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驰汽车付强:交付较晚不焦虑 新造车企窗口期还很长

干群芳2018-11-30 19:22

(图片来源:全景图片 )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干群芳 “我不觉得新造车企的窗口期只有2-3年,我认为还有很长的时间。”对于此前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的看法,爱驰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付强并不太认同。当蔚来、威马等新造车企业计划今年实现一万辆交付,11月29日,爱驰汽车首款量产车U5则刚迎来全球首秀,计划于明年第四季度实现批量交付。对于交付时间上的差距,付强并不焦虑,“规模交付的前提是品质的稳定,只有真正的规模交付才能有稳定的现金流。”且爱驰汽车表示,新一轮融资将在明年春节后正式关闭,对资金很有信心。

爱驰U5定义为一款A+级纯电动智能SUV,基于爱驰汽车正向自主研发的MAS平台打造。爱驰汽车首席技术官兼技术中心总经理王东晨表示,爱驰汽车的产品特点集中在车身架构和电池包上。其中,爱驰汽车采用的“上钢下铝”结构,轻量化系数仅次于奥迪A8、蔚来ES8等产品,同时实现了更低的制造成本。电池包层面,爱驰汽车采用“三明治”式的干湿分离设计,在智能热管理层面能够每个模组的温差控制在正负1度,而行业一般水平是正负2度至3度。面对电动汽车用户的“续航里程焦虑”,爱驰汽车首创了能额外提供大于100公里续航里程的“续航电池包”,最终U5的综合工况续航里程超过560公里,蔚来ES8和威马EX5这一指标的官方数据分别为355公里和450公里。

智能网联应用被认为是新造车企产品的亮点,尽管爱驰U5来得不算太早,但依然有不少新鲜的玩法。例如根据人脸识别系统对驾驶员的疲劳程度进行检测,依据驾驶员视线方向自动调节中央显示屏的亮度,车内摄像头根据乘客的情绪反应推送定制化音乐等等。除此之外,爱驰汽车还推出了智能充电机器人,可以实现充电桩找车并自动对接充电的功能,不过这一服务的具体落地方案尚未公布。

近两年,入局智能电动汽车的玩家类型愈加丰富。除了新造车企之外,国内外的传统车企也加快了转型步伐,奔驰首款纯电动汽车产品EQC、奥迪首款纯电动汽车e-tron的推出,沃尔沃Polestar、荣威Marvel x等新品牌的诞生,以及加快国产的特斯拉,加剧了新造车竞争压力。因此,产品规模化交付被认为是新造车企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

沈晖曾表示,新造车企的窗口期只有2-3年,但付强并不认同这一点。他认为,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在未来的几十年,都将保持增长的趋势。“现在的智能网联车型,以及新能源车型并不能满足消费者对各细分市场的需求。例如,新能源汽车多半是来自限牌限购环境下的需求。”对于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的趋势,付强也并不担忧,“汽车从功能车向智能车转型的窗口已经打开,既然国家制定了补贴退坡的政策,那么就证明到2020年市场驱动已基本形成。”而将于2019年第四季度批量交付的爱驰U5也选择瞄准主流的A+级SUV消费市场,与目前该市场最畅销的途观L竞争。

此次发布会,爱驰汽车邀请了六家新造车企代表出席,并宣布向全球开放历时三年打造的MAS平台和模块技术。据了解,该平台支持同架构多型谱开发,可覆盖A、A+、B三个级别,轴距可在2600mm-3000mm之间变动,衍生出轿车、SUV、MPV等多款车型。谈及开放平台的原因,付强认为,新造车企目前数目多达几百家,大家所做的工作60%-70%都是重复的,资源利用率低,爱驰希望通过开放共享,推动智能电动汽车产业从竞争向竞合时代转变,降低用户购车成本。

销售渠道层面,爱驰汽车开创了区别于传统经销和直销的新模式。爱驰汽车副总裁兼销售公司总经理詹耿武介绍道,爱驰汽车在销售渠道层面遵循“分”和“享”两个理念,“分”是是指销售和售后分离,“享”就是渠道资源共享。“我们将自建一个平台,招募销售、服务领域的合作伙伴,并将4S店的业务板块进行分割,渠道形式根据不同的功能区分,实现多样化并避免重资产投入,缓解传统经销模式中厂商关系脆弱的痛点。”此外,在盈利模式上,付强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未来爱驰汽车将通过整车、配件、衍生产品销售,金融、车联网运营、充电及能源、数据服务,碳交易,技术及工程咨询等多个方面实现盈利。

在产品交付量普遍较低的现状下,资金获取成为新造车企业的生存压力,尤其是对还没能交付产品的玩家而言,能给予资本市场的信心被认为更加薄弱。对此,爱驰汽车联合创始人兼CEO谷峰表示,造车所需要的资金实际上比大家想象的要低许多,“外界宣传的融资规模,其实水分很大。”同时,他强调,爱驰汽车有自己严格的融资规划,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是对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效率很有信心。据了解,目前爱驰汽车累计融资规模达70亿元,新一轮的融资也将于明年春节后正式关闭。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汽车产品报道部记者
关注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报道车企动态、行业事件、政策变动,记录新能源、智能网联新技术浪潮下的产业变革。提供新闻线索可联系ganqunfang@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