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帆"卖身”乌龙背后:淘汰加剧,边缘车企自救越发艰难

高飞昌2018-12-21 11:27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高飞昌 尹明善把力帆卖了?身处转型困境中的力帆股份又做出了一项转卖资产的重要决定。12月17日晚间,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帆股份”,601777.SH)发布一则公告,同意出售旗下全资子公司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帆汽车”)100%的股权,受让方是重庆新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新帆”),双方交易价格约定为6.5亿元人民币。

这次资产出售让不少人误以为,尹明善把自己亲手创立的力帆出售了,事实并非如此。经济观察报记者查询工商资料发现,重庆新帆的股东是北京心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心电智能”)。而心电智能旗下目前投资了江苏车和家电动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和江苏车和家汽车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其背后股东则是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重庆新帆的法定代表人是沈亚楠,该人士也是新造车公司“车和家”的创始人之一。

如此看来,此次交易可以理解为,力帆股份以6.5亿元的价格将子公司力帆汽车(不同于力帆乘用车公司)完全转让给了新造车公司车和家。

“有利于优化公司业务结构,提升产业附加值,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上市公司的管理效率、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加快公司转型升级,符合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利益。”力帆股份在公告中表示。

近两年来,力帆由于乘用车业务不振近已陷入发展困境,两年间其控股股东先后质押公司股权达20余次,且不断通过业务“瘦身”来获得现金流。力帆股份当天的另一条公告中显示,力帆股份计划将前次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的闲置募集资金1000万元,用于暂时补充流动资金。此次力帆股份出售力帆汽车资产也是出于同理,但这能否成为力帆实现“自救”的出路?

此力帆非彼力帆

力帆股份的公告显示,以2018年11月30日为审计基准日,被出售的力帆汽车2018年1-11月实现营业收入19.16亿元,实现净利润-2.67亿元。力帆汽车经审计的资产总额为5.02亿元,负债总额为5亿元,资产净额为161.05万元,而实际市场价值评估仅为83.56万元。换言之,力帆汽车是一家“不赚钱”的公司,但车和家仍毅然甘当“接盘侠”。

据了解,力帆股份旗下有两家汽车公司,一家是力帆汽车乘用车有限公司,这也是力帆股份目前汽车业务的主要载体,而另一家就是此次出售的力帆汽车。资料显示,力帆汽车司成立于2003年9月,法定代表人是牟刚,经营范围是研制、开发、生产、销售汽车、零配件及内燃机。因此,力帆汽车与力帆乘用车一样,是一家具备完全的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

而从此次交易来看,其中的逻辑十分清楚,车和家收购力帆汽车资产后,一个重要的目的正是为了获得造车资质。而力帆出售了旗下一个拥有生产资质的子公司,则是为了获取资金。但此次交易之后,力帆本身的汽车业务并没有受到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交易的一个附带条件是,力帆股份将力帆汽车的实质性汽车资产提前转让到了力帆乘用车公司,这让车和家所收购的力帆汽车几乎成为一个“空壳”。力帆股份的公告中显示,“将力帆汽车有限与重庆两江于2017年4月11日签署的融资租赁协议下的所有权利和义务转移给乘用车公司”,“对于由力帆汽车有限生产的车辆的所有责任均由乘用车公司或力帆股份指定的其他子公司承担。”

力帆的艰难自救

力帆之所以出售资产,是因为发展面临困境,尤其是财务方面压力巨大。根据力帆股份公布的三季度报告,今年1-9月,力帆股份实现营收83.07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8.52%,实现扣非净利润1.26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6.74%。力帆股份往年的财务数据则显示,从2015年到2017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2.61%、76.74%和75.72%,高于同期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56%。

为此,力帆不放过任何可以补充现金流的机会。就在11月17日,力帆股份在一条公告中表示,计划将前次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的1000万元闲置募集资金,暂时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据记者了解,其中所提到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发生于2014年,当时共募集资金16.66亿元。但今年2018年4月13日和7月6日,力帆股份已经先后两次将闲置募集资金6000万元和约3.8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加上此次的1000万元,力帆总共动用了约4.5亿元闲置募集资金,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降低财务成本”。

力帆股份解决自身资金问题的方式还有很多。据经济观察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最近两年力帆股份的控股股东力帆控股已多次质押其所持有的力帆股份股权,次数超过20次,且质押比例一度超过90%。力帆控股最后一次质押力帆股份股权发生在今年11月16日,其质押比例为84.11%。

