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开放40年40人】汪海:双星是中国国企改革的“小岗村”

张恒2018-12-25 18:04

(图片来源:双星集团)

 
 

编者按:197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4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变革。在这被称为“第二次革命”的惊险一跃中,企业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崛起,在中国政经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能够确立的基石和主体,企业家则成就了企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这些站在时代潮头的企业家们,为我们的读者铺开过去40年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希望这个系列访谈成为一个幻灯:在中国经济社会成长和发展的历史画卷上,投射出光彩夺目的片子,告诉社会,这些造福中国的奋斗者们,他们如何开始、走过怎样一条光荣的荆棘路;而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时代,他们又如何思考未来中国和企业家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恒 从刺破手指、写血书参军,经历越南战火,到任职国企锐意改革,受威胁持手枪上班,汪海一步步将一家濒临倒闭的国企铸造成一面旗帜。

汪海是中国第一代企业家。1988年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评选中,20位企业家只有他走到了最后。历经改革开放40年,汪海是幸存者,他见证了市场经济改革浪潮中的无数羁绊、无奈和喜悦。

汪海带领下的双星创造了很多第一。第一个下海偷着卖鞋、第一个改革企业管理机构、第一个脱离计划经济统购包销的商业体制、第一个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第一个涉足多元化经营、第一个创造出中国自己的世界品牌、第一个获得鞋业股票上市……

这些背后是突破旧体制的种种艰辛,在一次次的抗争中,汪海被扣上了足足30顶“黑帽子”。诸如“无法无天”、“目无组织”、“挥霍国家钱财”、“国有资产流失”等等攻击,他从未放在心上。

“我这个人从年轻时候就是爱斗,用现在的词来讲就是从来不示弱,好强,这是性格决定的。我经历过越南战场,和美国人较量过,都没有死,现在来讲活着就是多的,我还有什么怕的。”汪海的办公室里仍然挂着“敢为天下先”的书法作品,今年78岁的他精神矍铄、侃侃而谈。

突破体制

1921年,现双星集团总部所在地海滩上搭起了几间简陋的厂房,支起了破旧的机器,这就是企业最前身—维新

1921年,现双星集团总部所在地海滩上搭起了几间简陋的厂房,支起了破旧的机器,这就是企业最前身—维新

双星集团的前身是青岛橡胶九厂。橡胶九厂是中国最早的制鞋企业,最早可以追溯到1921年的维新织带厂。1951年,这家企业历经多次更名为大元橡胶厂, 政府部门多次交给大元橡胶厂加工军鞋的任务,中国第一双解放鞋就诞生于此。

1974年,汪海进入橡胶九厂,任政治部主任。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份薄弱的家底——这里仍是20世纪30年代的老设备、老工艺、老技术、老厂房。

“橡胶九厂首先受到的就是国有企业的制度约束,造成企业濒临倒闭,开不出工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时买100本8分钱一本的教育材料,都拿不出来钱。你说严峻不严峻。”汪海说。

1956,原橡胶九厂门头

1956,原橡胶九厂门头

很快,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信号的传出,原来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汪海发现这一点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机构改革。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一个改革对象就预示了一路的坎坷。

当时的背景是,橡胶九厂2000人,40多个部门,在一线只有800人,1200人在这些辅助部门。真正做鞋的就800人,其他人都是服务这些人,“所以就造成人浮于事的情况”。

改革是从安全科开始的,汪海的做法是将安全科和劳工科(人事科)合并,人事科有6人,安全科有23个人,合并的目的是减人。日常生产并不需要23个安全科的人,所以合并就要精简人,把安全科的人减下来。

“这个事情惊动了国家安全劳动部。”汪海说,由于企业安全科员工直接告到国家安全劳动部,后者派了一个30多岁的处长来青岛调查。

因为体制改革惊动上层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保卫科和武装部合并的改革中,上级部门曾向省、市多级部门施压。汪海向市委书记汇报时的解释是:和平年代民兵是干什么,不就是先保卫企业吗?保卫科和武装部合并,实际上是加强了武装力量。在和平时期,武装部和保卫科性质本质上没有区别。

