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贷款社融数据均创历史天量:应关注后续借贷能否持续

张玮2019-02-15 22:16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张玮/文 2019年1月社融大超预期,贡献最大的两项是对实体部门的新增信贷和银行票据。总量上“威武”,但结构上存在两点隐患。一是经济景气程度未见回升,企业偿债能力不曾改善,大幅新增信贷预示着杠杆的“回潮”;二是借贷意愿的供需两侧多为政策使然,并非“一厢情愿”,挤占了未来的信贷空间,后续借贷能否持续有待关注。

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6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56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3.57万亿元,同比多增8818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343亿元,同比多增77亿元;委托贷款减少699亿元,同比少减10亿元;信托贷款增加345亿元,同比少增52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3786亿元,同比多增2349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4990亿元,同比多3768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净融资1088亿元,同比多1088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93亿元,同比少207亿元。

1550238651(1)

票据大涨,主因银行考核影响要求

票据承兑是银行表外业务,票据融资为银行表内业务,票据具有信贷规模“调节器”功能。一般来说,当企业融资需求不足、信贷额度充足时,银行会通过增加票据融资先把额度占上,待融资需求强劲、信贷额度紧缺时,可以通过减少票据融资来腾挪信贷额度,以增加一般企业贷款投放。

2018 年,银监会下发《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2018年推动银行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要求在继续监测“三个不低于”、确保小微企业信贷总量稳步扩大的基础上,重点针对单户授信 1000 万元以下(含)的小微企业贷款,提出“两增两控”的新目标。所谓“两增”即单户授信总额 1000 万元以下(含)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同比增速,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两控”即合理控制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质量水平和贷款综合成本,突出对小微企业贷款量质并重、可持续增长的监管导向。在“单户授信 1000 万以下小微企业贷款须不低于总体贷款增速”的监管约束之下,银行或倾向于给小微企业做票据融资。票据融资计入贷款且风险低于一般贷款,有助于银行达成小微企业贷款“量”的要求,以及人行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考核要求,票据融资利率较低还能帮助银行达成小微贷款“价”的考核要求。

非标维持低位,符合政策预期

表面上看,整体结构令人满意。在资管新规提倡下,“非标”项始终处于收缩状态。1月新增委托贷款减少699亿元,新增信托贷款尽管略有增加,但存量已经位于低位,符合“非标转标”的政策要求。

同时,表面上存在一个可喜之处:对实体部门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大幅增加,当月新增3.57万亿,甚至超过了市场预期的社融总量,而前值(去年12月)仅为0.93万亿。企业债券融资也较为强劲,当月新增将近0.5万亿,近两个季度以来连连走高。

社融,尤其是新增人民币贷款大幅超预期,极易造成经济回暖的假象。就在社融数据出台后的极短时间内,国债期货出现跳水。

1550239015(1)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多有同业交流,认为社融数据大幅回暖预示着经济企稳,不论是否属于政府救市,工厂开工是可以保障的,也就相对看好权益市场。对此,我们持相反意见,1月社融的大超预期,表面上光鲜亮丽,但蕴含着不小隐患。

隐患一:企业偿债能力未曾改善,债务徒然增多,杠杆或再次走高

经济下行,企业经营意愿减弱,施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教科书式的操作。现在国内经济面临多方压力,1月制造业PMI为49.5%,尽管比上月微升0.1个百分点,但仍旧处于枯荣线以下,表明经济景气程度“不高”。特别地,新订单指数为49.6%,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产品订货量环比有所减少;从业人员指数为47.8%,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制造业企业用工量继续减少。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企业的借贷意愿维持低位或许更为“合理”,至少保证了前期去杠杆的成果。

然而,在“新订单”并未改善的前提下,“新增贷款”却大幅超预期(当然,包括一定比例的个人住房借贷)。企业借贷增加,生产经营却没有改善,未来现金流得不到保障,拿什么还钱?如果这部分新增贷款当真出自非金融企业部门,则预示着未来债务违约风险的加大,以及企业杠杆的“反升”(经营环境改善有限,“所有者权益”不可能大幅提升,分子不变,分母大幅增加,杠杆走高)。

1550238994(1)

隐患二:过度挤占未来借贷空间

岁末年初一系列“宽信用”政策落地,尤其是对银行资金供需两端的“疏导”,为商业银行信用派生创造了宽松环境,是催生今年1月新增信贷大幅超预期的主要原因。但是,正如前面所讲,当前宏观经济(企业经营环境)并未出现明显改善,新订单依旧在枯荣线以下,从“扩生产”角度考虑的企业借贷意愿本应“有限”;同时,处于风险考虑,在债务违约不减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借贷意愿也应“偏紧”,而这两者却偏偏“达成了大幅超预期的匹配”,或许意味着当前超预期的新增信贷多是“政策使然”,并非“从心”。

前不久公布的央行2018年12月资产负债表显示,负债端“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当月达到23.55万亿,较前期大幅增加了1.85万亿。这个数据不可小觑。我们知道,“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主要指的就是商业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具体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在去年几次“降准”的背景下,缴纳的存款准备经不降反升,而且12月当月有较大抬升,适合原因?既然商业银行存款没有显著提升,只能说明增长点来自“超额准备金”。如此就产生了新的问题——为何超额准备金突然增多?排除季末考虑因素(存款),只能说明当月有大量的钱“没有放出去”。这一点从去年12月新增信贷大幅萎靡可见一斑(12月当月新增信贷0.93万亿,较前期缩减近3000亿)。

而仅仅过了一个月,经历了岁末年初的交割,企业经营环境能有多大改善?在中长期不变的情况下,政策引导今年1月的新增信贷“大涨”,只会挤占后面的借贷空间。

(作者系昆仑健康保险资管中心首席宏观研究员,经济观察报宏观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