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宣讲会:林郑月娥详解香港未来六大工作重点

沈述红2019-02-21 12:14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沈述红 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那么,在这个人口约7000万,经济总量达到1.5万亿美元的庞大市场里,香港将如何参与进来?

2月21日上午10:30,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宣讲会在香港举行,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主题演讲时阐明了香港为何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何参与大湾区建设。她表示,香港特区政府未来的重点工作包括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大湾区内城市互联互通,推动青年创新创业,吸引资金和人才落户大湾区等。

林郑月娥指出,多年以来,香港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由开放的市场,结合“一国两制”和作为国际城市的优势,在国际竞争力排名中名列前茅。随着全球和周边经济体的竞争加剧,香港传统产业的优势正在缩窄,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保护主义抬头的今天,香港所面对的挑战更加严峻。“因此,我们必须力求创新、发展高增值和多元化的产业,为香港的经济注入新的动力。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其中一个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正好为香港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为港人特别是年轻人提供拓展事业的新空间、新机遇,香港必须抓紧这个难得的机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大湾区的发展,为自身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

她补充道,香港在建设大湾区过程中的角色需要转向更加积极的参与者,而本届政府所提倡的政府新角色,也就是促成者和推广者,则有利于香港参与大湾区的建设,让全港市民都成为大湾区的受惠者。一国两制既是香港在大湾区的优势,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国际的重要基础。“中央领导已经多次重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中必定会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推进大湾区的建设,是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内涵,有利于保持港澳的长期稳定繁荣。并不会像有些人担忧的会导致两制的界限模糊,也不会导致香港的单独关税地位弱化,更不会让香港被内地同化。 ”

她表示,香港将会按照《规划纲要》的指导方向,积极地跟中央有关部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携手合作,共同推进大湾区的建设工作,特区政府未来的重点工作包括了:

第一,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

第二,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第三,为优势范畴开拓发展空间。

第四,加强大湾区内城市互联互通。

第五,推动青年创新创业。

第六,充分用好香港的国际联系和国际网络,向海外推广粤港澳大湾区,吸引资金和人才落户大湾区。

具体到金融发展方面,香港是世界公认的顶尖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排名第三,亚洲排名第一。除了与全球各个商贸中心有便捷的联系,并拥有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监管制度,更有战略性的地理位置。“香港不但可以借着大湾区的建设促进大湾区内生产要素高效流通,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把握大湾区的庞大人口和经济规模,推动香港金融服务业的发展。香港特区政府会继续与粤澳政府保持紧密联系,一同向中央政府争取落实推动大湾区金融合作的具体措施,促进大湾区内金融发展。”林郑月娥称。

在航空领域,展望未来的发展,香港国际机场对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整个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功能。林郑月娥表示,“香港特区政府会继续支持大湾区临近机场优势互补,并按照各自的独特性共谋发展,同时进一步扩大大湾区境内外的航空网络,积极发展多市联运,加快通用航空发展、及发展香港作为航空人才培训中心和航空融资和租赁中心,对推动整个大湾区发展的独特作用。”

而落实到创新发展方面,林郑月娥指出,国家一直大力支持香港的创新和科技发展,2018年5月,习近平主席亲自做出了批示,明确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按习近平主席亲自批示的精神,特区政府在过去一年获得中央支持配合的具体措施包括:一,实现中央科研基金过河跨境拨付到香港。二,与国家科技部门签署合作安排,以加强内地与香港的科研合作。三,确立中国科学院将在香港设立院属机构,推动其研究院在香港科学院的两个科技创新平台。第四,在香港成立大湾区院士联盟,促进大湾区内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之间的交流合作,凝聚区内的国家级科学家为大湾区科技发展提供意见。”

最后,在支持和引导青年创业方面,林郑月娥表示,香港特区政府鼓励香港青年参与大湾区的发展,并且着力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更多发展的空间和机遇。目的是让大湾区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创新创业平台,香港特政府将通过资助与非政府机构合作,为在大湾区各式创业的香港青年提供创业补助、支援、辅导、引路和孵化服务。并会与广东省政府合作成立大湾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建立一站式的咨询、宣传和交流的平台,支持香港青年创业者在大湾区发展。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深圳采访部记者
深度聚焦华南地区证券、基金、上市公司领域。采访线索请联系:shenshuhong@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