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会计处理准则按现行执行 摊销法落地尚需时日

黄一帆2019-01-10 09:54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黄一帆 虽然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官网在一周前披露,大部分咨询委员同意随着企业合并利益的消耗将外购商誉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这一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方法。不过,1月8日,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发表说明称,商誉会计处理按现行要求执行。

随着会计准则委员会上述说明的发表,近几日业内热烈讨论的商誉摊销问题暂时告一段落。

“不少中国企业在过去经过五到十年的增长,已经成为全球细分行业的龙头。要想进一步成长为全球产业链上的重要参与者,以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为主要目的的外延式并购一定是重要途径之一。”华泰瑞联基金合伙人杨磊在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过,在企业进行并购增厚业绩的同时,商誉等问题也带来极大的减值风险。

1月4日,会计准则委员会官网称,大部分咨询委员同意随着企业合并利益的消耗将外购商誉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这一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方法。同时,大部分咨询委员认为,相较于商誉减值,商誉摊销能够更好地实现将商誉账面价值减记至零的目标,因为商誉摊销能够更加及时、恰当地反映商誉的消耗过程。

一位沪上PE投资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也只是说在讨论摊销,具体落地也要很久。

太平洋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周雨表示,即使决定采用商誉摊销法,从初步修改意向,到理事会讨论(国际准则的修订、国内准则的修订),到正式实施(中间可能存在过渡期),按以往经验,这个过程至少需要2-3年。

反观国外,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会计准则曾要求对商誉进行摊销,摊销期限不能超过40年,很多上公司为避免商誉摊销对业绩造成的不利影响,均选择40年的最长摊销期限。此后,在2001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SFAS142,规定商誉后续计量采用减值测试法,取消了商誉的系统摊销。

而目前讨论商誉摊销情况的背景在于2014年-2015年并购策略和流动性环境造成的A股商誉的迅速累计。根据光大证券策略研究团队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全部A股商誉规模共计1.45万亿元,“商誉/净资产”比例为4.10%,分别较2013年大幅提升576%、2.93个百分点。此外,商誉占净资产比例逐年攀升。“如商誉采取摊销方式,可以平滑上市公司业绩的波动性,降低主管操作空间。”华泰证券中小盘首席分析师孔凌飞表示。

“外延式并购给企业带来成长机会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企业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对被并购企业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整合和管理方法,才能把自身在全球行业中的地位及整体企业运营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杨磊表示。

“由于全球资本市场大环境的挑战,今年的并购交易频率明显下滑。那么选择在资本寒冬中进行跨境并购的企业,大多数是以在市场低谷来加强自身主业为目的,通过并购进一步增强自身在细分行业的龙头地位,或者借助并购择机打入全球产业链。”杨磊向记者表示,“但基于目前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此时出手的压力较前几年大很多,并购标的对于企业主营业务的协同效应要足够大才值得做,对于投资人的专业性及整个项目执行过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采访杨磊的过程中,其反复强调并购标的能够与主业协同的重要性。杨总表示,2018年的一二级市场倒挂严重,这要求企业和投资人在并购交易的决策过程中要更加着眼于业务及市场整合后的增量。“如何通过整合带来增量,做到1+1>2,那大于2的部分就是交易带来的收益,今年的市场是这样,明年可能还是这样。”他表示,目前并购市场是按照“完全产业协同的逻辑在走。”

“观察日韩企业并购史上比较成功的案例,如果在并购时公司主业非常扎实,同时标的质量过关,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或巩固企业的行业龙头地位。”“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也要学会如何管理商誉、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这实际上对企业整体的管理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杨磊告诉记者。

他表示,行业整合已经在发生,头部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中国企业经历了持续多年的高速成长发展到现在的阶段,会经历一轮行业洗牌。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华东新闻中心记者
关注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和资本市场中所发生的好玩的事,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对已知事物挖掘未知面。
关注领域:上市公司、券商、新三板。擅长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