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先生,你到底要收走我多少老同事?

2018-11-08 16:29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首席记者 李微敖 前些天,遇到一位年轻的英国同行,威尔士人,他问我,我原来在《南方周末》是不是有位老同事,最近去了阿里巴巴?

我很吃惊,因为这位老同事的离职,也就发生在今年10月。他大学实习在《南方周末》,此后工作在《南方周末》,十几年如此,直到这次离职,而后彻底转行。

当我最初知道他转行阿里巴巴时,就很想写这篇文章,题目也就是那时候就想好了的。因为这位威尔士人的问题,我终于决定把它写下来——在11月8日,这个中国的“记者节”里。

其一

这五六年来,我曾经工作过的《财经》杂志、《南方周末》,此两家新闻机构里,我认识的老同事,跳槽去阿里巴巴的,不下20号人了。如果加上自己不认识的,更要多得多。后来,还有在《21世纪经济报道》的老同事也提醒我,就职于阿里巴巴的《21世纪经济报道》的老同事,也很不少——我曾经在这份报纸也工作过一年。

我们经常打趣,如果阿里巴巴开年会,里面原来“南方系”的,可以坐三、四个桌子;“《财经》财新系”的,也可以坐三、四个桌子。

如果马云先生想办报纸、杂志,做严肃的调查新闻,他不用再招一个记者编辑,手下的人马,足以涵盖各个新闻领域:

从时事政治,到经济新闻;从社会新闻,到科学新闻;从国际新闻到文化报道。分布的岗位:从记者到编辑,从副总编辑到总编辑;当然,还有广告经营,应有尽有。

而且,这些人都是当年中国新闻界的“一时之选”,大多有出类拔萃的“代表作”,获得过不少国内外的新闻大奖,其中有些还是多个著名国际奖学金项目的获得者。

这几年来,面对他们一个个的转行,我感到惋惜、难过,总是忍不住,时不时在微信朋友圈里,慨叹几句。

不过,我也理解并支持他们的选择。

其二

抛开新闻环境的变化不论,经济方面的困难,越来越考验着大家的选择。

在十几年前,不少“南方系”的记者,一个月合理合法的税后收入,可以拿到1万,或者1万多块钱。换算成北京、上海的房价,一个月可以挣到2平米;在广州,也许可以挣到3平米,甚至更多。

虽然这个工资,与金融行业相比不高,但在整个北上广的工薪阶层里,算得上“中上收入”。而如今,报社不亏损,能够按时发工资,就算不错的了。

多数的税后,也还在1万块钱左右。换算成北京、上海的房价,则从2平米,骤降至了1/6平米,甚至更少,这是活生生的十几倍的落差啊!

这个薪酬,别说买房,能够按时交得起日益暴涨的房租,已经谢天谢地了。

不止一位年过30岁的同行跟我说,觉得自己很失败,因为都30多岁了,在北京,还只能跟别人合租——独自租个一居室,都觉得吃力……

其三

当然,这些年,我也发自内心地认为,与金融行业、律师、医生等真正的专业人士相比,记者的入门门槛很低,而且工作之后,能够掌握较多专业知识的也不太多。

论工作强度,记者不算太高;工作时间,虽然很不规律,却有很多的弹性,至少相当于“半自由职业”。

因此,“薪水不高,但性价比高”,可能更加符合今天记者薪酬的现状。

对了,这话也是我一位在《南方周末》工作的老同事说的,她后来转行,去到了另一位“马先生”,马明哲的麾下。不过前不久,她好像又重回媒体行业了。

可“性价比再高”,人到中年,即使买不起房,至少得付得起独居的房租;如果成家了,有孩子或者打算要孩子了,得付得起尿布钱、奶粉钱——虽然我更推崇推荐母乳喂养。如果家中老人不能帮忙,还要付得起保姆钱。

等到孩子大了,各种兴趣班的钱,一张接一张的账单,都会砸到你的头上。这时候,怎么办?

如果家中至亲生病了,需要动手术,或者服用昂贵的药物了,怎么办?

如果再加上自己有些爱好,比如我喜欢去野外探险,喜欢寻找、拍摄野生动物,喜欢附庸风雅,听听古典音乐会,看看歌剧、舞剧……得,这每一项都是烧钱的玩意。

这时候,又怎么办?

其四

至于老老实实做记者,写再多的稿子,即使编辑愿意给你刊发,能够帮你刊发,也很难再付得起这一张张的账单了。

写稿能在北京写出几套房的“业界传奇”,的确发生过,但那早也是遥远的多年前。

写更好的稿子呢?

哦,这既需要你艰苦的努力、漫长的时间,也需要相当的运气。最后,能否顺利发表,相当程度上,还得听天由命。

如果不老老实实做记者,行不行?

