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 中国大规模减税的盘子到底有多大

社论2018-12-21 22:51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社论 12月19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更大规模减税、更明显降费,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12月20日,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孙瑞标亦称,将研究推出新一轮更大规模、实质性、普惠性的减税降负措施,进一步促进税负公平。他没有透露正在研究中的减税降负将可能达到怎样的规模。此前市场一度传言,中国正计划推出五万亿元的减税措施。

五万亿的说法或许并不靠谱。与此同时,对于中国是否仍有更大的减税空间还有颇多争议。比如有论者认为,财政支出刚性导致中国事实上并不存在大规模的减税可能;也有观察者坚持,将增值税率调降若干百分点,以及社保税率的降低都有现实操作空间。

单就减税谈减税,难免各说各话。问题的实质是,中国大规模减税的盘子到底能有多大?或者换个角度看,大规模减税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财政收支规模大体稳定的情况下,要想减税,要么通过增加赤字的方法,要么就要坚决地将开支减下来。过去几年,中国赤字率持续提高,事实上也考虑到了减税的因素。增加的赤字部分对于减税是一个很大的支撑。最近关于中国是否仍有条件提高赤字率的讨论,或许可以看做这次减税大讨论的注脚——一些研究者主张,中国赤字率可以而且应该突破3%。赤字规模的增加可以填补减税留下的财政开支缺口,也为持续减税提供必要的腾挪空间。

提高赤字率,进而为减税创造条件,隐含的前提仍然是财政支出的刚性。所谓刚性,即是这笔开支相对固定,而且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增长。中国很多地方的财政是吃饭财政。一些财政相关人士认为,明年减税效应将进一步释放,而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再强调大规模减税,很可能加剧一些地方的财政困难。更何况,一些地方显性或者隐性债务负担已经很重。综合考量,这种顾虑并非没有道理。

不过我们认为,值得讨论的恰恰是这种财政支出的“刚性”。如果不提高赤字水平,中国到底能够释放出多大的减税空间,实际上是由这种“刚性”决定的。追根问底,求解减税难题要看的是,在保证财政各项基本开支的情况下,中国财政开支的伸缩空间有多大,或者说,这块“刚性”的毛巾到底能挤出多少水?

这是弄清楚减税空间或者能力大小的关键。当然,这笔账不好算。因为没有哪个部门会认为自己的开支是有弹性的,或是可以缩减的——在他们眼中,这种开支的增长反而是一种刚性。实际上,我们也很难拿出确定的答案。不过仅仅从历年国家审计署和地方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来看,各种跑冒滴漏,各种财政资金趴在账上无人问津的情形,恐怕都足以说明,这里面有得挤、有得压。

这些年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方政府,一直在推动简政放权,削减各项行政审批事项。“简政”向来与“精兵”相对应,我们削减了那么多审批事项,为何未见人员有大的变动?历经几轮机构改革之后,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小政府”,是否可以认真理一理,哪些机构的存在并无价值?哪些冗员可以裁撤?更进一步,财政供养的人口规模是否可以缩减?

就此而论,实现更大规模的减税,要完成的绝非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往大里说,它是财税体制机制整体改革的一部分。不讨论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的划分,仅仅预算编制和审查环节有所改进,也能够否决一部分原本就该减下来的支出——事实上我们很少看到这样的情形。而在新的机构改革方案渐次落地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在“简政”的基础上“精兵”,对削减不合理的财政开支,压缩预算规模,有更重要的价值。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