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指数基金规模逆势增长 这么火的产品还面临哪些问题?

老盈盈2018-11-25 16:09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老盈盈 沈述红 随着资管新规落地,在产品“净值化”转型、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智能投顾与组合投资兴起的背景下,现有货币基金独大,债券基金第二的行业格局在未来会被颠覆,被动投资方式会成为新的风口,中国指数基金发展将迎来历史性机遇。

今年是中国指数基金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在市场整体下跌的情况下,指数基金的规模不降反增,尤其是ETF,更是不断创造新的纪录。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指数基金未来的发展无疑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历史性机遇

从2002年华安上证180指数增强基金的面世算起,中国指数基金已走过16个年头。从宽基指数,到行业指数再到主题指数,产品类型越来越丰富,从ETF到跨市场ETF再到跨境ETF,产品形式越来越全面,从纳入MSCI再到纳入富时罗素,产品发展越来越国际范儿。

今年是中国指数基金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在市场整体下跌的情况下,指数基金的规模不降反增,尤其是ETF,更是不断创造新的纪录。截止到2018年3季度末,指数基金规模共计5382亿元,较上个季度逆势增长了490亿元,环比增加了10%。而ETF的规模更是单季度暴增351亿元,总规模达到2897亿元。绝对量虽不大,但势头非常好。

2018年,无论是新发基金的数量和规模,还是老基金的持续申购,都为指数基金的大发展做出了不小贡献。从行业空间来看,相对于3季度13万亿的公募基金总规模,占比只有4%左右的指数基金还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腾讯理财通、腾讯金融科技智库主办的首届“全球指数基金论坛”上,腾讯金融科技副总裁马晓东表示,想做大权益产品,指数基金成为最好的选择。指数基金可以为投资者提供组合的核心配置。一方面规模可以做大,收益能跟上市场,在费率上的优势长期看有助于帮助投资者实现更好的回报;另一方面指数基金透明,易于判断和理解,当未来预期不差的时候,也容易被投资者接受。结合定投和组合等投资方式,应用到养老和子女教育等场景,可以有助于业务的推广。指数基金的大发展反过来又有助于稳定市场,降低市场波动,进一步推动指数基金的发展。

据了解,腾讯理财通在非货币基金中,首先引进的是指数型基金,以充分完善指数工具产品为目标,从引入国内宽基指数基金开始,逐步延伸到行业主题指数,指数增强,再到海外指数,上线指数基金近百只,基本覆盖各类指数。

构建指数投资生态圈

尽管指数基金发展迅速,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其未来发展无疑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在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看来,美国的被动投资大发展,与其低的费率、高效的生产效率相关。中国被动投资要想大发展,基金公司也需要大幅提高效率,在费率下降后依然能保持盈利,而这并不容易。

“前景是广阔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一梅认为,目前指数基金发展面临五大问题,包括缺乏应用场景和配置的理念、核心指数的代表性不足、增量资金的流入机制不完善、指数的编制新策略和新的融合度不够、指数化投资的基础依然非常小众。

对于指数投资生态圈构建,李一梅建议指数编制方法和做市商机制需要有所创新,同时需要更加丰富的是衍生品交易。“指数基金的场景融合和策略融合也很重要。能不能融合新的主动策略到被动投资,用纪律化的方式捕捉市场机会;我们能不能把指数产品融合在养老、教育和理财里面;我们能不能把指数基金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配置工具,让投资人真正在未来20年、30年享受中国经济结构化转型成功的红利;能不能分享世界各个地方真正有价值资产产生的集合的能力,这是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钟蓉萨称,基金公司的指数型产品应在夯实被动化管理能力的基础上求创新、求发展,方是指数基金发展的长久之计。“当被动型产品作为具有规避特定风险等特定功能的大类资产配置工具时,如果过度关注于赚取超额收益的能力,忽略了作为投资基础的被动管理能力,无异于舍本求末。”

同时,她认为,作为重要的大类资产配置工具,指数基金要想大展拳脚,还需要持续推动投资者结构的优化,并完善交易制度。“例如,交易所应完善股票停牌机制,尽量避免上市公司不必要的长期停牌,以保证必要的流动性,避免指数的失真及基金管理人无法跟踪指数交易成分股的情形,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此外,钟蓉萨指出,为突出相对业绩,很多基金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通常被设置为宽基指数,难以体现基金的资产配置方向和投资风格。“基金业协会托管与运营专业委员会已就基金业绩比较基准展开研究,拟规范业绩比较基准的设置、选择和定期评估的基本要求,及基金业绩与比较基准的偏离度监控体系及校准措施等方面,自下而上探索各投资标的的公允价值、比较基准规则和基金评价体系,持续完善《中国基金估值标准》,尽快出台业绩比较基准相关自律规则。”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广州采访部主任
关注华南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及区域内重大新闻事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