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奥迪三十年:一个改革同行者的体系进化样本

程九戈2018-12-03 14:47

在中国的制造业版图上,长春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仅因为这里是中国工业的摇篮,更因为这里是中国汽车诞生之地和改变之地。长春,有中国消费者最熟悉的高档车品牌——一汽和奥迪在华合资公司总部基地,过去三十年间,从这里制造出的每一款车、生发的每一个新标准和新模式、不为人知的每一次中徳汽车专家的“头脑风暴”,都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成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8年11月5日,全球瞩目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召开。汽车业作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成为进博会的重要展区,全球汽车制造商竞相展示最新技术,以及与中国汽车业共同成长的收获。四十年弹指一挥,在回顾改革开放40周年外资引入成果时,人们发现,贡献了在华经典合资范本的一汽奥迪,已经与中国改革开放并肩而驰、深耕中国三十年。这三十年,也正是中国汽车制造业从低端粗放式发展,走向品质规模化制造的三十年。

与其他行业不同,本土技术的缺失,使得合资车企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主要拉动力。作为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批合资车企代表和中国高档车领域的拓荒者,一汽奥迪的开创地位无可取代,无论是打开为中国加长的高档车本土化标准、还是推出中国第一家由主机厂主导的高档品牌汽车4S店,一汽奥迪都在为行业立标。

时至今日,一汽奥迪早已超越了“全价值链本土化”阶段,从长春走向了全球竞争时代:它参与奥迪全球车型研发、超过60家本土零部件商进入奥迪全球供应商体系……对于中国制造业倡导的产业集群效应来说,一汽奥迪早已在践行。如果放在更大的背景下,紧随中国的经济周期,无论是过去30年,还是在振兴东北的当下战略中,一汽奥迪都是长春以及吉林省实体经济的重要引擎。

如今,中国站在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路口,中国车企也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前锋。2018年3月,一汽与奥迪针对下一阶段的合作和在共享领域的探索,签署了新的合资协议。当所有车企都在谈转型,新旧势力猛烈碰撞时,一汽奥迪30年合作模式的积累与成就,显然已成为无法被复制和超越的高度。

先行的拓荒者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力阶段,整个中国经济对先进的技术、先进商业模式的渴求,在每个领域弥漫。而铸造国之重器的制造业,仍停留在技术低端、粗放发展的阶段。汽车业,尤其是轿车领域,更是一片空白。这个时期中国汽车的配套工业状况和技术水平比欧洲、日本或者美国要落后30年,当时中国所有的配套商都是卡车的,而不是轿车的。

很难想象,当时合资企业开始生产的时候,甚至找不到一个有能力配套的企业,哪怕是一个螺丝。在这约10年的时间中,中国汽车打破了体制束缚,改变了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理念,开始了奋力直追。而此后奥迪的到来,正是这个关键时期的关键项目,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汽奥迪改写中国汽车发展史。

1988年5月17日,一汽与奥迪在长春签约,这个谈判过程仅用了四、五个月就敲定,比起上海大众6年的谈判时间,一汽创造了奇迹。三个月之后数以千吨计的图纸资料由狼堡发到长春时,一汽三万辆轿车先导厂的设备已开始安装,15万辆轿车基地开始了前期准备,第一批散件组装的奥迪100新车也源源驶下总装配线。一汽奥迪从此成了第一个在中国合资生产的高档汽车品牌。

此时,无论对被称为共和国长子的一汽而言,还是整个中国汽车业而言,一汽奥迪都是名副其实的“拓荒者”。当时,奥迪100是当时奥迪第一款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奥迪轿车,也是我国当时引进的最好的中高级轿车。奥迪的国产,意义巨大。首先带来的是中国从未有过的高档车整套体系和全新的观念。当1988年奥迪100出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时,这个产品直接改变了中国人对“轿车”的认知;在当时奥迪的生产过程中,轮胎、喇叭、收音机等配套已经全部实现了国产。

而奥迪100的引进使得一汽通过先导工程入手,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奥迪先进技术,加速形成自我开放能力,提高制造技术水平。同时建立起一套符合一汽模式的产品技术文件,来指导产品的国产化生产。1995年,奥迪轿车国产化率达到了60%以上,1996年,奥迪轿车车身匹配上一汽CA488-3发动机、016变速器以后,成为小“红旗”轿车,促进了中国轿车唯一的民族品牌转型,而知识产权完全归属一汽。