直到今天,老双星人仍记得“砸三铁”改革。“三铁”分为旧三铁和新三铁,在第一阶段改革中,“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被破除,而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阻碍生产力的条条框框、陈旧观念被称为“铁关系、铁栏杆、铁锁链”。即使汪海在一次次与上级部门的抗争中,打破了这些约束,但是他仍然意识到,这些约束并不能短期内全部破除,而是需要市场经济的完善发展。

实际上,橡胶九厂的改革中,汪海遇到的阻碍还有很多。“内部员工不理解,向我扔黑石头,下班打电话,写诬告信告我,背地骂我,晚上去我家抹大便,这种行为我是可以理解的。”汪海说,“我的目的是把工厂救活,谁反对,我就和谁斗争。体制改革,精简人员,组织一个新的适应于新发展的团队,就要面对这些阻碍。”

1983年,商业部门停止收购青岛橡胶九厂生产的200多万双解放鞋。对于当时“统购统销”的国企来说,原料和销路均由国家提供,停止收购直接影响到后续生路。多次沟通无望后,汪海几乎陷入绝望。

然而,一个后来被认为改革开放中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改变了僵局。1984年春节前夕,邓小平第一次南巡,对此前的改革与开放、经济建设思路做出肯定。

汪海看到了曙光,于是在企业生死关头决定融入市场经济——动员职工走向市场卖鞋。而当时,市场经济尚处于萌芽阶段,私自销售产品属于违法行为。

1983年,汪海带职工偷偷卖鞋,开始进入市场

1983年,汪海带职工偷偷卖鞋,开始进入市场

橡胶九厂员工夜间出动,偷偷卖鞋的做法激怒商业部门,后者以以后不再统购橡胶九厂的解放鞋相威胁。但是进入市场的效果是好的,仅仅一年时间,200多万双库存被销售一空,员工不仅发了工资,还领到了奖金。汪海第一次体会到“市场”的力量。

也就是在1983年,双星商标注册成功,标志着双星在中国企业中最早有了品牌意识,开始实施名牌战略。

对于企业界和新闻届来说,1984年11月4日,中国第一场由企业举行的记者招待会无疑具有历史意义。这场招待会的主角仍然是汪海,目的是宣传企业改革、宣传双星鞋。这件具有开创性的营销事件引起青岛市纪委的质问,“假公济私、挥霍无度”等帽子扣向汪海。“后来在时任青岛市委书记刘鹏的协调下,我才得以洗冤”。

这一年还发生了两件事。橡胶九厂第一个成立对外开放的劳动服务公司,标志着双星是中国乃至全国国有企业第一家涉足三产,开始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第一个实施横向经济联合,短时间内在青岛周边和山东地区设立13个联营分厂,标志着双星开始“出城、下乡、上山”大转移、大调整战略开始实施。

国际风云

很多年以后,汪海依然清楚地记得1986年的那个夏天。6月23日5点30分,最后一双解放鞋从生产线上运出,汪海亲自为这双鞋系上红绸带。也正是这双解放鞋的退役,双星完成新老产品的过渡,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到来。

1986年,双星总部结束了生产鞋的70年的历史,这是最后一双胶鞋走下流水线

1986年,双星总部结束了生产鞋的70年的历史,这是最后一双胶鞋走下流水线

1986年6月23日下午3点双星最后一双解放鞋

1986年6月23日下午3点,双星最后一双解放鞋

第一次给双星提供大步跨越发展的是当时世界三大运动鞋制造商之一,美国布瑞克公司。该公司选择和双星合作生产,但仅提供样鞋和有限技术材料。汪海团队经过4个多月的无数次尝试,终于生产出第一批国际高档名牌运动鞋“抛尼(PONR)”鞋。

