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开放40年40人】孟樸:我所见证的高通与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相互赋能,彼此成就”的20年

沈建缘2018-12-27 21:21

(图片来源:高通)

 
 

编者按:197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4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变革。在这被称为“第二次革命”的惊险一跃中,企业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崛起,在中国政经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能够确立的基石和主体,企业家则成就了企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这些站在时代潮头的企业家们,为我们的读者铺开过去40年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希望这个系列访谈成为一个幻灯:在中国经济社会成长和发展的历史画卷上,投射出光彩夺目的片子,告诉社会,这些造福中国的奋斗者们,他们如何开始、走过怎样一条光荣的荆棘路;而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时代,他们又如何思考未来中国和企业家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沈建缘 从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专业的一名大学生,到如今Qualcomm(以下称高通)中国区董事长,40年来,孟樸没有离开过电信行业。

他常常说自己很幸运——“没有错失过1个‘G’。” 电信行业的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极具标志性的产业。从1G时代的落后、2G时代的学步、3G时代的追赶,到4G时代与世界同步,再到5G时代谋求领导地位。孟樸见证了移动通信产业在中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他的经历不仅是一个电信人的尊严和体面,也是一家跨国企业中国“掌门人”帮助他所供职的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与合作中寻求中国市场全新定位的亲身实践。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代通信专业大学生,1978年,孟樸被北京邮电大学录取。当时,光通信产业在全球刚刚起步,而中国的各个行业则百废俱兴,通信行业仍“一穷二白”。孟樸记得,当时学生楼只有一部公用电话,有急事的话,需要跑到西单的电报大楼发电报。

1994年 高通公司走进中国

1994年 高通公司走进中国

80年代,从北京邮电大学微波与光通信专业毕业后,孟樸赴美留学,就读于纽约理工大学,获得通讯系统专业的电子工程学硕士学位。随后在美国一家做微波传输设备的企业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当时的移动通信设备“还像电影里美国大兵拎的卫星电话”。

80年代后期,蜂窝移动技术逐渐发展,孟樸供职的公司开始生产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设备,机缘巧合,孟樸跨进了移动通信行业。彼时,美国的AT&T已拆分成七个公司,而中国电信行业当时的资产总投入比这七个电话公司中最小的一家还少。

1988年,中国的移动通信产业在改革开放的第10个年头打开了一扇窗。为了支持港澳客户进入珠江三角洲时的漫游通话,中国第一个公众移动通信网于珠江三角洲落地,投资主要来自香港公司CSL给广东的贷款。经过漫长的探索期,1993年,我国第一个数字移动电话通信网在浙江省嘉兴市开通。

在后来的采访中,孟樸回忆,从那时起作为中国各个行业中开放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中国的通信产业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在众多的争议和争论中,90年代初,中国政府允许国外系统厂商、终端厂商进入中国和本土企业开展同台发展与竞争。一方面,中国企业通过与国外厂商合作以及进口产品学习掌握技术,强化自身实力,另一方面通过与国外厂商展开竞争,中国移动通信行业不断发展,中国企业的生产能力、设计能力、市场能力也不断提高。

1998年 北京邮电大学和Qualcomm联合成立研究中心

1998年 北京邮电大学和Qualcomm联合成立研究中心

2000年,中国联通与高通签署知识产权框架协议,随后启动了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技术)网络建设,CDMA正式进入中国。当时,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属时分多址技术)在中国市场尚处于主流地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主流运营商也都已部署GSM网络。而中国政府批准的19家可以生产CDMA手机的企业中,除了摩托罗拉,其它企业都地跟韩国、日本厂家合资或合作,不向高通购买芯片。

一年后,CDMA手机在中国开始大规模销售。高通在中国的业务主要是在中国向下一代无线技术演进的过程中向中国终端厂商和系统设备制造商提供支持。但在当时中国只是高通全球市场的一部分,体量甚至比韩国、日本都要小。

2002年,孟樸加入高通,担任负责业务拓展的副总裁。经历过改革开放后近2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移动通信产业正尝试改变自己的落后面貌。而CDMA2000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已占据全球20%的无线通信市场。2003年6月,高通公司宣布,投资1亿美元以资助那些从事CDMA产品、应用与服务开发及商业化的中国初创企业。2004年8月,中国联通与高通公司联手推出“世界风”双模手机,这使中国的运营商第一次走在了全世界的前面。

