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综合性农服平台以服务业模式“降维”化解农业瓶颈

种昂2018-11-27 12:54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种昂 “无论是订单农业、农产品可追溯,还是种植规模化、标准化,本质上都是以第二产业、工业模式‘降维’解决第一产业、农业的产销难题。可现实上,中国农业的瓶颈远不止这些,还涉及劳动力老化、资金短缺、技术升级、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中国首家现代农业服务平台金丰公社CEO姚承纲向记者介绍道,该公司正在试图以第三产业、服务业模式“降维”解决农业系统性难题。

2018年11月26日,金丰公社与光大银行自2018年产融合作试点成功后宣告全面升级,二者将共同探索打通长期困扰中国农业的资金瓶颈。

化解资金瓶颈

金丰公社由金正大集团发起并控股,由世界银行、华夏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共同参与,于2017年7月18日正式成立,被称为中国首家现代化农业服务平台。

截止目前,该平台已在全国近20个省区建设了102家县级金丰公社,服务200余万农户,建设村级服务站10000余家,发展社长/农机师服务队伍60000余名。

在姚承纲看来,金丰公社与其它农业服务机构主要区别,一是通过机械化、现代化的高效方式为农户进行全程或半程种植托管,提高种植效率,提高作物品质,避免土地撂荒、解决因种植户老龄化带来的“谁来种地”难题,而非单纯供销农资;二是能够整合资源,系统性提供土地全程托管、土壤修复、全程作物营养解决方案、农产品品质提升方案、农机具销售租赁、产销对接、农业金融等全方位的农业服务。

一直以来,资金短缺是困扰规模化的一大难题,由此伴生的赊销又成为中国农业市场的一个顽疾。

农资销售有这样一个怪现象:农民或是因为资金短缺,或是害怕商家销售的化肥和肥料是假货,而普遍选择赊销。有媒体报道称,目前农资赊销在农村大多占据至少30%以上的比例。安徽毫州蒙城一家县级批发商曾爆出,2015年销售额有两千多万,但是赊销比例能占到一半左右。

一位县级金丰公社总经理表示,一方面,大量赊销常常无法全部收回货款,形成坏账;二是长期资金占用,使得经销商难以快速周转,做大做强。中国农资界对于赊销深恶痛绝,却往往无可奈何。

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在全国各地的兴起,农村的种植大户应运而生。在金丰公社前期调研中发现,规模化的种植让他们或许能从丰收中得到客观的收入来源,但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难题就是资金问题——除了高额的土地租金外,农资、人工成本、机械维修保养、农机升级换代等一系列的投入让刚刚萌生的种植大户一筹莫展,如何进一步加快推动集约化种植,解决种植大户资金需求,迫在眉睫!

此次金丰公社与光大银行进行的产融合作恰恰以农业服务的形式、以整合资源的方式为农户为经销商化解资金上的困局。

“降维”模式

事实上,此前金丰公社与光大银行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产融合作尝试。

光大银行负责此项业务的夏明文向记者介绍道,在此前产融合作尝试中,县级金丰公社首先将审核的种植户向光大银行推荐、发出邀请,再由光大银行将所需资金(最多20万元、平均12万元)放贷给种植户,贷款封闭运行、直接划入金丰公社用于购买农资以及相关农业服务,最后种植户获得农产品销售回款后进行还贷。

光大银行总行副行长武健表示,中国是农业大国,但农业发展速度相对滞后,集约化程度低、科技利用率低、机械化程度低。金丰公社服务模式是在不改变最敏感的土地权属关系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前瞻性创新。光大银行看到了这种创新对农业的巨大推动作用、看到了这种创新酝酿的巨大商机,从金丰公社成立伊始就开始进行产融合作尝试,截止至今,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原来,中国农业属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银行、保险等大型金融机构虽有心支持,但面对万千农户不同的资金需求却往往无力为之。按照双方达成的合作模式,金丰公社将对推荐放贷的种植户承担连带担保责任,一旦推荐农户违约,金丰公社可从销售农产品的回款中扣除。这一农业服务模式使得大型金融机构避免了违约风险、敢于向分散的农户对接、放贷。

2018年11月26日,金丰公社与光大银行共同宣布未来将进行全面合作,资金贷款额度将扩大到15亿元。针对此前的试点,光大银行方面表示,将还贷期限从每月调整为一次性或是一季还本付息,以适应农业生产的周期。

“无论是订单农业、农产品可追溯,还是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本质上都是以第二产业、工业模式‘降维’解决第一产业、农业产销的难题。可事实上,中国农业瓶颈远不止这些,还涉及劳动力老化、资金短缺、技术升级、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金丰公社CEO姚承纲向记者介绍道,该公司正在试图以第三产业、服务业模式“降维”解决农业系统性难题。

他还透露,金丰公社在为农户提供种植托管、农资套餐、农产品销售、金融等服务的同时,正在酝酿以农业保险的形式进行土壤修复、提升地力的探索与尝试。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深度调查部记者
关注石化、钢铁、机械制造以及山东地区区域新闻报道,擅长公司新闻分析、人物特写、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