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CITI指数报告:环境监管强化 绿色供应链要来真的了

李晓丹2018-10-27 12:24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环境执法显著强化可以激发企业自主减排的动力,逐步扭转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马军在10月25日举行的2018绿色供应链CITI评价报告发布会上表示,环保督察成为长效机制也会进一步促使供应链上游的环境合规风险提升。

从2016年开始,中国用两年时间完成了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检查大批企业,问责地方官员。生态环境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环保督察受理37000件公众举报,责令整改或立案处罚企业超过35000家;督企同时也在督政,约谈或问责近万人。

CITI指数由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合作制作,该指数采用政府监管、在线监测、经确认公众举报、企业披露、环境审核等公开数据,由IPE作为第三方对品牌在华供应链的环境管理表现进行动态评价。

CITI指数首发于2014年,是全球首个基于品牌在华供应链环境管理表现的量化评价体系。在本期评价涵盖的306个品牌中,三家美国公司排名领先,其中苹果公司以84分的成绩蝉联榜首,戴尔公司以82分排名第二,Levi’s得分76分排名第三。名列前十名的品牌还有:C&A、耐克、Primark、H&M、三星、Inditex和Target,其CITI得分也都在60分以上。

本次报告评价涵盖142个大中华区品牌,华为公司蝉联中国内地排名最高的品牌,富士康、溢达、朗诗绿色集团也进入了CITI指数TOP30榜单。

此外,本期共有38个品牌开始尝试生态链管理。网络化和自动化的解决方案,有效节约了管理成本,更实现了绿色采购管理效率的显著提升。本期评价期间,国内外品牌共推动2458家在华供应商企业就整改与披露和环保组织进行沟通,其中1206家企业通过独立第三方审核确认其整改合规,同比增长280%,凸显绿色采购推动规模显著增长。

Levi’s和戴尔等25个领先品牌还利用生态链工具,推动其直接供应商全面检索自身供应链,将环境管理延伸至化学纤维素纤维、化学染料助剂及其他化工产品、铝合金、特种钢、铜箔等更接近原材料的供应链环节,以及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商,并推动这些工业企业持续关注自身的环境表现。

在深度延伸的同时,本期评价也显示绿色供应链的广度也在扩展。朗诗绿色集团尝试在集中采购的招标文件中加入环境合规的要求,并成功推动木材、铝合金、保温材料、防水材料、涂料、卫浴橱柜、机电及安防技术等行业的建材供应商做出改善。

朗诗绿色集团董事长田明表示,房地产行业已经进入转型期,要从过去的抢占资源、扩大规模逐步向追求品质、满足客服定制化需求转变。

田明进一步解释,以前房地产是量价齐飞,不用追求技术也能赚钱,现在进入了买方市场,节能、环保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房地产开发涉及众多上下游产业链,直接采购品类多达100多个项目,钢材、水泥、玻璃等行业都是产能过剩行业,在采购环节加入绿色健康的考核纬度,也可以促进淘汰过剩产能。

对于目前出现的一线房价回调,田明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住房需求中有相当部分的投资需求,社会的预期正在形成,未来房价不会再涨了;另一个是,开发商受调控政策影响,现金流比较紧张,大家都在想着套现,市场会出现“挤兑”。

“房地产不再是GDP的调节器,但房地产仍然要避免过度操作引起系统性金融风险。”田明说。

田明还提醒,近期长租公寓市场资金链断裂增多,从行业风口到资本市场做高估值,再到银行和民间资本都开始观望,两年的时间就进入了重组阶段,这个速度太快了。

当天发布的CITI评价报告还深化了中外品牌推动供应链温室气体减排的评估。评估发现,相较于企业的自身运营,发生在企业价值链中的所有其他间接排放才是多数行业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来源。苹果、耐克和沃尔玛在扩展深化的评价中领跑。

苹果公司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葛越表示,苹果最大的太阳能和风能的项目都在中国,已经在中国六个省份安装了近500兆瓦的风能和太阳能项目,这相当于50万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苹果公司与供应商合作,计划在2020年在全球范围内生产和采购超过4000兆瓦的新清洁能源,中国的供应商已经完成了2.8千兆瓦的清洁能源,其中1000兆瓦已经并网。

“在环境信息公开方面,从2014年开始,已经有157家苹果公司供应商在IPE的平台上面公开排放数据。”葛越说。

评价报告建议,在现有信息公开法律法规基础上,加快推进企业依法披露污染排放数据,以及能源和气候数据;企业更多地借助数据化和网络化工具提升绿链管理效率;金融机构也可以将绿色供应链表现纳入绿色金融考量。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宏观经济研究院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