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石油巨头密集驻扎背后:中国最大油港变身记

种昂2018-12-15 11:37

(图片来演: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种昂 近年来,费尔南多每年都来中国,为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日益增长的原油产量寻找销路。

2018年12月7日,这位公司全球原油贸易主管第三次来华,与青岛港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租下了中国最大油港——青岛港最大一片石油罐区,酝酿为中国分布最为密集的山东炼厂提供石油现货交易,共建“原油超市”。

这是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第一次登陆中国市场,单以市值来计算,该公司曾一度排名全球第三。

地方炼厂大幅增长的原油需求,不仅吸引了巴西石油巨头,数月来,英国石油公司(BP)、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联油”)悄然以同样的方式栖身于青岛港,酝酿建设“原油超市”抢夺炼厂订单。

半年前,BP数艘超大型油轮在山东海域徘徊数月找不到买家,付出了高昂的船租。当原有石油体系面对贸易战、油价和汇率波动以及新的市场需求,石油巨头尝试改换供销策略。新的石油政策引发新的市场需求,新供销模式推动中国最大油港变身成为“原油超市”。

变革

“中国是巴西最重要的市场,66%原油出口到中国市场。”让费尔南多频繁到访中国的直接原因是,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激增的原油产量急需寻求销路。

目前,全球石油市场的“黑马”巴西,其石油产量反超科威特,成为第九大产油国。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是巴西政府政企合一的国营企业,该公司原油产量占整个巴西的八成以上。

近年来,巴西石油公司首次在当地桑托斯海岸盆地发现了新的油田,据估计石油储量可能高达700亿桶,被认为是新千年以来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石油资源。“2018年公司每天出口40.4万桶原油,预计到2019年这一数字将达到84.9万桶。”作为全球原油贸易主管,倍增的原油产量让费尔南多急于在全世界寻求销路。

2018年4月,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新加坡团队首先来到全球最大石油消费国,来到中国炼厂分布最为密集的山东,来到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港进行考察。

青岛港是中国大陆沿海最大的油品装卸、中转、储存基地,2018年油品吞吐量再次超越亿吨,在全国进口油总量中占比高达1/6以上。这得益于青岛港的腹地聚集着中国70%以上的独立炼厂,总产能达2.1亿吨,青岛港在山东地炼市场占有率达51%。

今年9月,新加坡APPCE会议期间,青岛港与巴西国家石油新加坡公司再次会谈。当得知青岛港自身条件、腹地产业以及正在建设国际原油贸易分拨中心,终于2018年12月7日,巴西国家石油公司与青岛港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前者租下40万立方原油保税罐区,常年从巴西直接输送原油到青岛港储存,以现货的形式向中国数目众多的独立炼厂出售。这是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第一次踏足中国市场,此前其原油多以长期协约的形式、通过贸易商间接对华出售。

事实上,数月来已有中石油旗下中联油、英国石油公司(BP)先后以同样的模式、分别签下20万立方保税罐区的租约,几乎在同一时间直接进驻青岛港。据悉,BP进驻青岛港后第一船现货原油已经到港卸船。“以前,青岛港油罐大多是贸易商承租临时周转使用,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石油巨头直接进驻,以现货的形式常年向炼厂出售。”对于这种刚刚萌生的石油供销方式,青岛港专营原油业务的青岛实华原油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晋比喻道,相当于在青岛港开设了一个由石油巨头长期供货的大型“原油超市”。

转型

2018年12月7日签约当日,中联油、BP和巴西国家石油齐聚青岛港,同时还有36家地方炼厂也被吸引而来。截至今年8月,全国共有37家独立炼厂获得原有进口权。

华滨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小永认为,相对于大型国有炼厂,地方炼厂采购原油呈现出小批量、多批次的特点,有时一次进口只有三五十万吨,大多通过贸易商拼船。不仅周期长、占用资金多,而且易受油价波动影响、市场风险较大。

针对地方炼厂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地方炼厂采购模式偏好现货……外国原油生产商多以离岸价格(FOB)形式出售原油,需要买家自行租船安排运输。炼厂偏好采用目的地船上交货(DES)方式进行货物交接。这非常适合刚刚进入国际原油市场的国内地方炼厂。

地方炼厂有切实的市场需求,这种需求又有可预期的快速增长。2016年中国独立炼厂被允许购买进口原油后,进口量持续攀升。中国商务部日前表示,中国独立炼油厂在2019年将能够申请多达2.02亿吨(406万桶/天)的原油进口配额,比2018年增加42%。

中国独立炼厂激增的订单诱惑着石油巨头们。由此,中联油、BP、巴西国家石油接踵而至,甘当“原油超市”的供货商。如果说以前原油长期合约是以批发为主的话,“原油超市”将以零售为主。

青岛实华原油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晋指出,“原油超市”的模式直接将各种油品现货存储在港口,山东炼厂可以根据生产需求随时、小规模采购,通过输油管道“送货上门”,缩短炼厂的采购周期,降低汇率、油价波动的风险。同时,这也是青岛港自身由传统码头装卸、存储、中转向全程物流综合运营商的转变。

在产业链条一体化的趋势下,港口不再固守于海岸线上,开始深入腹地,与实体产业结合越来越紧密。

2016年,中国石油政策出现重大变化——首次对地方炼厂放开原油使用权与进口权。截止目前,共有37家地炼获批进口资质,共计11541万吨,青岛港一度出现了因油船集中到港、排队卸船的现象。

随后,青岛港投建三条输油管道,总输送能力3000万吨,为炼厂解决至少80%以上的原油运能。可如何保证建成管道的利用率又成为新的难题。

签约当日到场的英国一家石油信息机构分析师表示,原油超市一方面能够让炼厂按其所需、采购现货,加快资金周转,降低汇率、油价变动带来的风险;一方面能够使石油巨头消化产能,率先抢占炼厂激增的订单。青岛港能充分利用管道、罐区,与石油公司和地方炼厂形成紧密合作。不过,这位分析师认为,全球原油销售模式从以前的长约转变为现货交易会出现新的市场风险,这一新模式仍有待观察。

青岛港集团总裁焦广军告诉记者,青岛港将主动适应新的市场变化。未来青岛港将加强与产业深度融合,从装卸到存储、物流、金融等形成上中下游产业利益共同体,实现向全流程综合服务商的转型。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深度调查部记者
关注石化、钢铁、机械制造以及山东地区区域新闻报道,擅长公司新闻分析、人物特写、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