随之而来的合作是美国凯斯CVO运动鞋、美国布鲁克斯(Brooks)等国际名牌。经过努力奋战,这三种高档鞋终于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全部研制生产成功,每年返销欧美市场100万双。这种来料加工形式的成功,让双星品牌在国际上有了口碑基础。

1988年国家就自营进出口工作在青岛试点,双星作为试点企业被选中。这年起,双星在美国、香港、俄罗斯、波兰、匈牙利,以及中东、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兴办海外公司,开始了全球化战略。

1989年亚运会前夕,有了研发基础的汪海决定研发“亚运”系列篮球鞋。这款定价偏高,职工和订货商都不看好的新产品,首批15万双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据汪海回忆,济南一家百货商场甚至出现柜台被抢购顾客挤坏的场景。

1992年,双星集团公司成立剪彩仪式

1992年,双星集团公司成立剪彩仪式

1992年,双星集团公司成立,他的野心更大了。这年,他决定赴美国纽约召开新闻发布会。由于当时中美正处于“最惠国待遇”争论的敏感期,发布会承受了额外的政治压力。

不出意外,《纽约美东时报》记者威廉·查理提问称:大家都叫你中国鞋王,请问您脚上穿的皮鞋是双星鞋吗?这个提问的背景是,双星当时以运动鞋著称,但是汪海穿的却是皮鞋。

当所有人为汪海担心时,他突然弯腰脱下皮鞋,举在手中说,感谢这位美国朋友提供这么好的宣传机会,“你们看到鞋底的双星商标了吗?我穿的是双星鞋,我不穿中国鞋,还配叫中国鞋王吗?”

第二天,汪海手举皮鞋的照片出现在美国报纸的显要位置,一位外国人对汪海说,社会主义国家在美国脱鞋的一个是前苏联主席赫鲁晓夫,一个就是汪海。不同的是,赫鲁晓夫是在联合国发火,而你是用中国自己的产品向美国市场挑战。

汪海在青岛办公室向经济观察报谈起外国人对自己的评价时说,“我觉得这是他们的看法,当时的场合他们没有想到,他们想出中国人的丑,没想到我会利用这个机会打广告。”

汪海将1983年到1992年定义为双星发展的初级阶段,以淘汰解放鞋为标志,对产品进行不断地更新换代,从最初的追随模仿到后来的创新超越,成为全国制鞋业的领头羊;将1992年到2000年定义为发展阶段,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产品研发队伍,成为全国鞋类首家驰名商标获得者,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双星的国际化进军渐入佳境,1992年双星参加第124届国际鞋业博览会,收到300多万双订单;1995年科索沃战争爆发,汪海逆向思维,执意要将双星鞋卖到科索沃,结果销售近200万双。随着双星进入轮胎行业,2001年,汪海又开发了非洲轮胎市场。

1995年,汪海被美国名人传记协会与美国名人研究所推荐为1995年世界风云人物,在此之前,中国仅有邓小平一人获此殊荣。

汪海对双星的目标是做“世界名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10年努力,2000年双星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量超过了耐克和阿迪达斯。在当年一份中国市场质量调查表明,制鞋行业中“品牌知名度”、“服务满意度”、“质量美誉度”、“市场占有率”、“2000年市场首选”等五项指标中,双星均名列第一。而在几年前,这五项指标的第一名均为耐克。

直到后来双星布局轮胎和机械战略,汪海对鞋业的精力投入减少,才给了安踏、李宁等后起之秀超车的机会。

多元布局

双星1997年就决定进军轮胎行业,第一个关键机会出现在1998年。山东省胶南市轮胎制造企业华青公司1997年获准在青岛证券交易中心(1998年关闭)挂牌交易,但1998年,由于国务院和中国证监会“关于清理整顿场外非法股票交易”的规定,作为“场外交易”上柜公司的华青公司被要求股票停牌。