也可以啊。我常笑,“好点的记者要有钱,变坏就行”,尤其是我们这些做经济新闻比较多的记者。

因为水平不够、名气更逊,我没有遇到过被“百万现金悬赏人头”的经历,但面对几十万元的诱惑,是亲历了好几回。

就在去年,在发表完一篇调查稿件之后,有家涉事公司说,董事长已经批准了,要给我20万元的感谢费。

那一刻,我真动心了。20万,还是事后的、“比较安全”的“感谢费”,那是我多少个月的工资啊……

不说“良心的不安”,担心“一辈子就这样背负了污点”,这些思想的考量,我也在想啊,就算真要卖,我也要卖得光明正大一点。

真要卖,自我估值,我也远远不止这20万啊。

在“天人交战”了大概半小时后,我决定将这一情况,先是通过微信、电话,再是集体邮件的方式,抄送了多位上司,“以此彻底断了自己的念想。”

我真诚地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格。但20万,肯定不是我的价格。

200万,2000万?我几次问过自己,到底给多少,我就会“从了”?

嗯,现在我想,至少得2个亿人民币吧——哈哈,因为反正肯定没人出这个钱,我就信口开河了。

其五

马云先生那里,到底能够给转行去的记者多少钱呢?

为什么,这么多年来,这么多非常优秀的中国记者们,趋之若鹜?

之前,同行们传说,“在阿里巴巴,三年下来,工资,加上股票,能够挣到2000万人民币。”

我怀着非常好奇的心理,几个月前,当面问过一位跳槽去阿里巴巴的老同事,“听说你们三年能够挣到2000万?”

他低头想了几十秒,然后抬头,“我这个级别,2000万没有,1000万还是差不多的”。

他后来又解释说,前些年阿里巴巴没有上市,或者上市初期,股价相对较低时,给员工的股权激励数较多,因为较高级别的员工,工资加股票,的确能够达到2000万的水平。这几年,阿里巴巴股价大涨,给新入职员工的股票数量,就要少得多了。

那一刻,我仍然震撼了!彻底地,震撼了!

当然,从他跟我说1000万的数字到现在,这几个月来,阿里巴巴的股价跌了一些,以走笔至此时,其大约150美元/股的价格折算,三年下来,他能够拿到的工资+股票,可能没有1000万人民币了,但800万还是没问题的。

以我对以高薪著称的金融行业的有限了解,即使如此,这个薪酬在金融行业里,也是属于相当相当可观,只有少数人能够拿得到的吧?——我甚至就此问过一家民营控股保险公司的高管,他的回答是,至少公司副总层面,还拿不到这个薪酬。

更重要的是,这些钱,是合理合法的,不需要出卖你的良知,不需要违背你的底线。

就单单以这个条件,请告诉我,我的那些非常出色的老同事们,为什么不选择阿里巴巴?为什么不选择马云先生?

其六

这两年来,我在一些大学跟大学生们分享做记者的感受时,越来越喜欢讲一个题目,《当记者的坏处与好处》。

是的,我会先用相当多的篇幅,讲做记者,在中国做记者的坏处——这就是所谓“先让你知道生活的残酷真相”,再看你是否真心热爱?(#^.^#)

我所列举的坏处包括:

第一,  穷;

第二,  新闻环境的限制;

第三,  有危险;

第四,  被歧视。

然后,我才会讲做记者的好处,是的,这也是我真心认为的好处:

第一,  有自由,无论是肉体的自由,还是心灵的自由;

第二,  有尊严,如果自我认同这份工作的意义和重要;

第三,  有趣;

第四,  有意义。

什么是当记者的意义?

我总是想起一句老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几年前,我与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吃饭时,他也提到了这句话。

我再次触动了,我想,自己的职业目标,价值追求,这几年,也越来越清晰了:

“不为良相,便为良记”。

我希望少一些优秀的同事、同行,被马云先生所收走;也希望,已经被收走了的老同事、同行们,有一天能够回到中国记者这个行当——我到现在还记得6年多前,和我桌子并桌子坐在一起的一位老同事,离职转行前跟我说的话,“微敖,我先去挣几年钱,然后再回来做记者”——当然,他至少到目前还没有回来(#^.^#)

当然,我更希望年轻的同事、同行,如果真心喜欢,那就在记者行业,坚持得更久一些,做得更努力一些。

还有在校的大学生们,欢迎你们更多地加入我们的行列。

人生短短几十年,能够做自己真心喜欢的工作,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无论,我们是处在什么样的时代……

谨以此纪念我的第十六个中国“记者节”,我非常看重的一个节日。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2003年从业迄今,近年来专注于涉及公共利益的,经济、法治、环境、健康类新闻题材的调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