2001年 高通CDMA中心落户中关村

2001年 高通CDMA中心落户中关村

之后,孟樸担任高通公司中国区总裁一职,负责客户支持、业务拓展、员工绩效和公司日常运营,并于2006年将其职责范围扩大到整个大中华区。2008年5月28日,孟樸被晋升为公司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在八年的任期内,中国已不再是高通可有可无的市场,来自中国的收入约占高通全球收入的30%。

2010年,孟樸结束与高通的第一段渊源,从芯片这一“幕后”行业转行去“前端”整机厂商——摩托罗拉。回忆当时的决定,他表示寻找更大的挑战是最主要原因,“高通当时在整个产业中的压力、以及公司内部的压力都比较低。而摩托罗拉正面临分拆,更具挑战性。”他说,期间他还担任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董事,并没有离芯片产业太远。

而在经历了摩托罗拉分拆上市和被Google收购之后两年,2013年,孟樸加盟世纪互联。这家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与微软签署协议,通过在中国合作运营Windows Azure公有云服务,帮助其成为全球第一家实现公有云在中国落地的外资公司。2013年底,中国政府正式向国内三大运营商颁发了4G牌照。而中国已成为高通全球最大的市场。

2015年6月,孟樸接受了职业生涯中最具挑战的一次任命。重回高通,出任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四个月前的2015年2月,高通刚刚与国家发改委以9.75亿美元达成反垄断和解协议。如何继续消除在中国业务发展的不确定性,实现永续经营,是高通面临的新问题。他回忆当时选择回到高通的决定时表示,“高通总部也非常认可中国的重要性,公司的高管已经认识到,公司在中国的运营方式一定要较以前有所改变。这非常具有挑战。”

孟樸认为,跨国企业在中国单纯卖产品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如果还是这种方式经营,路会越走越窄。高通并不只是简单地想在中国多卖产品,高通需要在中国重新起步。所以高通要更多地与中国的移动通信产业链,包括政府、运营商、终端厂商以及所有的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加强合作。很快孟樸与总部形成共识,调整了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明确高通在华业务发展的理念就是根植中国。我的使命就是真正做到和中国产业界全方位地深入连接。”

2008年 庆祝与北邮成立联合研发中心10周年2

2008年 庆祝与北邮成立联合研发中心10周年

这是高通在中国全新发展阶段的开始。一方面,高通与中国运营商等伙伴合作推动技术升级。另一方面,高通继续作为全球技术领先的无晶圆半导体厂商,帮助中国的半导体厂商提高生产工艺,完善中国芯片制造领域的合作。

之前,高通已帮助其多年的合作伙伴、供应商中芯国际在2014年实现了28纳米的加速量产,并将其晶圆用于高通骁龙芯片上,使其产品技术得以加快成熟。同时,高通还投资中芯国际14纳米先进工艺制程的研发,助力中国的晶圆制造企业在先进制程工艺上追赶国外先进水平。

在封装测试环节,2015年6月,高通携手国家“大基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中芯国际一起投资了中芯长电半导体有限公司(下称“中芯长电”),这是一家中芯国际和江苏长电(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合资企业。高通不仅帮助中芯长电成为中国第一家进入14纳米先进工艺技术节点产业链并实现量产的半导体公司,还专门在上海成立了全球唯一一家晶圆测试中心,以改善中国企业的封装测试水平,并更好地服务客户。

之前,工信部颁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提出: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推进产业链各环节开放式创新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通过进一步投资,高通努力与中国移动通信产业深度融合。2016年初,高通与贵州省人民政府成立合资公司——贵州华芯通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设计基于ARM架构的服务器芯片。“高通是一家从诞生之初就在非常严峻的竞争环境下成长的公司,所以我们也认识到竞争有益于产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中国实现在服务器芯片领域有可替代选择的新技术。”孟樸说。

2010年 “无线关爱”结出硕果2

2010年 “无线关爱”结出硕果

与此同时,高通通过在贵州成立的高通(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这一投资实体,投资了一系列创新、创业和前沿技术企业。高通还与多年合作伙伴中科创达成立合资企业——重庆创通联达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基于高通骁龙处理器的智能硬件一站式解决方案。

孟樸表示,“通过这个合资公司,我们希望能支持更多的中国企业在物联网领域发展。与智能手机行业不同的是,物联网有很多不同的应用场景,没有一家公司能够完全依靠自己做起来,我们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厂商或者初创者进入物联网领域。”

随着4G向5G技术的演进,中国正成为全球移动通信网络最发达的国家,中国的智能手机厂家也已从几年前努力模仿苹果手机的外形和功能,一跃成为全球智能手机行业的领跑者。来源于中国的的创新正在影响着全球市场,而深圳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新型电子设备的创新“高地”。

2016年10月,高通在深圳建立了创新中心,帮助中国智能手机厂商解决各类技术测试问题,涵盖了2G、3G、4G、Wi-Fi和GPS等各种通信模式,其中包括多款已经上市的旗舰手机。当年全球出货量排名前十位的手机厂商中,中国独占7个席位。

2012年  Snapdragon的中文品牌诞生——骁龙!