根据当年中国证监会的规定,类似于华青公司的上柜交易公司,按规定停牌后可以允许行业相同或相近的上市公司合并。于是,双星集团和胶南市政府共同向青岛市政府报告,请求双星与华青合并,得到同意吸收的回复。

“给汽车做鞋子”,发展壮大双星的宏伟项目开始了。从1999年到2001年,汪海利用双星上市融得的资金,分四次向华青投入1.45亿元。对于一个县办企业来说,这笔资金无疑是天文数字。

华青很快壮大起来,借助双星的品牌影响力和资金注入,2000年销售额从1998年的3亿元猛增至14亿元。2001年6月6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文,同意双星和华青按照1:1换股吸收。

2001年,青岛双星鞋业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青岛华青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中国证监会批准,双星涉足轮

2001年,青岛双星鞋业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青岛华青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中国证监会批准

然而,在接近“双星轮胎”梦的过程中,胶南市政府提出,在新设公司中无偿持有华青493.2万股的股权。汪海认为这是在“打劫”,因为这些股权属于华青工会,市政府从未出过资金,无偿划归是不合法的。

据汪海介绍,在双方长达数年的拉锯战中,胶南市政府相关人员出现要求持股、阻挠华青公司注销、拿走印章、拒开证明等行为。后经青岛市委的介入,华青股份公司才正式注销,双星轮胎总公司成立,结果了长达4年的纷争。

“所以我说在中国这种环境下,有双星的出现,汪海的出现就不正常。按照当时一些官员的做法,就不应该有双星,但我还是挺过来了。”汪海说。

从2002年开始,双星集团对华青公司的吸收合并正式完成,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过短短两年发展,2004年双星轮胎获中国名牌称号,成为轮胎行业的一匹“黑马”。

华青公司的吸收,使得双星顺其自然地进入机械行业。2005年,双星机械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明显。这年双星机械是中国铸机行业品种最多、技术含量最高、产销量最大的铸机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远销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居于全国同行业第一位,企业的主要产品“表面清理设备”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

2004年2月,双星中原工业园轮胎工程项目奠基,使双星形成了全面参与子午胎、斜交胎、农用胎竞争的格局

2004年,双星中原工业园轮胎工程项目奠基,使双星形成了全面参与子午胎、斜交胎、农用胎竞争的格局

对双星来说,另一起轮胎行业的重组案,使得双星的发展和口碑在业界再一次让人惊艳——2005年,双星完成了对国内轮胎“四大天王”之一的东风轮胎厂的兼并。然而,完成的过程可谓惊心。

东风轮胎厂是1969年化工部投资2亿元,调集全国轮胎生产精英组成的骨干企业,“东风”二字为毛泽东所题名。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东风轮胎厂发展为全国轮胎行业的“四大天王”之一。

1993年,随着外资开放,东风轮胎厂与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合资组建了东风金狮轮胎有限公司,但是发展到2004年,东风金狮轮胎已经因效益下降被迫停产,闲置资产8亿元,4000名职工下岗回家。

彼时,国企重组国企尚是市场经济的新生事物,但是2003年,当时的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要充分发挥国有大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并购重组中的作用。加上东风金狮轮胎已陷入绝境,其所在的湖北省十堰市着急寻找拯救者。

汪海出手了,然而当他到达东风轮胎厂时,迎接他的是喊着“双星滚回去”、“汪海滚回去”的人群,职工对新生事物产生了恐惧,不理解、不支持。

“当时市长,市委书记都在街上,交通三天堵塞。他们不理解,我当时说,只要省委支持,市委支持,我相信都够解决,明天我就去动员。”汪海说,后来,他通过广播向职工发表了数小时的讲话,讲了企业未来的发展,自己的看法,问题才得以解决。

双星接管东风轮胎开辟了橡胶行业“国企救国企”的先例。东风轮胎在成功移置双星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后,很快起死回生,工人重新上岗、产品热销市场、效益迅速增长。

