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马国际控股股东“上演”A股首例实质性违约 可交换债市场“遇冷”

张颖馨2018-10-13 09:14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颖馨 洪小棠 2018年10月8日,深圳市飞马国际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002210.SZ,下称“飞马国际”)发布提示公告,称其控股股东飞马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飞马投资”)发行的可交换公司债(“16飞投01”和“16飞投02”)未能如期兑付,涉及金额超过8.15亿元。这成为A股市场首例可交换债实质性违约。

公开资料显示,飞马投资成立于1996年,飞马国际随后于1998年成立,主营业务为供应链管理服务,包括综合供应链服务、煤炭供应链服务、塑化供应链服务和有色金属供应链服务。企查查显示,飞马控股为飞马国际的第一大股东,占股比例为48.48%。

针对可交换债券违约事件,经济观察报记者致电飞马国际证券部,工作人员回应称飞马投资应该是资金流出现了问题。与此同时,飞马投资工作人员未透露违约原因及当前进展,但表示每个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就看是否能得到支持度过难关。

资金流吃紧

根据飞马投资与债券持有人达成的约定,飞马投资应于2018年9月28日(含)之前偿付“16飞投01”剩余本金和利息;同日,飞马投资也应偿付“16飞投02”登记回售的本金和利息。

截至2018年9月28日,飞马投资未能支付“16飞投01”已登记回售的剩余本息合计30048.28万元以及“16飞投02”已登记回售的本息合计5.1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国内首例可交换债实质性违约。

“可交换债券”全称为“可交换他公司股票的债券”(即Exchangeable Bond,简称“EB”),是一种“固定+浮动收益”的内嵌期权型的股债混合工具。在转股前,EB为债券,由发行人即控股股东,承担负债并还本付息,即使股价变化不如预期,债券持有人仍能获取本金及一定的固定收益。如果股价上涨,达到一定的转股条件,EB投资人可选择换股并获取一定的超额收益。因其兼具股性和债性,进可攻退可守、转换灵活、发行便捷等特点,迅速成为私募基金的新宠。

此前,飞马投资共发行了4只可交换债券“16飞马债”,分别是:16飞投01、16飞投02、16飞投03、16飞投E4,债券票面利率均为3%。

“16飞投01”于2016年发行,当初设置的换股价为14.88元,后调整为8.66元,发行总额为3亿元;“16飞投01”的回售日是2018年9月6日,本次回售有效申报数量为30万手,回售金额3.09亿元,飞马投资本应于9月6日兑付,但延至9月28日,依然没有兑付。“16飞投02”于2017年发行,当初设置的换股价为14.82元,后调整为8.62元,发行总额为5亿元。

除了上述违约的两只债券外,“16飞投03”当初设置的换股价为16元,后调整为9.32元,规模为5亿元,到期日2019年10月18日;“16飞投E4”最初设置的换股价为15.34元,后调整为8.93元,规模7亿元,到期日2019年11月23日。

记者注意到,截至10月12日收盘,飞马国际股价为4.28元/股,若按照8.62元-9.32元/股的换股价估算,投资者若转股的话,浮亏逾50%。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只能选择回售,但股东飞马投资却违约了。

据飞马国际证券部工作人员透露,飞马投资主要是因为现金流吃紧,但事件处理进展尚不清楚;飞马投资工作人员则表示目前不便接受采访。

另一方面,飞马投资近年来频频进行的股票质押或可佐证其资金流紧张的问题。据经济观察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17年3月至今,飞马投资频频将持有飞马国际的股票进行质押,共计60余次。

祸不单行。据飞马国际10月8日公告,9月27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冻结了飞马投资持有的飞马国际3000万股票。与此同时,9月27至9月28日,飞马投资因股票质押回购交易业务违约遭遇三家券商强制平仓,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处置股票122.71万股,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处置股票418万余股,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处置股票530.75万股。

截至10月8日,飞马投资持有飞马国际股份7.9亿余股,占飞马国际总股本的47.87%;累计质押股份约7.6亿股,占其持有飞马国际股份的95.79%,占总股本的45.82%;累计被司法再冻结股份为3000万股,占其持有飞马国际股份的3.79%,占总股本的1.82%。

可交换债“遇冷”

曾经集众多优势于一身的可交换债风险正逐步暴露,市场也开始“遇冷”:新发行可交换债数量遭遇直线下降,而不少本欲发行的可交换债更是取消发行。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今年已有9家公司终止发行可交换债。相比之下,去年全年仅有5家终止发行。

另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14年可交换债发行数量只有5只,发行主体也只有5家,到2015年可交换债数量就达到了31只,猛增6倍,发行主体也达到24家。此后,可交换债市场持续火热,2016年发债数量达到了71只,发行主体46家,相比上年再翻番。而到2017年,虽然可交换债的数量增幅不大,但发行总额达到了1172.84亿元,较之上年翻了近一倍。今年以来,截至9月13日发行的可交换债数量仅有19只,发行主体仅18家。

对于可交换债券市场“遇冷”,华南区一名券商高管向经济观察报记者分析称,核心原因还是资本市场情况不乐观。“去年股市处于牛市,市场需求大,如今股市下跌,机构需求就会迅速下降。目前风险尚未解除,未来还有一个风险释放的过程,可交债发行量将保持持续萎缩的状态。”该高管说。

多家取消可交债发行的上市公司亦在公告中提及,主要是受市场环境变化、公司融资成本等因素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存量可交换债进入换股期后,遭到债券投资者大比例换股,造成控股股东被动减持。

甚至有债券投资者因为大比例换股导致举牌上市公司,例如此前上市公司金龙机电因股价下跌、经营业绩下滑,再加上其控股股东金龙集团债务违约等问题,直接导致可交换债持有人对金龙机电还债能力的质疑,大比例换股避险,兴全基金就是在换股中遭遇被动“举牌”。

机构继续持有可交换债的意愿明显下降,抛出意向增强。

“谁都没有想到是如今的发展情况。”持有不少可交换债的某券商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前风险比较高,最近3-4个月都在抛出。高层正与上市公司沟通价格,能转股就转股,能转债就转债。希望未来几个月流动性危机能够缓解,那风险就应该还算可控。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