2012年 Snapdragon的中文品牌诞生——骁龙

在结束于2016年9月25日的2016财年及第四财季,来自中国的强劲业务推动了高通的业绩攀升。高通与华为、中兴、联想、TCL、小米、OPPO和vivo等手机厂商在内的120多家国内企业签署了专利许可协议。高通的客户评价说,与其他外企相比,高通“更像是一家中国公司”。

将全球领先的无线科技与中国市场的创新相结合,使高通更为深入地理解和满足中国市场需求。随着5G时代即将到来,5G网络能够覆盖的创新应用包括虚拟现实、沉浸式4K视频、自动驾驶汽车、工业和消费级物联网等等。这一过程中,新的生态链将开始显现,并与过去30年高通在移动通信领域建立的生态链截然不同。

与此同时,中国正逐渐从一个技术消费国转型为技术生产和输出国,中国企业正在5G和人工智能的驱动下进入下一个黄金时代。而5G的商业化依赖整个网络的构建、频谱分布,以及应用开发等各个方面。无论对高通还是中国厂商,乃至产业链中所有企业,仅靠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

对高通而言,5G的实现需要一个由互补的市场、技术、业务和用户组成的生态系统共同创造价值。“合作”与“创新”同等重要。

2017年,高通宣布与中国通信企业大唐电信和联芯科技、建广资产、智路资本等四家国内企业合资成立手机及物联网芯片公司,致力于满足从智能手机的SoC到物联网的芯片需求。高通不仅现金出资7.2亿元人民币,还进行技术输出和授权。高通在中国的大部分投资都通过设立在贵州贵安新区的高通(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投出,在贵州省2018年上半年的FDI(外商直接投资)数据中,高通的投资占了较大的比重。

2015年 中芯国际、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及Qualcomm拟投资中芯长电

2015年 中芯国际、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及Qualcomm拟投资中芯长电

孟樸在采访中披露,高通在华投资原则是——成为“中国高通”而不是“高通中国”。这也是为什么高通在几乎所有的合资公司中都不是大股东,股份占比都小于50%。其次,高通与中国企业分享的都是其国际市场的同一代技术,与全球最新技术保持同步。

目前,高通在中国的业务占比超过50%。在可预见的未来,高通将与中国厂商在5G、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终端、集成电路、机器人、无人机、虚拟现实等多个领域携手创新,实现共赢。与中国的 “合作”,也意味着高通将自身目标与中国市场捆绑在一起,相互赋能,彼此成就,与合作伙伴一起开启移动通信产业新的篇章。

访谈

经济观察报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后中国市场给高通这样的跨国企业带来的变化? 

孟樸:毫无疑问,高通的发展得益于中国的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实现高速增长和发展,中国的市场异军突起,对全球的贡献和影响力与日俱增。有史以来人类社会没有哪一个国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实现这么大的发展跨度。

从199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20年,中国移动通信行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从第二代、第三代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中国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2G时代,中国还是欧美的跟随者;3G时代,中国起步较晚,3G牌照发放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但在如今的4G时代,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移动通信网络最发达的国家,拥有全球最大的4G网络——从基站数量上说,中国移动的基站数量大概超过全球其他国家所有运营商基站数量的总和;从用户数量上说,中国现在的4G用户已经超过10亿。

中国的手机厂商相较国外起步晚,但是高通从技术标准和芯片产品上一直助力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并且持续为中国客户提供支持。中国的手机厂商也抓住一轮又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机遇,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果。现在,中国手机厂商都在争相抢占全球行业制高点,今年12月在夏威夷举行的“高通骁龙技术峰会”上我们的中国合作伙伴也展示了他们的最新成果。所有这些成就都离不开改革开放,离不开国家的高速发展。

2016年 Qualcomm深圳创新中心开业

2016年 Qualcomm深圳创新中心开业

改革开放为移动通信行业带来了中外合作,中外合作创造了竞争平台,良性竞争和增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打造了一个非常良好的营商环境。过去15年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鼓励了企业和产业的技术创新。中国经济发展那么多年,我觉得外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这些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通这样的外资公司在中国也都有收益。我非常自豪,能够参与和见证中国的移动通信行业从40年前的一穷二白发展成为现在的全球领先。

经济观察报:5G时代,中国公司第一次有机会全球的企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何让中国公司保持这样的竞争优势?

