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FT跨境支付达秒级 两年后gpi服务扩容至一万家银行

欧阳晓红2018-10-26 15:12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欧阳晓红 想象实时跨境支付能带来怎样的体验?SWIFT gpi(global payment initiative)来了。

“试验结果证明,我们能够持续一贯地实现近乎实时的跨境支付。对客户来讲,这不仅意味着快速执行支付,同样重要的是,客户能够突破时区阻碍,拓展支付格局。” 澳新银行清算服务产品负责人 Luke Perkins 说。

悉尼时间10月21日 , SWIFT公布新即时跨境支付概念验证的成功测试结果。中国、新加坡、泰国及澳大利亚的银行参与了该项测试。试验涉及三条国家走廊,即中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澳大利亚和泰国-澳大利亚走廊。

SWIFT方面称,试验成功证明,境内实时支付系统使用gpi后, 即便支付涉及境内结算或非gpi银行,也可以几乎瞬间完成结算。

据介绍,自 2017年上线后,SWIFT gpi已经消除跨境支付中经常出现的众多障碍。目前,50%的gpi支付款项在30分钟内便能汇入最终受益人账户,其中许多支付在数秒内便能完成。在上述支付走廊中,最快的一笔支付是由某新加坡gpi银行汇款至某澳大利亚gpi银行账户,耗时仅9秒钟,这已经相当于实时跨境支付。

不过, 如果支付链涉及多家银行,且最后阶段要在收款国清算,受当地清算系统运行时间的制约,境内支付有时会出现延迟。

SWIFT方面解释,通常全天候运行的实时支付系统诞生后,人们有望消除这些障碍,确保许多支付能在数秒而不是数小时内到账。此外,新支付平台(NPP)(澳大利亚境内实时支付系统)诞生后,使得SWIFT与澳大利亚、中国、新加坡和泰国*的一组银行能够研究在NPP中实施gpi服务的可行性,同时他们也在评估该系统如何进一步加快上述跨境支付。

12家参与试验的银行分别为:澳洲国民银行、澳新银行集团, 盘古银行, 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星展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泰华农业银行、泰国汇商银行、渣打银行和大华银行。 其中, 9家银行汇出跨境SWIFT gpi支付款项至澳大利亚,3家澳大利亚银行通过NPP在境内处理上支付。

据了解,试验模拟了大部分真实业务需求,以确保全面性,其中包括:筛查、支付验证、流动性管理、报文转换,以及对SWIFT gpi Tracker的实时状态更新。此外,试验在澳大利亚营业时间和非营业时间内对汇入支付款项进行处理,从而验证了延长运行时间的可行性。

值提一提的是,试验中最快的SWIFT gpi支付来自中国。该支付通过NPP在18秒后到达澳大利亚的最终受益人账户。而新加坡和泰国汇出的最快速测试支付同样通过NPP在30秒后汇入澳大利亚最终受益人账户。 试验期间汇出的所有支付均在60秒内完成端对端处理。

中国银行总行清算部副总经理孙尚斌说,目前,SWIFT立足于gpi和境内即时支付,正与全球银行密切合作,建立跨境实时支付服务。这项服务将切实提升跨境支付的效率,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体验。按照中国工商银行运行管理部副总经理彭华的话说,测试结果令人振奋。期盼实施和推进该项目,促使其早日实现。该服务将提升工商银行客户的跨境支付体验,包括大幅加快跨境支付速度,延长营业时间。

而SWIFT亚太区董事总经理Eddie Haddad解释,上述结果证明,必须具备两项重要前提,才能在本地区实现即时跨境支付服务。首先,要能够将处理跨境支付的窗口时间延长至常规营业时间之外。其次,要能够将跨境SWIFT gpi与境内实时支付系统对接,以便在更多机构之间实现更快速的跨境支付。为实现上述对接,澳洲国民银行等参与银行对汇入的SWIFT gpi款项实施后续处理,将其作为NPP即时支付。

SWIFT方面说,虽然首次试验的重点是通过NPP汇入澳大利亚的支付款项,但试验中的发现也会被用于最终确定新的SWIFT gpi即时跨境支付服务。该服务的设计旨在实现扩容,与世界各地的其他实时支付系统融合。SWIFT 正与多家境内实时支付运营商和监管机构协商,探讨如何将这些机构的相关支付走廊接入gpi。该服务将利用现有SWIFT gpi 基础设施,逐步添加业务规则以消除支付链中残留的业务障碍,而不会增加对新跨境基础设施的额外投资。

最后,SWIFT方面称,自2017年1月启动以来,SWIFT gpi已得到270多家金融机构的迅速采用,每天发送的SWIFT gpi 报文涉及的金额超过1000亿美元。半数SWIFT gpi 支付在不到30分钟内到达最终受益人账户,许多支付在几秒钟内到账,几乎100%的支付在24小时内到账。目前,30% 的 SWIFT 客户支付通过 gpi 完成。到2020年末, SWIFT将进一步拓展其gpi服务至SWIFT全球网络中所有的10,000家银行。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金融货币市场、保险资管、财富管理等领域。十多年财经媒体从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