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规划纲要利好区域发展 留住科创人才亦是关键

冼嘉琪2019-02-19 19:57

(图片来源:全景图片)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冼嘉琪 期待已久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昨晚正式出台。受此重磅利好消息刺激,2月19日,粤港澳大湾区概念股便掀起了上涨潮。

科创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主要体现在了第四章“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部分。纲要表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来深圳创业已经不需要勇气了,今时今日深圳发展得非常好。”来自品图智能的刘颖表示:“我在内地出生,在香港读书并且移民到香港。虽然我对内地非常熟悉,没有水土不服的感觉,但一开始来湾区工作、创业还是有一些顾虑,比如文化、意识形态方面。深圳前海也有非常多的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来创业,大家慢慢发现在深圳和香港创业并没什么区别,希望政府在政策方面多加鼓励,涉及到就业、税务方面需要特别考虑一些。”

自粤港澳大湾区概念被提出以来,以广深港为主的城市就已经有了互联互通的意识,从港澳与内地产学研的建设融合、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到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的通车等无一不体现。

以香港为例,自去年5月,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将推出一项为期3年的 “科技人才入境计划”,通过快速处理入境安排,为香港特区科技公司输入海外和内地科技人才,首年度配额为1000个。“我们有一个优厚的退税计划,目的是为了鼓励一些企业在香港多做一点科研。我们还有一个专才计划,是一个比较快速的通道,可以在香港工作或者创业。比如说香港的很有实力的创科公司,公司会招聘这方面的专才。”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副局长钟伟强此前对记者表示。

与之对应的深圳也有孔雀计划、高层次人才补贴等。此外,本次发布的规划纲要中也提到,深化区域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实施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出入境、工作、居住、物流等更加便利化的政策措施,鼓励科技和学术人才交往交流。

纲要的发布除了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区域创业青年互流互通,大湾区良好的发展前景一直以来都在吸引着各地的优秀青年。但随着湾区GDP规模的不断增加,经济发展不断向好,城市生活的物价水平、房价水平也跟着水涨船高,创业青年的安家置业压力也在逐渐显露,怎么样留住湾区人才无疑也是当前的一大课题。

“俗话说‘来了就是深圳人’。十年前我带了一个团队从北京来深圳,开始落脚进行创业。现在回忆起来,当时还是觉得深圳这个地方的创业环境非常好。那时候在华侨城的一个工业区,工业区有厂房、宿舍,小宿舍楼里面,改造比较好,大家吃住在一起,两个月把网站给弄上线,真的打心眼里觉得深圳是个创业的乐土。几个小年轻人生地不熟跑过来很快融入到城市和社会中来,不知不觉待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来自鲸仓科技的李林子三个月前在大湾区国际科创峰会上说道:“随着年龄慢慢长大,团队里面开始有了安家危机。有些中层骨干可能在25、26岁加入公司干了五年之后成长为一个非常有力的骨干力量,三十多岁面临到成家置业等方面很多家庭的压力。公司虽然发展还可以,但是很难满足他们的诉求,特别担心哪天过个春节回去被家里一逼就回老家了。我们去年从上海、广州、北京挖了很多人来深圳,发现流失率也不少。我觉得安居乐业四个字,深圳是乐业机会黄金之地,但是安居是越来越难的事情。”

“我们从北京过来,当时选择面临最大的压力不是来自于本人而是家庭,我们都是有家的,其实家庭的压力是我们选择中最困难的一点。政府给了很多支持的力度、支持的政策,绝大多数都是针对我们引进人才本人的。我们有创业的心,对我们本人来说都好办,最大的阻力是在家里。政府如果能对于我们的家庭,比如说爱人、孩子的生活方面能够有一些支持,对于外来人才来说是最大的鼓励。相信如果这点做得好,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到大湾区来。” 来自高视科技的姜涌补充道,“对于我们公司本身来说,希望大湾区的政府对于高科技的公司有一定的耐心,高科技公司科技的落地和转换是需要一个过程,不像开一个工厂,转换为经济效益那么快,我们公司今年做到1个亿,还不如一个工厂1个月的营销,希望政府在这个层面上能对于科技创新型的公司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支持。”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