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开放40年40人】马明哲:那个折叠时间的创新教父

欧阳晓红2018-12-27 22:09

(图片来源:平安集团)

 
 

编者按:197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4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变革。在这被称为“第二次革命”的惊险一跃中,企业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崛起,在中国政经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能够确立的基石和主体,企业家则成就了企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这些站在时代潮头的企业家们,为我们的读者铺开过去40年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希望这个系列访谈成为一个幻灯:在中国经济社会成长和发展的历史画卷上,投射出光彩夺目的片子,告诉社会,这些造福中国的奋斗者们,他们如何开始、走过怎样一条光荣的荆棘路;而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时代,他们又如何思考未来中国和企业家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欧阳晓红 明者因时而变,知(智)者随事而制;平安之道也。

2018戊戌年,三十而立的中国平安(601318.SH, 02318.HK)选择以百亿三村建设工程之公益方式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

将主要精力花在“战略和创新”的中国平安创始人马明哲旨在求索未来;为平安的可持续商业模式尽可能“争取”时间——最终他跑成一个连着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将来时。

这大概是马明哲致敬中国改革开放的一种特殊礼仪;恍如创新信徒一般,其执掌下的平安知变、嬗变、求变、蝶变;连续17年受到市场舆论的尊敬与致敬。

隔着四十年的光阴,平安在深圳的历史氤氲里亦蓦然清晰起来。

她的创立被原深圳蛇口开发区管委书记、香港招商局副董事长袁庚称为“延续蛇口精神”。他坦言,作为挑战旧有制度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而诞生的企业,平安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做法有些超前,但要给予宽容与理解。

12月18日的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大会上,改革开放试验田“蛇口模式”的探索创立者——袁庚被大会授予百位“改革先锋”之一。

因为改革开放与特殊的土壤滋育,中国用40年走了发达经济体200年走过的历史;平安则用30年,从13人的小舢板“走成”180万人的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巨轮;跻身《财富》世界500强第29位。

浓缩的时间背后是,政府和自由市场有效结合之下,一个国家的砥砺奋进与崛起;以及将自身发展融于国家命运、践行时代使命的企业之支撑;包括熠熠生辉的企业家精神。

蛇口工业区的“时间匠人”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这是1981年3月,坐船由香港赶往蛇口之途中袁庚写下的一句话。之后它被写在一块巨型三合板上,矗立在蛇口工业区。

1988年5月,平安保险公司开业庆典。

1988年5月,平安保险公司开业庆典。

被这句时代强音感召的蛇口人在工业区进行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试验。人曰,中国改革看深圳,深圳改革看蛇口。而今或不远的未来,可能会多一句:创新看平安。假以佐证的是,截至2018年9月30日,平安的科技专利申请数量累计8534项。

从设想至实施,改革先锋袁庚创办蛇口工业区用时三个月;而马明哲草创平安历时近两年,公司的设立几经波折,伊始似不平安。

不过,马明哲偶得的“平安”二字却为公司的品牌塑造带来了无限想象空间。

那是1987年11月,到香港参加当地某保险研讨会的马明哲,在收到的一叠名片中瞥见“香港太平”、“民安”,遂触发灵感而得“平安”,之前的备选公司名字有“粤海”、“长城”等。

而大大小小的故事中,1985年年初,蛇口工业区劳动人事处派马明哲参加一次重要的研讨会可谓重要的历史转折点;甚至改写了中国保险史。

会上,针对蛇口工业区实行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方式,一位联合国劳工署副署长提出“按照国际惯例,这笔钱由独立的实体来管理。”他的意见很快被蛇口政府采纳——招商局社会保险公司挂牌成立,全权接管蛇口工业区劳动人事处的社保相关职能。具体负责筹谋此事的正是马明哲。

当时社保公司借鉴香港商业保险,将原来社保中的雇主责任险转变为工伤险,由此入手开始办理商业保险。但中国人民保险深圳特区分行副行长到蛇口时告诉马明哲,工伤保险属于商业保险范畴,社保公司无权经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蛇口支公司的异议书亦随之而至;意思是社保公司办商业保险要申请新执照。马明哲于是赶紧着手去办。

可是,遇到利益关系的改革着实不易,马明哲在执照申请过程中,几乎处处碰壁。

但生于抗美援朝时期,长在自然灾害年代,经历“文革”,当过知青的马明哲,之所以能在1983年被“改革潮”吸引至深圳蛇口工业区,很大程度是因为其极富创业激情、认准目标后不屈服的个性特点。

2002年,汇丰入股平安

2002年,汇丰入股平安

正如马明哲在后来感悟其创业经验时说“强烈的欲望和激情、正向思维、亲历亲为追求完美”是世界上成功企业家的三个普遍特点。或许,他没说出口的还有:极强的战略意识与极致的时间匠人。至少这两点在他身上得以体现;伊始,其言行中,这两种特质就可见端倪。