此后的1999年第一款加长奥迪A6L的问世,是一汽奥迪带给中国汽车业的第一个历史节点。“加长”车型的一代代更迭,让一汽奥迪在不断加深本土化方面成为标杆;2012年3月新奥迪A6L上市,除了加长专属配置打开了汽车设计的“中国专属”时代。这一概念同样受到豪车同行的跟进。此后的奥迪国产车型,皆出现为中国专属开发的概念。

无论哪个行业,开创者的任务都是“立标”。一汽奥迪在每个豪车细分市场立下标杆的同时,对仍处于大卖场阶段的中国汽车销售模式,也进行了开创性的改变。2000年3月,第一家一汽-大众奥迪标准经销商——北京中润发公司正式开业,采用全球统一的服务标准、统一标识、统一建筑风格、统一专业化的服务人员。这是中国第一家由主机厂主导的高档品牌汽车经销店,也标志着奥迪全球统一的高标准的销售服务体系正式进入中国。在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还被称为“中国车市晴雨表”时,一汽-大众以其先进的经销商体系,立下了汽车销售领域的新行标。

到2003年,一汽-大众奥迪的经销商网络体系实现了全国除西藏以外所有省份的覆盖。此后,高档车在高端4S店、展厅、体验店上的布局全面展开,带领中国汽车销售渠道的进化。如今,在“渠道为王”的汽车营销时代,成熟的经销商网络成为一汽奥迪的优势。目前,一汽-大众奥迪的网络体系已经涵括482家授权经销商,覆盖了全国203个城市。

全体系的落地

除了制造和服务,一汽奥迪带来更多启示。在上个世纪90年代汽车业开放之初,中国为改变汽车技术孱弱而采取的战略是“市场换技术”,但这一战略从合资车企诞生之初就备受争议。直至2010年前后,中国车企掀起海外收购潮后,反对者才发现,即使获得了技术,没有体系建设和管理能力,同样难有成就。而一汽奥迪30年的本土化运作带给中国汽车业最大的启发和帮助,莫过于一套先进的体系管理能力。

而这套体系涵盖了整个汽车产业价值链的每个环节。而奥迪体系能在合资公司的落地,也正是“全价值链本土化”的升级过程。在一汽与奥迪进行本地化生产制造的同时,当时全球最先进生产工艺也被第一时间引入。从1988年到1995年,到2013年,再到2018年,一汽奥迪本土化生产走过了三个标志性的阶段,这三个阶段也成为了中国汽车制造转型的关键节点。

其中,2013年全球首家按照大众汽车集团“完美工厂”设计理念建造的工厂——一汽-大众佛山四厂(生产全新奥迪Q2L)建成投产,而2018年3月,投资64亿元人民币的一汽-大众长春奥迪Q工厂在吉林长春投产,该厂将生产全新奥迪Q5L下一代及其衍生车型,超过500台机器人和大量领先环保工艺,使车身精度和质量稳定性都达到最高标准。这两个节点正是中国汽车行业升级和中国制造攻坚时刻,一汽奥迪无疑都带来了新的启发。

而奥迪全球一致的品质管理体系,从开始到现在,一直让员工心生敬畏。时至今日,仍有一汽奥迪员工清晰记得,90年代德方工程师用锤子砸碎毫厘之差的白车身,以及德方车间主任将存在开焊的CKD零件包裹架用脚踩毁的场景。另外,一汽奥迪同样以“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按照苛刻的品质标准和管理流程,培养了一大批符合奥迪零部件标准的本土A级供应商,使奥迪的零部件国产化率迅速提高。

这其中,包括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铝制底盘零部件供应商的秦皇岛中信戴卡、合作长达25年的汽车玻璃龙头企业——福耀玻璃、以及一汽奥迪在关键功能件、照明系统等相关总成件唯一合作伙伴福尔达。“没有为一汽奥迪配套的机会,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因为给一汽奥迪配套了玻璃,成了欧洲很多高档品牌汽车玻璃的OEM 供应商。”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曾表示。

2005年,福耀集团正式成为德国大众的A级供应商;与此同时,福耀也成功地进入了奥迪全球采购体系,由一家本土企业成长为全球跨国集团。而到2013年,一汽奥迪本土零部件供应商总数已达到519家,其中180家为纯中资企业(民营或国企)。已有60家本土供应商(26家中方全资)进入奥迪全球采购体系,参与全球零部件的竞争。因为一汽奥迪,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也得到提升。