孟樸:从产业上来讲,5G能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和机会都超过以前所有的通信技术,并且将会变革众多垂直行业。因此,高通有很多的机会能与中国企业开展合作,比如最近大家谈论比较多的汽车行业,很多中国企业也可以通过与高通的合作得到领先的技术。基于这样的合作模式,高通和中国产业的发展并无冲突。无论是2C(对个人消费者客户)还是2B(对企业客户)的产品,只要企业能够做得好就都有机会。

高通的商业模式对中国的产业和中国合作伙伴是比较有益的。因为移动通信产业具有垂直集成的特点,最初在这一领域全球仅有几家大公司,很多东西都是自己做的,甚至有时候我们开玩笑说甚至螺丝钉都是自己做的。而高通公司更多地把自己定义为整个行业的“研发机构”。我们每年将20%的税前收入投入研发,很多技术甚至要提前10年就进行投入和研发。我们通过技术授权和芯片销售来支持产业链里的合作伙伴,不论是通信设备公司,还是智能手机、家电企业或智能硬件公司,都可以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

未来30年,5G将实现物与物的智能连接。通过高通公司和中国企业的合作,在这次技术升级的过程中,我们希望中国智能手机厂商能再上一个台阶,变成全球领跑者,我们希望5G到来的时候中国厂商能处于全球第一阵营。

2018年 Qualcomm与领先的中国厂商共同宣布5G领航计划

2018年 Qualcomm与领先的中国厂商共同宣布5G领航计划

经济观察报:高通在中国的产业布局是否以及完整,未来还有哪些计划?

孟樸:高通在中国产业链上的布局已经比较完整了,但是我认为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大形势。从国家政策来讲,只要中国能够保持改革开放,允许外资企业继续在中国开展合作,我认为无论是高通还是其它外国企业都会在中国继续投入。

高通是由科学家、发明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公司,他们的专业性以及对基础技术的执着造就了高通。作为整个移动通信产业的“研究院”,我们始终坚持把20%以上的收入投入在研发方面。高通将继续专注于基础技术的研发,在突破性的技术上做持续且大规模的投入。不管达到CDMA技术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基础,还是小到毫米波模组,怀疑论者一直都存在,但高通始终专注于基础科技的发明创造。

经济观察报:除了专注于技术创新,未来大环境作何判断

孟樸:我非常看好高通在中国的发展,因为过去40年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接下来中国还将越来越好。习近平主席今年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发表了《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演讲,其中也提到“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以及“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坚决依法惩处侵犯外商合法权益特别是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这为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定心丸”。

高通通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开业庆典

高通通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开业庆典

经济观察报:如何评价过去三年的工作,以及未来高通和中国整个产业界的合作机会?

孟樸:高通中国团队有大约2000多名员工,过去3年中国团队的研发、销售、客户支持、市场等部门一直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和执行力。我们在过去几年实现了稳步发展,和客户的合作逐步深化,在中国的业务越来越好。我们客户评价说高通与其他外企相比更像是一家中国公司,这也代表了客户对我们的认可。客户和合作伙伴的支持与认可,为我们过去几年在中国取得业务发展、强化产业合作生态奠定了基础。

从更高层次来看,中国的智能手机厂商在5G赛道中已经处于先发和领跑的位置。3年前,也就是我回高通的时候,中国的智能手机厂家还在努力模仿苹果手机的外形和功能。现在他们已经改变赛道,在中国创新的跑道起跑,把中国的智能手机做得越来越好。我们的合作伙伴走到今天这步不容易,而且我们特别荣幸能一直与他们共同参与其中,也包括参与投资的企业,比如商汤科技、中科创达、小米。

我们相信今后5G和AI的结合将真正改变世界。未来机会很多,有了4G的基础,我们能更好地发展5G。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不管是手表、手机、基础设施,还是物联网的铺设,都可以实现互通互联,支持超视距,拓展可视范围到360度全方位。抓住5G的机遇,并结合终端侧人工智能,我们终将迎来一个全新的世界。

【时代背景】

高通于1994年进入中国。

那一年1月1日 欧洲经济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为《专利合作条约》(PCT)成员国。

1月11日 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统一政策、开放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

6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

7月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决定》。

致敬改革开放专题二维码

扫码关注更多专题文章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商业观察研究部主编
关注科技、商业、互联网及跨国公司在华业务。擅长高端人物访谈,跨国企业深度报道和独家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