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商学院远见 | 潘英丽:未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十大判断

潘英丽2019-02-12 22:27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潘英丽/文

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长期趋缓”

GDP的增长不会显现大的周期,很难再见8%的增长,近中期也不会形成L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会是“长期趋缓”,一个“可控的软着陆过程”。因为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重资产产业去产能,以及消费服务业有巨大发展空间,但劳动生产率低于工业等原因,中国经济会通过8-10年时间平稳着落在5%左右的增长平台上。

产业结构将会呈现“冰火两重天”

传统过剩行业长期趋冷,而新经济和消费服务业正在点火加温。中国经济转型体现为冰与火的消长,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过剩行业去产能,火的地方加快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新支柱。

美元大概率进入十年贬值期

长期来看,美元具有十年熊市和五年牛市更替的变化规律。美元熊长牛短的变化态势符合美国国家利益,是由美联储引导和美国财政部通过双边与多边框加强干预形成的;既有利于减轻对外净债务国的债务负担,又可将贸易逆差控制在可持续的范围内。近期五年的牛市在2017年见顶,2018年只有一个次高点,可以判断美元大大概率已进入十年贬值期。

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

人民币如果破7,也必定会回升,政府不会让市场形成人民币持续贬值的预期。人民币作为大国货币,“维稳”不仅可对世界经济金融的稳定做出贡献,也不致于给本国经济添乱。人民币汇率出现大幅度下滑,政府不愿看到,对中国经济也没有什么好处。

制造业进入长期整合期

中国的扩张型工业化阶段已经结束,工业的增加值占比、增长贡献、就业占比和绝对就业人数已分别在2006、2010、2012和2013年见顶并持续下行。产业升级本身的过程是很痛苦的,我们会面临大量企业淘汰。制造业进入长期整合期,其主要特征是消费制成品的个性化趋势;核心技术形成重大突破,并以自主的方式实现配套,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行业集中度有望加速提升。

就业总体压力增压且冷热不均

人工智能运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造成劳动市场冷热不均,有的行业缺人,有的行业人员过剩。未来技能培训产业要有大发展,以促进就业在不同产业和岗位间更顺畅的转换。政府需要免税或以发行教育券的政府采购给予支持。消费服务业发展空间巨大,也是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的唯一部门,目前主要受制于发展理念、传统产业利益刚性、以及体制机制的瓶颈制约,这些都需要有重要突破。

中美关系

2018年爆发的中美贸易摩擦是中美战略竞争的一个开端,竞争是全方位全球性的。美国对华战略需要重新定位,寻求新范式。未来5-10年是中美战略竞争的关键期。兰德报告认为,中美关系未来有两种走向,对抗或分道扬镳。本人认为,对抗概率较小,合作也是一种可能,更可能的是打打停停、场景切换,在找到新范式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

改革逻辑

经济转型取决于金融转型,金融转型取决于政府和财政的转型。金融的市场化改革要求财政金融分家,政府不应将金融作为政策工具使用。这要求政府自身职能的转换。政府职能要从行政管制、主导经济,转到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市场秩序。维护市场秩序的核心,是保护私有产权、防范商业欺诈,两点并重以形成有效市场的双支柱。

银行转型

在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转变的过程中,银行自身面临紧迫的转型要求。银行业应该成为家庭和消费服务业企业间的综合中介服务商。银行零售业务应该是“财富管理+生活顾问”,对公业务应强化对消费服务业企业的“融资(资金)+融智(现代服务集成配送)”,给他们以人力资本和社会关系方面的支持,帮助他们持续成长。

股市

股市已经长期见底,与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转换相适应,股市未来也是冰与火的结构消长,正在等待政府立场转变和产业发展支撑的结构性行情。注册制能否成功,核心要素是政府和监管部门要以法律为准绳,保护中小投资者防范商业欺诈。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