如果说,生产和品质的管控体系是一汽奥迪最彻底本土化的部分,那么研发体系能力的培养,则是一汽与奥迪合资合作30年来最重要的本土化实力。

对于一汽来说,对奥迪高档车型进行本土适应性开发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市场价值,更是开发过程为国内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早在2007年,奥迪在德国总部英戈尔施塔特启动产品立项时,一汽-大众奥迪事业部就已经加入,在历时5年的准备时间里,中方做到了开发、规划、生产制造、质量控制、物流等环节的全参与。参与的370人,每人在奥迪总部的培训时间均不少于一个月,甚至有中方人员长期在奥迪总部不同岗位上就职。这种全程参与、全面介入的“全价值链本土化”模式,为整个行业树立了一个标杆。

目前,一汽奥迪技术研发的触角已经触及从车身开发设计,到电器、底盘匹配整车试验试制等各个领域。目前,奥迪总部的开发部门也已扩大了一汽奥迪在联合研发中的职责分工及整车试验范围,并且对相应的设备和人员进行了培训和认证。未来,一汽奥迪技术开发部将会在项目之初便介入整车的研发,尤其是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等领域,使量产后的产品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期待,更具有竞争力。

全价值链本土化给国产奥迪带来了成本、价格以及市场份额上的优势,迄今为止,一汽奥迪推出的国产奥迪车型已达到7款,是在中国本土化开发能力最强的高档品牌。

新时代的意义

一汽奥迪的发展也成为了长春乃至东北经济转型振兴的最重要的引擎。从1988年签约,一汽奥迪的成功,在当时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在国内解决高档车市场从无到有这个产业意义,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个合资合作的典型样板。而这也促使更多的投资者,改变了对中国商业环境一贯的看法,这也才有了后来宝马、奔驰们争先进入中国,甚至也影响了其他行业的合资合作。

德国奥迪高层在一个回忆录里写到,很多车企对在中国的合资感到好奇和质疑,而奥迪的成功无疑是最有利的证据。要知道,这一代国产奥迪A6累计销量超过20万辆,几乎占据了那一时期中国高档车市场的绝大份额。2018年,中国汽车产业进入前所未有的转折期。而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经济也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面对经济环境和汽车市场的变革需求,一汽奥迪已经开始布局新一轮的竞争。

作为制造行业的金字塔尖行业,汽车正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代表。而作为一汽奥迪,更是在东北经济转型中,扮演了火车头的角色。2017年,一汽与奥迪签订的“十年商业计划”,确定将在新能源汽车、智能互联、移动出行等21项核心业务领域开展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合作。

而一汽奥迪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的投资,也必将成为振兴东北战略中的主要拉动力,包括对新能源产业链的带动、对自动驾驶产学研结合的推动,以及吸引科技创业公司留在东北等辐射效应。一汽与奥迪合资合作模式用实践证明了一个企业,在东北腹地的长春可以取得如何的成绩。

一汽奥迪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样板企业,也是中德合作的典型。在未来,一汽奥迪将代表中国成为国际化的新名片。奥迪表示,一汽奥迪未来将全程参与到所有奥迪车型的前期开发流程中。而在新一轮战略中,对奥迪而言,在中国拥有的已经形成的产业集群是一汽奥迪的优势。汽车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形成供应链、销售链需要长期反复的博弈过程,指望在短时间内创立和发展产业集群,立竿见影,是不现实的。

目前,一汽-大众五地六厂已为奥迪品牌规划了80万辆产能、十几款的奥迪产品,包括为奥迪品牌新能源车预留了13.5万辆产能。在新能源供应商的组建上,一汽奥迪也早已到位。自一汽-大众成立至今,从长春驶出的大众和奥迪品牌汽车超过了千万辆,为地方缴税累计超过千亿元。而无论之前还是以后,高利润、高回报的奥迪都将是地方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

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激荡而伟大。在一穷二白的年代,中国怀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情,掀开了一场伟大的革命。而在这历史背景下的一汽奥迪,在这变革的时代,也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和记录。在这40年时间中,中国完成了从贫瘠到富裕,从禁锢到自由,从崩溃到奇迹重生。而在汽车产业,以一汽奥迪为主导,中国汽车产业也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封闭到合作的转变,成为了制造业进入现代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