激活东风轮胎是双星集团战略棋局中的重要一步,双星通过吸收合并华青轮胎、东风轮胎等企业,进入轮胎和机械行业,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2007年底,双星上市公司剥离制鞋业务,专心发展轮胎和橡胶机械产业,经济实力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此后,双星轮胎一直做到全球知名的轮胎制造企业之一是中国一汽、中国重汽等几十家国内著名汽车厂家的主要供应商,产品出口欧美、非洲、东南亚、中东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同行业获准进入国际市场范围最大的企业之一。 

而这种拯救东风轮胎的双星管理模式,也是汪海从一路走来总结的独特企业文化。早在1980年,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还不知管理为何物时,汪海就提出了“企业不能搞无政府主义,企业更不能处在无管理状态”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话。

汪海超前的“九九管理法”体系,使得双星在成本管理、人员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都有了标准和规则。他提出的ABW管理理论,被人们称为东方式中国管理哲学、管理方法、管理模式。

山东即墨,在1990年代双星建起的制鞋车间内,仍然可以看到员工自己总结的工作“三字经”、汪海提出的企业理念,比如“质量等于人品、质量等于道德”、“干好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行善积德”等。

汪海认为,他是企业文化最早的创新者,也是中国管理模式的创造者(双星九九管理法、ABW),也是双星这个民族品牌的缔造者,是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创中国人自己名牌的第一人。

“社会媒体、专家、学者评价,中国的小岗村以18名农民按下血手印的方式,开启了农村改革,在国企改革战线,双星冲破计划经济的束缚,敢于冒险,主动进市场,探索出适合中国企业的独特管理新模式。中国农村改革看小岗村,国企改革看双星,双星是国企进市场改革的一个典范。”汪海这样评价自己缔造的双星。

访谈

经济观察报:双星的改革遇到很多阻碍,有没有考虑过对自己的影响?

汪海:对我来讲,我怎么想的,可能你想都想不到。我最后自己总结一条就是无私无畏。因为当时我接这个摊子连工资都开不出来。既然市委班子相信我,为了我这个职位斗争这么激烈,为了感恩书记,我一定把这个事做好。从个人来讲,我这个人从年轻时候就是爱斗,用现在的词来讲就是从来不示弱,好强。这是性格决定的。

另外,我经历过越南战场,和美国人较量过,都没没有死,现在来讲活着就是多的,我还有什么怕的。我知道,这一步走不好,橡胶九厂不可能成功。当时的改革是为了整个员工,没有自己的私心。如果说有私心,那也是自己编的。因为不进行改革,就没有希望。

经济观察报:当时承担了很多骂名,您怎么看待?

汪海:当时整个青岛市,议论完书记、市长,就议论汪海了。这是一种自豪和骄傲,我作为一个鞋匠,这是多了不起的事情,我感到了存在的价值。这就是我的心态。说明我在干事,和他们不一样。我不在乎他们认为是对是错,只要我认为是对的,对企业发展有好处,我就去做。

经济观察报:什么时候开始有市场操作意识?

汪海:80年代中期,中国女排创下“五连冠”成绩,看到女排运动员穿着日本运动鞋出现在赛场,我希望他们穿上自己的民族品牌。当我拿着“百日会战”赶制的红色运动鞋找到女排主教练时,却得知中国女排和日本品牌有商业合作,后者提供女排出国的一切费用,每年给女排20万美元的补助。我一听吓一跳,当时我出国得提前申报,每天花多少钱,坐的公共汽车,地铁的票都得对起来还得去外汇局审核。我当时哪有那个权力。所以在体制上我们和日本的企业是有差别的,我们是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体制上的束缚使得双星无法操作这种模式。

随着国家的政策放开,企业的权力大了,双星才开始进行市场运作。所以说改革必须给企业松绑,比如人事问题、体制问题等都被捆绑,企业能怎么办。

90年代末科技热。但是进入传统的轮胎行业,出于什么考虑?

