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离用户越来越远,还是越来越近?

胡群2019-01-02 16:42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群 移动互联网时代,银行离用户越来越远,还是越来越近?

金融科技的最伟大贡献之一在于它拉近了金融与用户的距离,使得金融服务触手可及。尤其在C端金融领域,无论是存贷汇还是投融资、消费金融等,仅通过一部智能终端即可实现。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银行并未能获得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头等舱船票。当金融服务与用户越来越近时,作为最主要的金融机构,银行并未能成为用户手机中最高频的APP,支付宝、微信等反而成为用户与金融服务亲密接触的APP。

“银行还是底层的金融服务提供方,但是交互方式较以前会发生一些大变化。我们以前都是到网点或者APP上办点业务,到现在可能在一些生活场景便捷地使用到金融服务。”12月26日,百信银行战略发展部总经理陈龙强,在由经济观察报、《中国金融》杂志联合主办的“2017-2018年度第四届新金融年会”上称,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博弈已持续5年,过程可谓峰回路转,荡气回肠。

银行如何与用户越来越近?

“借鉴开放银行模式打造‘平台+生态’的新型商业范式,将金融服务无缝嵌入实体经济各领域,打破服务门槛和壁垒,拓宽生态边界,重塑价值链,推动金融服务‘无处不在、无微不至’。”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近日在《金融电子化》杂志12月刊上署名文章中称。 

APP时代正在远去

“Banking everywhere, never at a bank.”这是《Bank3.0》作者Brett King在2017年的论断。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陈立吾在2018第二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上,对银行金融服务模式有较为清晰的梳理。他认为银行金融服务模式经历了从网点经济、APP经济到API经济的演进过程。

早期商业银行进行展业的重心置于线下渠道,通过传统银行网点,依托后台的账户系统,以面对面方式为客户提供存贷汇等金融服务。这一阶段商业银行将账户增量和网点拓展放在首位,围绕优化完善网点实体功能,吸纳与服务客户,但在发展过程中,银行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

这个时期,商业银行争相布局网点,尤其以邮储银行及四大行的网点居多。目前邮储银行拥有近4万个网点,遍及我国城乡;工行有1.6万个网点,而农行有2.4万个网点。  

对银行而言,设立实体网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体网点运营效率与成本矛盾凸显,网点扩张与业务增长不成正比。   

对客户而言,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金融服务模式难以匹配高效便捷的服务需求,银行服务门槛较高,业务办理体验较差,因此网点经济局限性是其发展的天花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金融科技公司借助其强大的科技实力,将自身与客户、场景紧耦合,构建基于超级APP的金融生态圈,商业银行为拓展金融服务供给渠道,也将金融服务向移动端迁移,纷纷打造出手机银行、购物商城、综合服务的APP,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客户接触度不高。

陈立吾认为,这一方面是外部市场空间趋于饱和。据统计,目前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市场份额总额超过90%,用户移动支付习惯已经基本养成,移动金融APP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结束,商业银行即便投入巨额人财物等资源,也很难撼动市场格局。   

另一方面内部服务供给相对单一。商业银行APP大多只是单纯将线下服务向线上迁移,缺乏差异化产品与服务,同质化竞争严重,难以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在内外因素共同影响下,商业银行APP经济发展也遭遇瓶颈。   

近年来,商业银行扭转发展理念,依托金融科技不断释放创新的原动力,变革金融服务模式,通过开放银行借船出海、换道超车,开放银行以API/SDK为核心,综合人工智能、大数据、标记化技术,整合结构和模块分装,支持合作方以乐高拼接的方式,在不同应用场景中自行组合与创造,为金融服务敏捷嵌入合作方应用程序,为消费者提供高效便利的金融服务,有助于商业银行打造以自身服务能力为核心的API经济,为下一轮的金融服务竞争聚集发展优势。   

