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二例艾滋病治愈者或将出现 中国艾滋病发病率增幅在降低

冯晓冰2019-03-05 14:29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实习记者 冯晓冰 3月5日,《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片研究文章显示,伦敦一名男子在接受对HIV病毒具有抵抗性的干细胞捐献者的移植后,他在近三年后接受的广泛测试无法检测出其体内含有导致艾滋病的HIV病毒。

也就是说,这位伦敦男子继续保持检测不到HIV病毒的状态,他就会成为第二位治愈了艾滋病的患者。而在一年多以来,这位伦敦男子没有服用控制HIV病毒数量的药物。

如果这位伦敦患有艾滋病的男子,能被成功治愈者,这对于全球的艾滋病领域来说,无疑是一个重磅的利好消息。

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理事长孙新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蔡卫平告诉记者,多年来,在中国政府、各界机构以及医疗卫生工作者等多方共同努力下,中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已初见成效,输血传播基本阻断、注射吸毒传播和母婴传播得到有效控制、抗病毒治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治疗人数不断增加。然而,中国艾滋病流行趋势依然严峻,艾滋病防治工作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31个省出现艾滋病病例。患病人数大概有125万,其中有85万人已经过检测,大概有40万暂未被发现。“这也是我们的一块心病,那么多的人现在没被发现”,蔡卫平教授说。此外,每年大概有8到10万例的增长。所以,目前有效手段来看,主动进行艾滋病检测在艾滋病疫情控制方面至关重要。

传播

史上第一位治愈艾滋病的是“柏林病人”蒂莫西•布朗(Timothy Brown)。2007年,美国人布朗在德国柏林接受了治疗白血病的干细胞移植,随后体内HIV病毒也下降至检测不出的水平。

但在布朗之后,研究人员都未能再治愈其他艾滋病患者。曾在伦敦大学学院(UCL)治疗“伦敦病人”的拉文德拉•古普塔(Ravindra Gupta)表示,这一病例终于证明“柏林病人”并非反常现象。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人类免疫全年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通过攻击人类体内的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HIV感染者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因机体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念珠菌、肺孢子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艾滋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目前来看,全球针对艾滋病,最主要且有效的干预方式也是预防为主。

从整个艾滋病疫情的传播特点来看,有百分之九十几的人是通过性途径传播的。2018年一季度新发现的HIV感染者/AIDS病人中,异性性传播25358例(69.2%);同性性传播7762例(21.2%);注射毒品传播1945例(5.3%);母婴传播404例(1.1%);性接触加注射毒品传播141例(0.4%);既往输血及使用血制品传播9例(0.02%);既往采血浆传播6例(0.02%);传播途径不详1003例(2.7%)。

webwxgetmsgimg (1)

数据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性途径传播分成两类,异性性传播和同性性传播。蔡卫平教授表示,从传播方式的分布来看,异性传播是比较广的,一些老的艾滋病疫情高发地区,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异性性传播还是比较多的。以前新疆主要通过吸毒感染,但现在也开始走向性途径传播。同性性传播就比较特殊一些。同性性传播的案例相对集中在东部,西部大概只有重庆和四川。也就是说男同的人群相对会往东边去靠,有一些原本在西部的人也会到东部去,因为东部整个大环境相对来说比较适合他们的发展。

目前通过血液途径的传播除吸毒传播之外基本上已经被杜绝。因为血源管理规范后,输血传染基本上很少发生。此外,蔡卫平教授还提到,目前的新型毒品引发的艾滋病传播不是通过注射途径来传染的,它不属于血液途径传播,新型毒品实际上是导致性的亢奋,它是纳入到性传播里面去的,静脉吸毒是吸毒传播的一个主要传播方式,

通过母婴传播的艾滋病病例占比较少,得益于母婴阻断。母婴阻断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措施,包括产科的干预、药物的预防以及产后的人工喂养三个措施。但实际上最重要的是抗病毒治疗,就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把孕妇的病毒控制到检测不到的水平之后,婴儿被传播的风险就很低了。药物预防用于HIV最早就是在母婴阻断方面。

