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未来挑战是什么 监管高层、行业大佬这样说

胡群2018-11-19 17:04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群 中国的支付已做到全球领先,还有什么挑战?

“在迭代发展中,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支付产业成为金融科技的应用高地,推动移动支付成为市场翘楚,其快速崛起给经济金融带来深刻影响,云闪付、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知名品牌家喻户晓,驱动全球快速支付发展,引领世界电子支付潮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蓬勃成长的显著标志之一,得到国内外各方的充分肯定和赞赏。”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2018年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称。

然而,热烈的创新大潮下,风险的暗流也在跬步不离。

从支付到生态

诞生于2004年的支付宝,已成长为金控公司蚂蚁金服,业务也从支付拓展至财富管理、消费金融、征信等。阿里巴巴最新季报显示,截至2018年9月30日,支付宝的国内活跃用户超过7亿,其中70%的用户使用3项及以上支付宝的服务。

不仅向个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蚂蚁金服正通过支付宝创新向商户提供更多金融服务。

“我们今天有了一个新的机遇,1+N。”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表示,1是简单的收款码,N是收钱码上有几种服务。基于收款的服务,蚂蚁金服会向商户提供更多的信贷服务,基于大数据的信贷服务、贷款服务以及更好帮助用户管理资金,以及帮他展开更多新的营销的需求,包括通过支付宝或淘宝平台,去做小程序,做全渠道,更好做生意。

不仅蚂蚁金服如此,腾讯的微信支付、京东金融的京东支付、度小满的百度钱包等都在从支付领域走向金融、产业生态。

“相比其他国家,中国支付市场无论是产品、服务还是场景、工具,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表示,支付活动作为交易行为的起点和终点,向来被认为是整个经济社会运转的基础。

业界对支付的创新一直在探索,但监管却始终警惕着风险。

“每一次支付方式的重大突破都难免伴随着风险隐患,可以说风险无处不在、违规无孔不钻。从针对现金支付的假币,到票据结算的伪造变造,再到银行卡发卡的信息泄露、伪卡制作,收单商户实名审核不严、交易信息编造,发展到今天针对网络支付的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支付产业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与风险相随的管理风险历史。”范一飞称。 

支付挑战

我国当前有4500多家银行法人机构,238家非银行支付机构,240多家财务公司向市场提供支付业务。2012年以来,我国支付业务基本以超过1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2017年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1608多亿笔,接近3760万亿元。人民银行各支付系统共处理业务119亿多笔,金额达到3827万亿元,相当于全年GDP的46倍。

“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支付行业发展的空间和机遇仍然很大。” 中国银联党委书记邵伏军称,在看到支付市场繁荣发展的同时,支付市场也同时面临一些挑战。如,产业高速增长,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前端产品、应用层面繁荣,后台支撑压力大、底层创新较弱;产业快速发展,风险防范相对滞后;各方争相发力大数据,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重视不够。

作为支付行业的监管机构,人民银行的视角则更宏观。

范一飞认为,支付产业发展中凸显出一些问题应引起整个产业高度重视。具体为:一是商业银行仍对支付业务认识不够、研究不深,支付业务一度成为存贷款业务的附属服务;在市场格局深度调整中反应仍然缓慢,缺乏忧患意识,在零售支付竞争中不断退缩,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二是随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持续推进,虽然大额罚单不少,但部分市场主体心存侥幸,依旧我行我素。社会举报数据显示,银行卡收单违规售卖机具、挪用网络支付接口仍然高发,反映出部分收单机构主体责任没有落实好,外包管理不严等问题。三是有些市场主体在三令五申的情况下还在为非法活动提供支付服务,甚至变相经营其他业务。

支付产业快速发展,风险防范相对滞后。

邵伏军认为,深度融合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支付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从产业链发展成为生态圈,在这个生态体系里,系统与系统之间相互连接,行业和行业深度对接,市场机构风险防控能力参差不齐,每一个薄弱环节都可能对整个行业带来风险。其次,新科技带来防范风险新挑战。犯罪手段高科技化、智能化、专业化,而且是跨行业、跨区域、甚至是跨境联合,风险隐蔽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危害性更大。另外,互联网金融风险对支付通道安全提出挑战。虽然经过多轮整治,互联网金融隐患仍未完全消除,支付通道作为互联网金融的资金出入口,必须进一步筑牢底线、守住防线。

虽然移动支付在C端已取得一定优势,但在B端探索却相对不足。移动支付仍集中在小额高频领域,对个人的服务较为丰富,在对公领域的服务仍然较弱。公交地铁等便民场景的覆盖率仍然不高,二级地市及以下市场支付服务有待深化,小微企业和商户支付服务有待提升,农村地区、偏远山区等传统金融服务空白没有完全弥补。

当前支付行业前端服务规模庞大、功能丰富,对系统保障能力、运维能力构成了持续的压力。虽然支付产业应用创新多,但是原创型创新比较少。产业各方更多聚焦于金融科技应用层面,对底层技术的关注相对较少,可能制约支付产业金融科技应用的长远发展。

对于支付机构来说,大数据已经成为数据富矿,掌握海量多维数据,能力越大,风险越大,责任越大。在支付企业掌握数据过度集中的情况下,支付企业数据产品将从商业产品逐步演变成为准公共产品,支付企业将有可能从商业机构逐步演变成为准行政管理力量。

如何应对?

“在当前作为金融机构,我们认为过去的资本、资产规模、分支机构数量,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我们处在一个阶段跳跃的新的时期,未来核心竞争力是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洞见,是对未来趋势的准确把握。所以现在都在一个平等的起跑线上,只有真正理解科技创新、运用科技创新的企业才会有未来。”北京金融控股集团董事长范文仲表示,每一次金融创新并未消除风险,甚至没有减少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放大了风险。现在支付面临的传统的风险并未减少,在支付领域有几个最根本风险,第一个是交易对手风险,第二个在金融支付的核心风险是操作风险,数据成为支付之后,在支付过程中数据的滥用和泄露又成为新的风险,在这方面全球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法规和管理制度。

范一飞给出的方案是,常态化的严监管。

“常态化要求我们保持监管定力,过去是这样,未来也是如此。对国内机构如此,对境外机构也要一视同仁。严监管还要求我们在风险暴露时期要刮骨疗毒、猛药去疴。对存量风险要按照既定措施去消化,对增量风险要加强监测、抓早抓小、提前防范。”范一飞强调称,“对于近年支付机构利用支付资源成立新的机构开展融资、理财、基金等金融业务,要严格隔离支付和其他业务。支付机构本身要严格遵守意见和支付业务的规定,不得经营或变相经营其他业务。”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市场研究院主任
主要关注银行、信托、fintech领域市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