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颐

2018-12-15 01:45

《美国秩序的根基》

本书讲述了美国建国的几大精神源流,从希伯莱传统、希腊传统、罗马传统,到基督教、中世纪、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启蒙传统,再到美国殖民地时期的融合发展,最后是美国建国的构思。

如此纷繁复杂的文明、思想的源流、发展、碰撞、变迁,作者提纲挈领,要而不繁,重点突出,举重若轻。千头万绪都是为了论证最后的结论:美国秩序是自发生长的,不是外来强加的。“自发生长”确是英国、美国的幸运,但对其他许多国家来说,却无此幸运。当代日本秩序的基本建构,就肇因于1853年美国的船坚炮利和1945年对日本的军事占领。美国将自身的“自发秩序”,强加给了日本。也因此,才有哈耶克的“自由秩序的扩展”理论。如果全都是“自发”的,就不需要“扩展”了。“被扩展”的地区,这种秩序的根基就不是本土生发的。

《阿尔比恩的种子》

本书以详细的民俗史料描述了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日常生活,从民俗的角度切入,解答了美国自由体系的形成因素有哪些。英国清教徒、保王党和契约仆役、贵格会移民和北不列颠的逃亡者,这四种不列颠生活习俗对美国地域文化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因素。本书从吃穿住用到阅读、语言、性观念性习俗等方方面面对“美国”的形成所起作用作了详尽分析。以往有关研究关注的重点是思想、观念的作用,本书则为人们打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别开生面。本书与《美国秩序的根基》对照阅读,相得益彰,能更加加深对美国的理解。

《基辛格:理想主义者》

本书对基辛格的早期思想,即“理想主义”时代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他是犹太难民,1938年,随家人从德国逃往美国。二战爆发,他入伍从军,在1944年随军进入德国战场。在德国,他亲眼看到了纳粹集中营的惨状。由于会德语,他的职责之一是鉴别纳粹分子,还被任命为接管德国被盟军占领城市的官员。他至少有13位亲戚死于集中营,与集中营的幸存者来往更加密切。这种经历,不能不反映在他的毕业论文中。这篇探讨施本格勒、汤因比及康德思想的非常“形而上”的论文,最后部分却写道:“在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和西伯利亚劳改营待过的一代人不可能像他们的父辈一样乐观。但丁追求的幸福在我们的文明里已经荡然无存。但这只说明文明衰落的事实,而不是它的必然性……诚然,那些年可能令人疲惫不堪。但……自由的经验能使我们从过去的苦难和历史的挫折中振作起来。”他的一位婶婶,就是从布痕瓦尔德集中营被解救出来的。他认为“集中营”说明了文明衰落的事实,但这并非必然,因为“自由的经验能使我们从过去的苦难和历史的挫折中振作起来”。

《亢奋战:纳粹嗑药史》

作者查阅大量公开和不公开档案,尤其是细细审读了希特勒私人医生奥多尔·莫雷尔的档案,对纳粹时期下至平民大众、上到元帅乃至“元首”希特勒的磕药史作了细致的描述与分析。

纳粹掌权后,曾严禁毒品,但对兴奋剂却不仅不禁止,反而推广、研发,作为激发、振奋全民热情的有效手段。战争开始后,“磕药”成为闪电战振奋士气的标配;随着战争失利,更需要振奋士气,不断研发效力越来越强的兴奋剂;战争失败的最后时刻,招募的“敢死队员”则大量服用致幻药物。

希特勒长期肠胃病,在公众面前又要保持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的形象,他的私人医生只能给他注射这类药物。后来,他对这类药物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干脆要求给他打吗啡。“元首”的私人医生总会记录一些“元首”的私人生活、私人谈话,希特勒不经意对莫雷尔披露自己的雄心:“我要把历史上所有人物都甩在身后,我要成为最伟大的人,为此,就算赔上所有德国人民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八月炮火》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100周年,详细研究一战第一个月的《八月炮火》翻译出版恰逢其时。一战打了四年,本书只写了开战第一个月,字数却近500万字。不少写整个一战史的著作也无此篇幅,足见她对这一个月战争、战役的分析描写之细。

除此之外,本书对战争爆发的前因后果作了深刻的分析。交战各国政治领袖、社会各阶层在战争爆发前似乎都不想战争,但都未意识到正是自己的所作所为一步步导致了战争。茨威格将一战作为“昨日的世界”与“今天的世界”的分水岭,作者的结论是:“当战争终于结束时,它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结果,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幻想的破灭。D.H.劳伦斯为他的同代人写了个言简意赅的总结:‘对这一代人来说,以前的一切豪言壮语都一笔勾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