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鲁

2018-12-15 01:45

《激昂的幻梦》

本书名字来自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一段台词:“这一个伶人不过在一本虚构的故事、一场激昂的幻梦之中,却能够使他的灵魂融化在他的意象里。”这句话描述了一个理想的表演过程。如何去发现和完成这个神秘的过程,是斯特拉斯伯格的毕生工作。在中国,人们认为世界有三大表演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但这只是我们的自我认定,并未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可。不过中国电影戏剧界都知道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并深受其影响,本书作者也是如此。他被斯坦尼深刻地感召,并在他的表演方法上前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表演体系。

本书开头就描述了斯坦尼建立自己表演体系的过程,他在对于自己表演生涯的自觉反思中,找到了重要的舞台表演方法——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记忆等等。这曾成就了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辉煌,但它并未消除全部质疑。因为它过于注重内在精神的体会而在外部表现上显得无力,在情绪记忆方面缺乏更深入的方法。所以,本书作者从这里起步加以研究并自成一派,在美国影响甚巨。

我阅读本书有诸多收获。我觉得可以将它当作一部表演的历史来看,里面论述了狄德罗、哥格特等人的表演观,你将发现表演历史上永恒的问题范式。另外,关于表演训练的方法对于非表演专业的人士也有着丰富的启示,它能够让我们在复杂的人生舞台上,更具有自我的控制力。

《美国电影 美国文化》

本书是一部用现代电影研究方法来讲述美国电影的大部头著作,但我觉得它提供了观看美国史的更为刺激和有趣的角度。它包含了美国电影1990年代以前的文本风格与题材演变,是一部十分专业的电影史。但也将电影当作美国文化的重要代表,来叙述这一切演变背后的历史根源。本书认为美国在19世纪后半期到一战前美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曾经是美国个体认同危机的主要来源,而这也是新好莱坞和旧好莱坞创作的主要精神背景。从这里去理解美国的黑色电影、西部片等,一切都变得清晰和有条理,这样的角度让我眼界大开。

《危险地活着:伊文思传》

伊文思是一个纪录片导演,也是一个与中国关系密切的电影人。伊文思最为我们所津津乐道的是,他赠与了延安电影第一台摄影机。本书是伊文思的传记,从他的幼年讲起。他原来是一个商人的儿子,如果没有四海为家从事电影,他应该是一个企业的董事长。

这本书吸引我的是伊文思和中国纪录电影的关系,还有其政治理念的轨迹。我着重翻阅了他在“文革”后期来中国拍摄《愚公移山》的经过,还看到了他在促进其传播时所做的努力。我最留意的是他对那段电影经验的自我评价,我发现他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为自己的那段经验辩护。对比罗曼·罗兰和纪德访苏后的洞察力,还有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对于当年中国的镜头描述,究竟是什么让伊文思失去了判断?我感觉他也许是荷兰商人和理想主义者的混合体,但我还没有读完全书,希望读完后能有更明确的判断。

《万水千山——成荫电影之路》、

《成荫画传》

两本书都是在成荫导演100年诞辰之际出版的。《万水千山》其实是以前出版过的《论成荫》、《成荫与电影》两书的合集。但纵使如此,这书对于了解共产党电影史仍然具有非凡的参考价值。成荫导演是在1938年进入延安,不久后开始从事电影事业,1949年后他拍出了《南征北战》、《钢铁战士》等著名影片,样板戏《红灯记》也是他导演的,文革后他拍出了《西安事变》,也是里程碑式的作品。评论家罗艺军认为成荫是中国社会主义电影的最重要的一面镜子。《成荫画传——从战士到导演》是成荫儿子成征先生为完成母亲遗愿所整理的一本画传。它在大量照片外,配上了从各类权威性文章中精心挑选的文字,将这些图片有序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一部图文互相阐释的传记和历史著作。

《逆光跳切:杨远婴电影文选》

本书是杨远婴教授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重要文章的结集。杨远婴是电影评论家、理论家,她曾经与别人一起将福柯翻译到中国来,同时也将西方电影理论系统化地引介到中国大陆。她的文笔清通透彻,不玄虚,而且颇能把握历史痛感与现实痛感。本文集涉猎广泛,从电影本体美学到现代电影理论,从港台电影与大陆电影的交汇到家庭情节剧,还有女性主义电影话语、代际电影探寻等等,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电影学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情思所系与关怀所在。正是这一代电影学者为今天中国的电影学术做了铺垫,打了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