为弥补资金不足,力帆甚至要动用搬迁工厂获取土地溢价的方式。未来三年,其计划将力帆在重庆市的蔡家工厂搬迁至较远的郊区,大约获得超过15亿元人民币的土地溢价收入。

在汽车业务方面的严重衰退,是造成力帆目前多重压力的根源。力帆往年的乘用车销售数据显示,其在2015年销量达到14.82万辆创下历史高点,但随后开始下降,直至2017年下滑至13.28万辆。今年的情况依旧没有好转,根据力帆股份发布的11月产销快报,11月销售新车6538辆,同比下降46%;1-11月累计销售新车9.69万辆,同比下降约7%。

回望力帆在汽车领域的发展,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的15年时间,其在轿车和SUV市场均有布局,但一直扮演着市场跟随者的角色,同时在产品品质与营销方面也乏善可陈。截止目前,力帆唯一亮眼的业务在于新能源车增长。今年1-11月,力帆汽车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8472辆,同比增长77.46%。虽然增长幅度很大,但实际销量难以与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等龙头车企相提并论。

边缘车企的压力

在传统燃油车领域与新能源车领域,力帆虽然都早早进入,但都不算是主流企业。与力帆几乎与同时期进入乘用车领域的长安、长城、吉利等企业,已成长为目前自主品牌的代表,相比之下,力帆越来越边缘化。

如果按照销量规模,国内的自主车企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包括吉利、长城、长安等少数几家企业,而上汽、广汽、奇瑞、比亚迪等企业则位居二线,其他数量更多的车企则处于三线,这其中包括力帆、海马、华泰、众泰、江淮、一汽、东风、华晨、北汽等。

而力帆当前面临的压力,也是所有边缘车企面临压力的一个缩影。销量下滑、资金紧张、品牌边缘化,成为许多自主车企的共同难题。这种情况也存在于部分合资车企身上,例如今年已经退出中国的铃木、菲亚特,以及目前仍在苦苦支撑的长安PSA等企业。

近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火爆,一大批新造车企业来势汹汹,但造车资质却成为这些企业大展宏图的拦路虎。两年前,国家发改委在颁发了16张造车资质后便关上了资质发放的大门,如此局面倒逼新造车企业另寻出路,而它们的选择主要是寻找代工和购买资产两种。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奇点汽车等新造车企业分别找到江淮汽车、海马汽车和北汽新能源进行代工合作。而威马汽车、拜腾汽车等另一部分企业选择购买资产,但通常是以较大的代价,威马汽车曾以11.8亿元收购大连黄海100%股权,拜腾汽车以1元但实际上要承担8亿元债务的代价收购一汽华利100%股权。

可以看到,多数边缘车企都踏上了与新造车公司合作的道路,或为新造车企业代工或干脆甩卖资质。此前业内也曾传出车和家将与力帆汽车之间进行代工合作的消息,但是此次双方的交易显然指向了相反面,即车和家最终走上了收购资质的道路。

然而就在双方达成资质交易的第二天,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了《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其中明确新建中外合资轿车生产企业项目、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含现有汽车企业跨类生产纯电动乘用车)项目及其余由省级政府核准的汽车投资项目均不再实行核准管理,调整为备案管理,而备案管理权限从国家发改委下放至省级地方政府发展与改革部门。对此业内有分析认为,新规将改变新造车的准入逻辑,生产资质或将“贬值”。因此,车和家花费6.5亿元获得的这张资质究竟是不是亏了?目前力帆与车和家均未对此作出评价。

但力帆与车和家的合作不是仅限于一张资质。12月17日当天,双方签订一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加深在新能源汽车、车联网、移动出行等新领域的合作。其中有一条规定显示:“双方同意,力帆股份有权出资且车和家同意接受力帆股份出资参与车和家最近一轮融资,融资金额、融资价格根据届时与其他交易方共同协商确定。”这意味着,力帆有可能参与车和家的融资,双方将达成更为深度的合作。

对力帆而言,与车和家的深度合作是不是另一场豪赌的开始?当前车和家的发展并不快,而新造车行业已出现加速淘汰的迹象。目前,蔚来汽车已经实现上市并宣称交付达到1万辆,与蔚来获得融资额不相上下的威马汽车,近日也公布了即将交付迈过1万辆的消息,小鹏汽车也在跟随其后开始交付,但车和家的“理想智造”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发力,况且增程式电动车将来能否行得通也还有待时间检验。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汽车产品报道部主任
关注汽车行业发展动态,包括行业政策走势分析、新能源汽车发展观察、自动驾驶前瞻研究、汽车后市场产业洞察。尤其对于相关汽车企业战略变化和发布的汽车新品有独特见解。擅长做调查、挖内幕,呈现专业精准的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