在1988年4月21日的平安第一届董事会上,马明哲作报告。汇报中,他先谈创办的艰辛历程,从1986年蛇口社会保险公司有意成立一家商业保险公司,到费尽波折二次申请依然受挫;到“闯进”中南海,再到屡次折返北京商洽得到基本同意;最后直到1988年3月被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

历数创办奔波之后,马明哲不忘真诚感谢各方支持;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拿出了详尽的市场调研与平安的短中长“三期”规划。分析和规划得到董事的认可,其达成一致意见:“开业头一年不谈什么利润,收支持平就算完成任务”。

如此,那就甩开膀子大干吧。同年5月27日,仅十几位员工的平安保险公司挂牌成立。

1988,戊辰年,改革开放十年,平安正式启航。从此,马明哲的时间被烙上了“平安”二字。妻子说,“除了休息睡觉,明哲的时间都给了平安。”

是啊,“走过这么多地方,还没见过像马总这样勤奋、善于思考学习与善用时间的企业家。”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说。

平安集团原副总经理王利平回忆道,90年代在日本出差期间,马明哲甚至利用等车的十几分钟,去“逛”电器商场——了解当时日本市场在热卖什么新技术产品,类似做市场调研。与其聊天,若讲银行或IT,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微表情等,马总可能比专业人士讲得还细致。很多人都困惑——不知道马总何时学的,为何脑中可以装那么多前沿领域的内容;马总的时间效率明显超出常人水平。“答案可能是‘时间匠人’”。

特别之处是,这样一位时间匠人领导下的平安从出生那天开始,就知道——“要成为改革的产物而非改革的对象”。马明哲曾说,平安以改革者试验者的身份,先天承担的使命就是探索新发展模式,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蛇口精神”赋予平安人特有的基因——“开拓进取、不怕挑战、不畏艰难、勇于创新”。

这种历史先天性,使得平安天生“不安份”与“不一样”;其也是马明哲乐见其成的事。“马总就希望平安与别人不一样。”王利平说。

“一直在创业 从没想过重新选择”

“往前看,莫回头。”这亦是袁庚当年说过的一句话。

马明哲可能就是这样的人,其几乎从不考虑重新选择人生的问题,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后悔”二字,只要目标对了,就义无反顾地去执行。

2007年3月1日,中国平安顺利回归A股市场,创全球最大保险公司IPO

2007年3月1日,中国平安顺利回归A股市场,创全球最大保险公司IPO

或许也由于一直在创业。 “平安永远在创业。”马明哲曾表示。他说,如果有一天,我们失去了进攻的勇气,失去了挑战困难的决心,这个平安就不平安了。

结果呢?按照平安总经理任汇川的话说,平安这30年不仅发展速度极快,质量也极高。近年,平安的利润年化平均增速达29%,税收贡献的年化增长速度是32%。

此外,过去的2018年,平安纳税超1000亿元;且以实际行动服务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总额逾千亿的支持,帮助优质民营企业纾困解难。

更因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马明哲在平安集团30周年司庆上说。他对于自己的定位是“平安创立100年时,时任CEO谈起历史时会说,我们最早的CEO叫马明哲,那家伙干得还不错”。

其实,何止是“干得不错”,现在的数据与事实似乎已经让世界刮目相看了。

在分析师眼中,中国天生就是互联网“原住民”聚集地,金融科技的发展在中国更具先天性土壤;而丰富的应用场景亦有助于技术的迭代更新。平安堪称先进的科技公司!让同行望尘莫及的是,平安每年百亿的创新投入;广袤的市场空间;世界遥遥领先的科技成果等。

平安董事会秘书兼品牌总监盛瑞生说,30年来,平安从传统金融走向“资本+科技”的双驱动,“国际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则是平安的未来愿景。

为此,迎来战略转型关键之年的平安还更新了集团品牌标识,将“金融+科技”定义为公司的核心主业。马明哲曾说“赢科技者赢未来”。其“赢未来”的策略是,拿来主义之外,企业管理、商业模式、金融生态圈,包括公益事业等都融入了创新因子,导入了科技元素。

以公益为例,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在实践中,平安由“三村建设工程”升级的“三村智慧扶贫工程”已在全国13个省或自治区逐步落地,发放扶贫资金逾100亿元,主承销全国单笔金额最大企业扶贫债;援建挂牌或升级村卫生所近400个等,互联网“空中课堂”惠及十余万师生。

另外,就在12月20日,全国首家以电子社保卡为载体的电子时间银行在青岛正式启用。该电子银行平台以平安医保科技的“城市一账通” APP为独家技术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为志愿服务搭建“时间交换”平台。

有了科技的加持,加之先天的蛇口创新基因,以及秉承特有的成长哲学逻辑;马明哲管理团队领导下的平安终成今日模样。

“平安的创新教父”