预防

通过母婴阻断的实践,发现抗病毒治疗是一种预防艾滋病传播的很好的方式,于是依次有了三个用药物治疗来预防的新理念:治疗作为预防、暴露后预防、暴露前预防。

作为预防,即对HIV阳性的人,尽量发现他们,给予他们治疗,当病毒被抑制之后,它作为传染源的风险就降低。治疗病人就是为了保护正常人。这符合现在提出的“三个90%”的目标,发现90%,治疗90%,控制的病例达到90%,那么就能控制73%的病毒。

在治疗作为预防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暴露后预防。暴露后预防最早源自于对医务人员的保护,当时的暴露后预防叫职业暴露后预防。“它主要针对医务人员可能被污染的利器扎伤或者割伤;或者手上有创口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接触到艾滋病病人的体液;或者警察抓捕毒贩时被扎伤这些情况。”蔡卫平称,暴露后预防(又称PEP)是指,在发生可能感染HIV的行为之后,及时使用抗反转录病毒药物进行治疗,预防HIV感染。

相应的,暴露前预防是指在发生高危行为之前就用药,在暴露的时候,体内药物达到一定浓度,病毒可能一进去就会被抑制、被杀死。提出这个理念之后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发现提前用药效果会更好。但是目前这种方式很多人不能接受,因为高危行为的发生多数是无意识、无预谋的。“作为暴露前预防,当然每天用药效果更好,但是人家不那么容易接受。”蔡卫平说。

有研究显示,暴露后72小时采取PEP,可降低艾滋病感染风险达89%。国内外的各种暴漏后预防案例表明,暴露后越早采取PEP,被艾滋病感染的风险就越低。“建议暴露72小时之后仍然要吃药,因为就算真的不幸被感染,72小时后吃药,最大的好处是相当于进行了超早期治疗。超早期治疗能够降低作为传染源的危险性和可能够获得功能性治愈”,蔡卫平说,“所谓功能性治愈,就是艾滋病感染者将来停了药都不会发作,因为很早用药,使体内的病毒很少、很弱,这时有可能不用药也能够维持”。

发病增幅降低

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展了大量暴露后预防研究和临床实践,世界卫生组织、美国、欧盟等已经出版众多暴露后预防用药指南,其中2018年国际抗病毒学会美国分会(IAS-USA)成人抗病毒治疗指南、2018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非职业暴露后预防指南、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和2017年欧洲临床艾滋病学会(EACS)指南均推荐PEP作为HIV预防重要措施。

在中国,非职业暴露后预防(nPEP)尚未大范围开展,普通大众对暴露后预防知识缺乏了解。2018年《中国职业暴露后预防指南》指出:医疗保健机构中接触HIV暴露源的医护人员在发生HIV高危感染的可能后,应尽快(暴露后2小时内)开始PEP治疗,最好不超过72小时(即使超过72小时,也应启动。)

一份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导、吉利德科学支持的《我国HIV暴露后药物预防可行性现状研究》(以下简称《研究》)的阶段性结果显示:MSM(男男性行为者)调研人群出现知行分离现象,虽然MSM人群对HIV相关知识知晓程度高,但是高危行为依然高发。关于nPEP知晓率:MSM人群知晓度最高,为72.3%;FSW(女性性工作者)知晓度较低,仅为15%。关于nPEP用药意愿:MSM人群使用意愿较高,为82.6%;FSW人群使用意愿为42.8%。

该项研究覆盖全国10个城市约2000名高危行为者。《研究》针对五种不同的人群:男男性行为人群、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阳性的阴性配偶、男性的商业性人员、新型毒品的使用者,从医院药占比、药品价格和质量、国家政策指南等对采取暴露后预防行为的影响做出研究,对探索有效的艾滋病预防措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就研究报告以及中国疾控中心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HIV的新发感染率仍然是在增加,只是增加的幅度在降低而已。高效的预防措施就是生物学预防。药物预防现在在全世界开始扩大,从治疗作为预防到暴露后预防再到暴露前预防,看到了防控策略的转变。

艾滋病离我们很远也很近,“走近”艾滋病,对艾滋病及其预防策略多一些了解,才能有效地“远离”它。“我们国家应该制定一些适合我们国情的防控策略,因为不管行为干预再努力,也只是把它增幅降低一点点,新发的人群还是比较大。采取国际上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策略,这个是我们应该去做的工作”,蔡卫平教授这样说道。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