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路上创始人刘新宇:研究发现帮扶留守儿童存在两条新路径

苏晶2018-10-18 21:30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苏晶/文 城乡二元结构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中国儿童帮扶领域的热门议题。今年1月,云南邵通留守儿童王福满头顶冰花的照片在微博上发酵,2天时间筹集三十万善款,关爱留守儿童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如何更有效率地帮助留守儿童?刘新宇从事公益事业的五年来一直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他的一个有效手段是走进乡村进行调研,用他的话说就是“不调研,勿公益”。每一年,刘新宇创办的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都会联同北京师范大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发布调研成果《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截至目前已发布四期。

刘新宇告诉记者,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是陪伴缺失引发的心理问题。但是,在“陪伴缺失”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之间并没有清晰的路径图,导致很多公益项目缘木求鱼,白皮书项目应运而生。

16日,在北京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明确了“陪伴缺失”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之间的两条新路径:

一是“核心自我评价”,即自尊自信。父母在孩童时期传达给孩子的爱和关怀自尊自信的基石。留守儿童普遍缺失这一项,导致“核心自我评价”基石不稳。不过,存在其他途径来弥补,比如体育、音乐等特长。

二是“父母联结”。打电话和见面都是父母与孩子产生联结的方式,但是“常回家看看,不如多打电话”,二者区别在于是否存在有效的沟通。农村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意识薄弱、缺乏沟通技巧等现状导致留守儿童并不能得到有效的“父母联结”。

上述白皮书从2017年12月启动实施,历时9个月,涉及19个省市自治区,在华东、中南、西南、华北、西北、东北六个地区进行抽样,样本总数11126份。研究主要从愉悦、平和、烦乱、迷茫四个方面对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进行了问卷调查。

单方父母留守儿童不容忽视

2018年最新统计显示,全国农村有留守儿童约607万人。2016年,这一数据为902万,而之前官方数据为6012万。

数据统计标准的改变是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骤减的一个重要原因。2016年2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称,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该规定将原本的“不满十八周岁”改变为“不满十六周岁”,同时父母一方在家监护的儿童不再被算为留守儿童。

值得关注的是,白皮书发现离父缺母和离母缺父的农村儿童心灵状况更脆弱。

根据白皮书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三类留守儿童中,离父缺母和离母缺父的除了表现对父母一方的怨恨外,还在与缺席一方的亲子关系、核心自我评价能力、愉悦状况等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相比,这两类留守儿童与父母关系最疏远、最缺乏自信心、情绪状态最低落,是需要得到特殊关注的群体。

据此,白皮书建议,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进行登记时,要特别将这两类留守儿童与其他类别留守儿童区分出来,嘱托所属村镇、社区和学校的有关人员,对他们给与额外的关注和照顾。

不过,在白皮书发布前的高峰论坛上,也有公益人士认为,不应当将留守儿童区别对待。联合国儿基会儿童保护处项目官员刘鸣认为,不应当将留守儿童标签化,在做儿童帮扶工作的时候,公益人士并不区别对待。

父母沟通尤为重要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陪伴是一个普遍现象。根据白皮书抽样调查显示,2017年,约40%的留守儿童一年与父亲或母亲见面的次数不超过2次,约2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见面次数不超过4次。

然而,随着白皮书项目研究的深入,刘新宇发现,“常回家看看,不如多打电话”,“父母的联结”是否有效不在于见面,而在于沟通。

白皮书认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普遍缺乏有效的亲子沟通能力,难以弥补因空间分离造成的亲子关系淡薄。同时,留守儿童的实际监护人不能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情感抚慰,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缺乏趋近留守儿童心理建设的专业师资和课程资源。

据此,白皮书建议,通过对父母、学校教师等提供持续和系统的专业化支持,改善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和条件,具体包括,一是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开展亲子培训活动;二是支持农村中小学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建设。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