明哲智也,平安是福。

从另一维度看,一直创业也因为一直在创新。为了让平安时刻“保新”,马明哲聘请了“首席创新官”;但说起平安的创新之源,可能非明哲莫属,其不啻是平安的创新教父。

“令人不解的是,与任何领域的‘达人’谈话,马总都会精准GET那个点,‘拿’回来就执行。”王利平说。人曰:这是平安之幸之福。

2018年5月,马明哲重回平安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六安平安希望小学支教

2017年5月,马明哲重回平安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六安平安希望小学支教

陈心颖直言,马总有一句名言:“去年的马明哲,领导不了今年的平安。”平安每进入一个新领域,他都是第一个进去研究的人。

12月14日,平安宣布设立联席CEO集体决策机制,聘任李源祥、谢永林、陈心颖担任联席CEO,分别统筹管理个人、公司、科技业务。至此,平安转型 “金融+生态”方向下,“个人业务+公司业务+科技业务”三大事业群及架构得以明确。

事实上,马明哲知道,要成为一家永续经营的百年老店,平安的发展不能依赖于个人的品牌和作用,而应是整个团队的力量。其未来的责任是不断完善和加强平安的团队、制度,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无论自己何时退出,平安都会像一艘有自动发展力的航空母舰,勇往直前。

联席CEO是否暗示马明哲布局“接班人”呢?似乎暂无答案,但目标方向明确。

学者秦朔评价马明哲,其考虑的不会是某个具体的领导人,而是一种机制,通过机制筛选出能让平安利益最大化的领导人,或者领导人群体。在他看来,马明哲是一位用灵魂入股了平安、将企业家精神和职业经理人的专业素质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商业领袖。

而机制可能是平安的创新之基石。马明哲自诩是负责0至1的人。此过程中,也会广泛听取来自在各领域有专长的咨询机构建议;包括平安也有创新投资基金。至于1至N的过程,马明哲或平安则想方设法去找行业最优秀的人才来担纲执行。在平安高管眼中,马明哲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人,零被打破之后,他们就去抓壹的落实。

陈心颖坦言,如果说过去30年,平安打造的国际领先综合金融集团是“河东”,那么,站在新起点上,平安要走向“河西”——一个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

每年百亿科研投入,数万名科技人员,持续叠加的技术专利,丰富的应用场景等可以支撑梦想吗?梦想还是要有,万一实现了呢?何况平安有位折叠时间的掌舵者。“勤奋+危机感+远见+创新”是业界给马明哲贴上的个性标签。

诚如平安人说,马总三十年如一日,几乎每天都工作15个小时以上,永远带着强烈的危机感推动创新。在平安高管看来,马总非常理性且有危机意识;一直关心市场变化,同时有着自我变革的勇气。

“马总还是一个科技迷,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尤其对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云计算等新科技很有研究。他一直在关心最新的科技动向,以及哪些新的技术和模式可以用在平安。”陈心颖说。

“每个周末都会收到马总的长邮件,习以为常了。”一位平安高管说,“深夜有时也会有长邮件,他白天会议多,包括拜访等,晚上对一些问题的深度思考形成文字与我们交流。”

邮件内容或是马明哲对某个概念启发的心得体会,或是看到世界创新成果,与大家分享:

这些事情对平安有何意义,平安可以做什么等。

据此,盛瑞生感慨:马总经常讲,如果只看今天,那平安就没有明天,他的危机意识特别强,时刻在看行业不同发展的新方向是什么。而之所以“盯”上科技,并非因为风口,而是看经营企业的核心逻辑---基于其是否创造价值的原则。

“市场为何给科技型企业高估值,因为代表未来;马明哲永远在看未来,于是看到科技对人类历史产生的颠覆性作用与影响。他每天都在思考未来平安的发展模式,能否抓住趋势潮流,并快速领先;”业界人士评价;“当然,马明哲也看今天成熟的业务,但看今天的角度也是站在未来的角度去看。”

而国内外宏观形势剧变的今天,马明哲是否会焦虑呢?

包括时时发作的危机感是一种焦虑吗?盛瑞生未正面回答,他说,不管今天怎样,马总认为,中国崛起是不争的事实,背后有一批伟大企业,平安希望是其中之一;马总的人生梦想是:带领平安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一个代表,自己是这其中的重要一员。

那个干得不错的家伙、那个折叠时间的平安创始人就这样以特有的方式致敬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致敬来时路,感恩再出发。

【时代背景】

中国平安成立于1988年。

那一年,国务院批转《1988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明确把经济体制改革同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

那一年,9月26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确定把改革和建设的重点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

那一年,我国首次发射气象卫星--“风云一号”。

致敬改革开放专题二维码

扫码关注更多专题文章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金融货币市场、保险资管、财富管理等领域。十多年财经媒体从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