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京津冀秋冬PM2.5不降反升2019年将更突出精准依法治污

董瑞强2019-01-22 20:27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董瑞强 京津冀秋冬季PM2.5不降反升意味着大气污染防治压力和难度的的再次增大,若完不成既定目标任务,也将面临一场考核问责。

“既然是打赢蓝天保卫战,那就军中无戏言,言必行、行必果,完不成任务必将问责,包括公开约谈、区域限批等措施。”1月21日,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表示,“对此我们态度坚决”。

他透露,气象因素在今年重点区域各城目标中已充分考虑,现正制定问责办法。“针对大气污染治理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污染问题突出、空气质量恶化的地区,强化问责。”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也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要将生态环境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通过严格的考核问责,促使地方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引导其建立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

京津冀PM2.5同比上升9.2%

据刘炳江介绍,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1月19日,三大重点区域80城(京津冀及周边28城,长三角41城,汾渭平原11城)PM2.5平均浓度为6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其中,汾渭平原、长三角PM2.5分别同比下降4.5%、11.5%。“只有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有所上升,该地区PM2.5浓度上升了9.2%,北京上升了14.9%,都是几次重污染过程把PM2.5浓度拉升上来的。”

这与该地区2018年11月以来气象条件变差有很大关系。据生态环境部此前公开资料,去年秋冬以来,京津冀及周边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偏少,静稳天气频发,大气污染扩散条件接近十年来平均,较去年同期偏差。特别是11月下旬至12月初,受沙尘过境、大范围高湿、大雾等极端天气影响,发生两次近10天大范围重污染天气过程。

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最近一次大范围重污染天气过程是在今年1月初,持续时间长达近13天。刘炳江表示,静稳、高湿不利气象条件促使大气污染物快速积累并加剧二次转化和吸湿增长。该地区每平方公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是全国平均值的4倍左右,远超环境容量和大气自净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一旦气象条件不利,就会发生重污染天气。”他说。

他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7.2%,生产了43%的粗钢、49%的焦炭、60%的原料药、32%的平板玻璃。该地区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全国煤炭消费大省集中于此,交通结构以重型货车公路运输为主,84%运输量通过公路,柴油货车量大面广,用地结构方面有大量露天矿山和施工工地,仅河北省就有近两千个露天矿山。

而今年初不利气象条件更加剧了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大气治污压力。据生态环境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会商结果,今年1-3月该地区和汾渭平原温度较往年偏高,降水偏少,大气扩散条件偏不利;汾渭平原基本持平,长三角地区略好变好。

以石家庄市大气治污为例,传统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正制约其大气环境改善。下一步如何稳固已有成果,调整产业结构,破解“电厂围城”,解决环保与经济“两本账”,仍是一道难题。

石家庄市大气办副主任马玉辰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说,石家庄市环境容量已基本饱和,进一步改善压力很大,一是目标压力,二是秋冬季压力,越往后大气治污任务越艰巨。今后要瞄准根本性结构改革发力,加快大型钢厂、矿山等工业企业污染问题整治、搬迁和转型升级。

突出精准依法治污

刘炳江表示,2019年生态环境部还将更重视系统谋划、精准治污、突出重点、依法治污,按稳中求进总基调巩固成果,协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秋冬季将紧抓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精准治霾、散煤治理、监督执法等方面不放松,规范细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应急减排措施均落实到具体生产工序和生产线。

“今年要充分应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精准施策,力争用最小经济社会成本换取最大的环境效益。要实施减排措施清单化管理,根据污染传输路径实施精准打击,严禁 ‘一刀切’。”他告诉记者,当前空气质量超标最严重的是PM2.5,今年将持续开展打赢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监督,重点监督检查散煤清洁替代、“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和企业违法排污行为。更聚焦秋冬季污染防控,着力减少重污染天气,更强调突出抓好工业、散煤、柴油货车和扬尘四大污染源治理。

此外,刘炳江称,今年将严格按《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偷排偷放、超标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督促企业依法生产经营,对达不到排放标准的坚决依法整治。要增强服务意识,对合法守法达标企业和标杆企业给予政策鼓励。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财税与环保新闻部记者
关注国家工业、环保领域产业政策,重点关注钢铁行业、电商、环保、新能源、高端智库等相关方向。擅长深度报道和人物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