在一些业界人士看来并不算“高”。阿里影业高级副总裁、淘票票总裁李捷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今年暑期档票房增长低于预期。他认为,今年暑期档上映的好电影多,作品更集中,竞争更加激烈。

北京文化电影事业部总经理、《我不是药神》联合制片人张苗认为,暑期档票房不及预期是因为观众更“识货”了。“这是一个好事,一个市场崛起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力量在不断的强大,就是观众。观众在走向成熟,不好的内容,观众对它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头部效应的结果比想象的还要好,差的结果也比想象的还要差。”张苗说。

差口碑电影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难以获得拍片,院线“几日游”后不见水花成为常态。夸张者撤档,挣扎者踟蹰。电影市场的口碑成为成败升降机的现象越发明显。

百花齐放与头部效应显现。和去年《战狼2》以57亿元占暑期档票房超三分之一不同,今年暑期档百花齐放。凡影灯塔联合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5亿元以上的11部电影贡献77%的票房。暑期档票房第一名的《我不是药神》票房破30亿元,第二名《西虹市首富》以25亿票房坐稳中国内地总票房国产片票房第5名。

此外,高口碑电影推动市场增量增长。淘票票平台数据显示,《我不是药神》第一波用户是一二线城市的高知用户,当口碑传播起来,30岁-40岁左右的用户也走进了电影院。

增量人群贡献票房的现象同样被《西虹市首富》印证。电影上映后第二周,三四五线城市的观影人数迅速增长。“这一现象非常像《战狼2》和《芳华》,口碑起来后,一些不怎么看电影、过去两年从没看过电影的人,也买了《我不是药神》的电影票进了电影院,增量是存在的。”李捷说。

除此之外,暑期档电影票房还呈现出类型多元化和观众分化的特点。票房超10亿元的片子基本分属于剧情、喜剧等类型片;电影在宣发上也表现出精准化与手段多元化的亮点。

中国电影似乎更懂中国观众,中国电影票房榜排名前几部电影均为国产片。盘踞中国影史票房前十的电影中,7部为国产片,从榜首《战狼2》到《红海行动》再到《我不是药神》,前5名均为国产片。中国的电影创作者,正崛起成为中国电影票房的支柱力量。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