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要求”还是“不务正业”千家上市公司豪买万亿理财

王涵2018-10-20 10:50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王涵 如今A股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已然成了热潮。

随着三季报预告的发布,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再次成为市场焦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10月,今年超1200家A股公司豪买1.23余万亿理财,规模增速同比增幅两成。记者发现仅最近10个交易日,就有超百余家A股上市公司公布购买理财产品公告,而涉及到期赎回等进展的就有270条。

在实体经济存下行压力、资本市场不景气背景下,部分上市公司一边喊“钱紧”,以定增等方案进行融资,另一边却豪买理财增厚利润。除了利用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外,信托、私募基金甚至是股市等也成为上市公司投资的渠道。上市公司理财热背后到底是公司稳健经营的“内在要求”还是“不务正业”?

理财增厚利润

Wind数据显示,10月份以来,共有150家A股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累计购买规模207.61亿元,单月购买的理财产品数量均在1000只以上。

实际上,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并不逊色于普通投资者。纵观企业购买理财产品数量情况,今年有530多家A股上市公司累计购买理财产品数量已超10只;8家公司累计购买数量近百只。杰克股份、银泰资源、吉比特等三家上市公司购买数量位居前三甲,最多的达到456只。

以理财产品的类型分布来看,上述公司购买的且年内已到期的理财产品基本集中在保本浮动收益型、保本固定收益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等3大类型。

例如,宝钢股份在今年上半年累计购买的理财产品共有11只,认购金额高达490.02亿元。晨光文具10月18日晚发布公告称,使用闲置自由资金进行投资理财余额为12亿元,购买5只理财产品,多以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为主,产品期限以150天至无固定期限为主。

健帆生物在10月至今已认购10只理财产品,认购金额合计8.3亿元。该公司三季报业绩预告显示,其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金额约为4177万元,占净利润15%,公司称主要为购买理财产品的收益和政府补助。健帆生物上半年使用自有、募集资金共计11亿元购买理财,累计取得投资收益2092万元,占利润总额8.3%。

“理财产品的花样多,时间期限宽,从一星期到一年皆有相应产品,变现性好。除非资金流异常紧张,大多数公司都会去购买理财产品。”一位上海证券营业部工作人员表示。

目前,上市公司投资银行理财、结构性存款是其理财的主要渠道。包括货币基金、券商收益权凭证,私募基金都是上市公司的理财工具之一。2018年上半年共有23家上市公司购买私募产品64只,合计金额46.59亿元,主要以预期收益型的类固收产品为主,期限从几天到1年不等。

通过购买理财产品作为现金管理手段,上市公司万亿元理财其实存续多年。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分析师夏敏仁认为,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大都把保障公司主业的正常发展作为前提,银行理财产品期限基本为短期,很少有超过1年以上的长期理财。上市公司通过购买理财产品获得一定收益,有利于增厚自身利润,但理财收益并不是公司追求的主要目标,其占公司利润总额比重也不高。

“不务正业”?

摆在面前的问题是,上市公司钱从哪里来,其合理性是否值得探究?

据财汇大数据显示,从资金来源看,上市公司投资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来源大多为自有的闲置资金和IPO或定增等所募的募集资金两种,其中闲置募资居多。

追根溯源,上市公司产生募集资金闲置一方面是募投项目建设有一定的周期性,难免存在期限错配的闲置状态。另一方面,由于融资审核存在时间差,等到募集资金到位后原有募投项目发生实质变化。若继续推进可能出现募投项目越实施越亏损等不利于股东利益的情形,上市公司需要寻找新的募投项目,因此导致了募集资金的暂时闲置。

不管是自有闲置资金还是募集资金,夏敏仁认为上市公司醉心于“理财”、影响实体业务稳健经营是站不住脚的。他表示:“实际上,上市公司理财以短期产品为主,发生频率高,虽然累计规模较大,但相对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并不大。目前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风险整体上可控,适当的理财是上市公司稳健经营的内在要求。”

然而确有上市公司存在过度融资的冲动,在持有超过必要周转资金的同时仍谋求在资本市场“圈钱”。一名股市投资者张先生表认同。他告诉记者,“我们所关注刚上市的公司就有将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IPO结束刚募资筹的钱没用于生产,性质变得像圈钱,如何向投资者交代。”

针对闲置募集资金而言,监管曾出台《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明文规定上市公司不能随意进行投资活动,并提出安全性高,满足保本要求,产品发行主体能够提供保本承诺;流动性好,不得影响募集资金投资计划正常进行等要求。

虽然理财风险系数小,但也出现震惊市场的“爆雷”个案,范围涉及银行理财、私募基金等。

众所周知的是美的集团理财资金遭遇骗局,旗下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购买假理财产品时被“骗走”7亿元。随后美的集团表示,已收回部分委托理财资金,冻结和查扣了大部分涉案资金或资产,部分涉案人员资产正在进一步追缴中,预计整体损失可控。

今年8月份,太阳能行业巨头日出东方自爆投资风险。其控股子公司帅康电器以自有资金3000万元购买中云当代一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而中云基金管理人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立案调查,因此帅康电器起诉债务承担人,并向法院申请了财产保全。日出东方表示,公司成立了由公司法务部牵头的维权小组,保全公司的投资资产、维护公司及股东的利益,预计投资损失1000万元。

诸如美的集团、日出东方所涉理财诈骗、爆雷等风险个案,夏敏仁坦言,并非是理财产品自身风险,而是涉及到刑事犯罪的小概率事件。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华东新闻中心记者
关注并报道银行、保险、互金等领域事件,擅长深度报道。
联系方式:wanghan@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