汪海:当时中关村已经火起来,当时也有人找我(合作),但是根据我的专长和考察,还是做了老本行。轮胎也是橡胶行业,无非是原来是给人做鞋现在是给车做鞋,首先在我这行道里我不外行。再一个,当时欧美国家几乎家家都有汽车,我认为中国的汽车行业前景巨大。所以1997年就做了决定,吸收胶南县(市)的华青轮胎厂。但是就像刚才说的,只吸收合并就斗争了多年,华青一直到2002年才真正合并到双星。

您认为企业家是怎样一群人?

汪海:企业家称号发源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在中国阶级斗争为纲的计划经济时期是没有的。198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10年后,评选出我们首批企业家,企业家由此而诞生。

企业家的成长道路非常艰难坎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家才逐步的被认可,当时社会上、人们不理解、不接受企业家。特别是个别企业家犯错误后,人们对企业家产生了偏见,要求企业家十全十美,不能有任何错误。

很多人对企业家的认识一直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只要今天宣布当厂长、总经理,明天见面就叫企业家。我认为这是对企业家一个不正确的看法,也是对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不理解,也是对企业家概念不清楚。

我认为企业家不是职务,也不是职称,是改革开放初期敢冲破计划经济的做法,在全国各地国有企业搞得比较好的,才当了企业家的。

您曾提到企业家应该做市场的企业家,怎样理解?

汪海:企业家要有发展的头脑,不能有发热的头脑,在市场过热时,能保持冷静的思考,市场过冷时,能激发出战胜一切困难的火热的激情。我还有一个观点,对企业家来讲,只要疲软的产品,没有疲软的市场。所以我认为,真正的企业家是市场的企业家。

市场的企业家能够把科研者的成果、设计者的构想、生产者的制造,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各类信息提炼完善起来,工匠精神培养起来,把各种生产要素完善的汇总起来,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强大的生产力。

市场的企业家要有超强的综合指挥能力、综合协调能力、是综合的组织者、指挥者、决策者和实践者。能够带出一支有战斗力、竞争力的员工队伍,领着一个工匠团队扎扎实实的去做,干出一流的产品,创出一流的品牌,为社会做出一流的贡献。

市场竞争是看不见流血的战争,这场战争更残酷、更难打,为什么这样讲呢,战场上打输了可以举手投降,可是商战中打输了找不到人举手投降。所以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拼杀出来的、能打赢的企业家,应该叫市场将军。

所以,企业家是稀缺人才,中国制造加工业要强盛起来,企业家的作用必须发挥好,企业家队伍必须建立和完善起来。 2050年中国要建成世界强国,必须有一支强大的企业家队伍来实现。

您平时有什么爱好吗?

汪海:我没什么爱好,我就是一辈子做了一双鞋,当了一辈子鞋匠。你在全中国找不到,国有企业一个厂长,一干就是45年,没有变位置。我从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到国有企业,一直到现在45年,就是做了一双鞋,创造了一个品牌,45年没有动。

回首45年,怎样评价自己?

汪海:市场经济合格的共产党员,真正的企业家,市场经济的企业家。用我的话讲,也是地地道道的一个鞋匠。

在双星的改制过程中,有什么遗憾的地方吗?

汪海:我觉得有某些目标没有实现,为中国争光的几个大项目没有实现。这个就不多说了,没有必要说。

改革开放和国企改革,双星的经验是什么?

汪海:改革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企业家永远在竞争的路上,不要把自己看太高。市场每天都在变化,企业家觉得自己成功了,就是退步的开始。

【时代背景】

1992年,双星集团正式成立,汪海任党委书记兼总裁。从此,双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汪海的带领下,双星从昔日一个专业制作“解放鞋”的中型鞋厂,发展壮大为全国规模最大、效益最高、信誉最好的国有制鞋集团,创出中国人自己的名牌。

那一年,邓小平第二次“南巡”,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谈话,明确回答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南巡讲话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判断标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做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全面明确的阐述。

那一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确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致敬改革开放专题二维码

扫码关注更多专题文章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