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型要充分利用数字科技

龚谨2019-01-11 15:25

(图片来源:全景图片)

龚谨/文 在数字科技时代,简单地拿着锄头种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农业转型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是消费互联网红利逐渐褪去的时代,原来的商业逻辑能否复制利用,不仅是农业产业,也是数字科技行业同样想要回答的问题。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数字科技

一方面,农业面临转型的重要关口,现代农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亟待解决。长期以来,由于消费者生活和饮食习惯的调整使得对他们对粮食和肉类的需求比原来减少,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可以说已经到了不得不优化的阶段,而且,优化的程度和结果将直接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另一方面,国家层面对数字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战略指引,推进数字农业发展是建设和数字经济和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推动数字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建立健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强耕地、草原、水等重要资源和主要农业投入品联网监测,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和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全过程信息服务和数字化管理能力。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数字农业发展的政策红利将持续释放。

因此,在现代农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的前提下,急需寻找一个新的路径和方法论为现代农业的发展破题。数字科技的引入,为现代农业的“破茧成蝶”抓住了机会。

转型发展路径

数字科技作为一个崭新的时代,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和规律,农业转型发展必须拥抱数字科技时代的脉搏,也同样需要在遵循数字科技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进阶路径和逻辑。

数字产业化是农业转型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农业生产要素多且分散,生产流程相对简单且易于标准化,对生产要素的数字化解析就比较容易,尤其是周期性的农业生产中积累的数据和记录能够成为新的核心生产要素,这将使得原来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生产不再依靠资源和劳动力驱动的粗放式增长,而是转向聚焦于数据驱动的内涵式增长。比如在农业养殖过程中,以历史的养殖数据为基础,建立数字化模型,对未来生产结果做出预测,再以预测的统计学结果产生信用,进而对养殖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管,以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辅助农业生产管理。这种“数字农贷”模式就是将农业养殖数据作为信贷和运营管理的“生产要素”,使原来养殖行业的生产要素的颗粒化程度越来越精细,行业效率增长的内生动力被大大释放出来。因此,数字农业发展的第一步必须是对原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而对过去农业生产存量的数字化解读就是优化组合的最佳方式,这一步也是数字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产业数字化是农业转型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农业的产业数字化在对农业生产数据进行在线化、标准化、结构化的基础上,实现对生产要素和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全流程的数字化改造,利用数字科技

对农业生产的需求进行精准预测、对农业生产的规划布局进行合理优化、对运营流程的管理更加精细化,从而帮助农业生产实现良性的生态闭环。这就极大地突破了传统农业生产的增长边界。当然,形成这种良性的发展生态必须依赖一定的条件,数字农业的发展不能固守“科技是科技,农业是农业”的单一思维,必须走科技和农业深度融合的道路。具体来看,首先,农业的产业数字化之路必须基于不同的细分行业进行拆分,在数字科技时代背景下没有通用意义上的平台,而是基于不同细分行业的、垂直化的、个性化的发展模式,这也决定了在农业数字化的道路上,有些细分行业会走在前面,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生产流程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细分行业可能会是最先的突破点。其次,科技与产业的跨界融合必须遵循“技术是核心竞争力、场景是关键着力点”的基本原则。一方面,需要不遗余力地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另一方面,需要在实际的场景中去应用和修正技术对行业痛点的真正改善,并不是所有的技术都能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也不是所有的技术都能在农业生产中进行大规模应用。

比如京东数科的智能养殖模式就是基于生猪养殖饲料成本高、饲料转化效率低、育种能力弱等行业痛点进行数字化养殖的一种探索。智能养殖模式的特点在于并不是单纯依靠技术去改变原来养殖行业的基本逻辑,而是从生猪养殖行业的痛点出发,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解决养猪生产中的生长速率、料肉比、猪肉品质等行业的痼疾,逐步打通生猪养殖全产业链,从而帮助农牧业实现互

联网化、智能化和数字化,该模式能够帮助大中型养殖企业降低人工成本30%以上,节省饲料8%-10%,缩短出栏时间5-8天。

数字科技将成为提升农业发展效率的重要切入点和抓手。因此,现代农业数字化升级的路径应该是先“数字农业化、再农业数字化”,先做好存量再做优增量,当然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交叉重合,但是基本的规律和趋势是不会变的。在数字农业建设的进程中,不会像其他行业那样短期内诞生一个集中的、中心化的平台,而是会依靠数字科技,在不同的细分领域中衍生出个性化的发展思路和模式。

(作者系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研究员)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