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粗暴决策影响公众对高考改革信心

李一陵2018-12-06 15:55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李一陵/文 闹得沸沸扬扬的浙江省高考英语科目加分赋权情况调查结果出炉,调查组认定这是一起因决策严重错误造成的重大责任事故。省政府决定取消这次考试的加权赋分,恢复原始得分。省委、省政府决定,对相关职能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分别追究责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被责令辞职。

调查组给出的结论指出,省教育厅主要负责人未能正确履行职责,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不经过集体研究,个人决定了事关全局和稳定的重大问题。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同志在院长办公会议多数人持不同意见的情况下,不坚持原则,违规通过和执行了加权赋分的错误决定。一边是事关数十万考生的高考分数的切身利益,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边是个别官员独断专行,决策简单粗暴,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还有个别官员涉嫌违纪,更让人浮想联翩。加分赋权事件不仅严重违背了高考的规则,也违背了重大事项决策的程序,不仅导致了结果不公平、不合理,也严重损害了高考制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更有可能透支民众对新高考改革的信心。

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有什么错纠什么错的原则,浙江省决定取消这次考试的加权赋分,恢复原始得分,态度坚决、处分果断,无疑是最有力的止损,也有助于帮助公众提振信心。

2014年《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明确了新高考改革方向,随后浙江、上海启动第一批改革试点工作,目前全国已有近半省份启动了新高考改革,预计到2020年新高考改革将全面启动。试点省份的改革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但是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面临一些争议。比如,走班教学会不会凸显教育资源不足?考试次数过多会不会加重负担?学生选科比例不合理会不会造成未来国民总体科学素养下降?由于选科造成的学生知识结构差异过大,会不会影响大学的培养的?这些问题,都有赖于在改革中不断完善、解决。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如何得到解决影响着考生、家长、高校以及公众对改革的认知和评价。而社会各界的评价,无疑也是评价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尺。

作为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艰巨的一次改革,难度可想而知,出现之前没有预料到的问题也可以理解。虽然,新高考改革着眼于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高考痼疾,通过给予考生更多选择权引导学生个性化地学习的方向是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决策过程中可以随意、简单、粗暴,甚至由个别官员的意志所左右。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又面临着非常复杂的社会环境,充满不易预测的可变量,这些因素都增加了高考改革决策的难度,决策的失误影响又是全局性的,甚至是是不可逆的,这就对决策的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则,决策失误将违背改革的初心。

改革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但于高考改革来说,试错的成本尤其之高,直接影响的可能是几十万、几百万考生一生的命运,而更深远的影响则是国家人才选拔和培养大局,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否牢靠。没有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高考改革的小白鼠,没有哪个考生的权利和命运天然应该成为牺牲品。决策者必须充分认识到高考改革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尊重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扩大社会各界的参与和监督、开门决策,努力实现决策的科学性,避免事后打补丁的情况一再发生,避免改革中的问题频现损害公众改革信心,甚之拖延改革的进程。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