陈立吾认为,一方面,开放银行形成全新的业务形态,过去商业银行与各行业合作通常局限于支付、信贷等单个业务领域,但开放银行使客户能够触及商业银行的综合服务能力,促使银行服务不再只存在于实体网点和电子渠道,实际上是银行服务的一次蜕变。   另一方面,开放银行构建了全新的事态体系,商业银行基于开放银行打造平台+生态,将金融服务无缝嵌入实体经济各领域,打破了银行服务门槛和壁垒,拓展了生态边界,重塑了价值链,与合作方一道推动银行服务无处不在、无微不至。    “在金融科技赋能下,开放银行推动银行金融服务渗透到老百姓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具有服务场景化、业务扁平化、参与多元化、能力综合化的特点,成为商业银行提升获客能力、增强用户黏性的新途径,对于促进银行业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作用。”陈立吾称。

融入场景

彼得·德鲁克说:“战略不是研究我们未来做什么,而是研究我们今天做什么,才有未来。”

为何银行APP的时代正在远去?“绝大部分的银行APP上并未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生态圈,它们不能解决用户所有的日常场景需求。”在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看来,虽然某些银行的APP月活用户数以千万级,但绝大部分银行的APP并不能被用户高频使用,这成了银行开展更多业务的天花板。

如果难以构建完善的生态圈,融入更大的生态圈是否可以?银行业将目光瞄准了开放银行。

11

(图片来源:百信银行战略发展部总经理陈龙强)

“开放银行不仅代表未来,其实也是当下金融科技发展阶段的新形态。一般而言开放银行的定义可以简单理解为是利用开放的API技术来实现银行和第三方之间数据共享,从而提升客户体验的平台合作模式。”陈龙强称,以开放API为标志形成的开放银行就可以看作是银行业的奇点。

美国未来学家雷蒙德·库兹韦尔提出奇点理论,“奇点”本是天体物理学术语,是指“时空中的一个普通物理规则不适用的点”。“奇点”是指人类与其他物种(物体)的相互融合的神妙时刻。

陈龙强认为,银行作为底层的金融服务提供方,要想完成奇点的变化,不仅要改变固有金融思维,更要从客户服务要向用户服务进行转变、卡机支付向账机支付转变、银行业在固定场所里的封闭闭环的服务向开放闭环转变、网点经济则向平台经济转变等几个方面做好实质性准备。

作为国内首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百信银行承担着银行探索新金融的重任,其一直以“开放银行”为战略。“场景在前,金融在后,从金融的价值链角度,重构银行的价值创造新方式,这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无我利他的理念。”11月22日,百信银行行长李如东在银保监会第193场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称,“这也是百信银行开业前就明确的开放银行战略,我们品牌可能会被隐藏折叠,未来有一天,老百姓在各类生活场景中使用的金融服务可能就是百信银行提供的,大家也会逐渐认知、熟悉百信银行,逐渐形成一个无处不在的百信生态服务网络。”

当前银行业正在争相向“开放银行”迭代,这一次,银行业冀图把握这一机会。

22

(图片来源:百信银行战略发展部总经理陈龙强)

著名管理大师、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曾说过,“如果组织内部的变化速度慢于外部变化的速度,那么失败就在眼前。”

“一般而言开放银行可以从技术、数据、平台三方面去理解有三项标准,一个是以开放API为标志,是最符合开放银行的特性,也适合和第三方机构和场景进行融合;二是以数据共享为本质,背后是需要用数据和科技进行支撑;三是以平台合作为模式,商业银行通过商业生态融合,可以形成更加开放共生的平台模式。”陈龙强称,当前很多银行也看到了开放银行这一自我进化的希望,从过去单纯的提供产品到开始向金融服务的这个价值链进行延伸,银行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更加紧密,银行与用户、银行和场景,还有场景和用户之间开始形成一种复杂的依从关系。

“对于大多数成功的银行来说,成功执行生态圈战略,包括非银收入,可将净资产收益率提升至15%左右。”麦肯锡的研究发现,随着平台公司步步为营,新的市场格局已悄然形成。未来会有更多的行业聚合成更广泛、更动态的联盟:即数字化生态圈。在这些生态圈中,用户只需通过单一访问渠道,就能获得更多产品和服务的端到端体验。从多个角度看,银行都很适合生态圈世界,并拥有若干优势,尤其是客户对其的信任度高于科技公司、庞大的客户数据存量以及监管方面的经验。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市场研究院主任
主要关注银行、信托、fintech领域市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