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原行长杨凯生:垒加贷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吴小飞2018-11-26 21:49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见习记者 吴小飞 “无还本续贷的做法,只能是特定时期,对具备一定条件,少数企业的一种债务重组方式,切不能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借了钱可以百年不赖、千年不还的心理预期。”否则的话,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安全、贷款存量的结构调整和增量优化,都难以进行。更为重要的是,依法治国所需要的契约意识、诚信观念和市场纪律,都将受到不应有的损害。

2018年11月25日下午,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在由深圳创新研究院等主办的,中国改革论坛“新形势下中国金融发展策略”分论坛上,披露上述信息。

杨凯生表示,目前企业融资问题,到银行层面的解决措施有:将银行的债权转为股权、给予企业某些额度以上的贷款、允许企业无还本续贷等,都可以理解为,是为了应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防止经济增速下滑过快,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而不得不采取的一些应急之策。

杨凯生认为,前述做法,虽然对缓解企业融资难会有一定作用,但是,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强调,其中有些做法,更加不应该固化和机制化。在采取必要措施解决眼前矛盾时,要努力避免为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增加新的困难和障碍,尤其是要避免塑造一种不良的文化氛围,防止形成一种不健康的心理预期。

究其原因,企业的融资难,从银行的角度主要是担心借款人无法还款,或是银行资金不足,受到流动性制约而无力放贷。杨凯生表示,目前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和流动性水平,尚能满足监管要求,而企业能否满足银行的信贷标准,自身实力是否过硬,净资产规模有多大,是企业能否成功融资的重要原因。

杨凯生回顾道,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拨改贷”之后,财政对国有企业的资本再注入渠道减少了。“拨改贷”之前,固定资产投资是由财政拨款,同时每年还向企业增加定额流动资金。这实际上都是国家财政,以不同形式,定期不定期地向企业增加资本金投入,彼时,只有超定额的、临时性的资金需要,才向银行贷款解决,所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通常不会太高。

实行“拨改贷”之后,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国有企业资金吃大锅饭,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把银行和企业各自办成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但是,没有随之建立起企业资本金的补充机制,造成了企业随着生产发展和规模扩张,杠杆率不断的上升。“杠杆率高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也就会影响到企业继续融资的能力。”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融资难,本质上也是不同程度地缺乏资本金。杨凯生表示,企业资本金不足,主要在于企业的所有者长期缺少资本意识。“企业办起来之后,资本需要不断补充和增加;企业资本不足,补充不及时,就只能主要靠借债过日子;借钱多、负债高,还本付息的能力会随之下降,再要融资会越来越难的,这是问题的关键。”

因此,在杨凯生看来,解决企业融资难,不能靠简单地垒加贷款,关键要解决我国企业多年来过分依赖银行信贷的问题,这需要建立健全企业的资本(而不是资金)补充机制。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深度调查部记者
关注国家财税、金融方面的宏观政策,致力于公司方面的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