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亿:养老产业商机

田进2019-03-09 12:14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田进 2018年7月,56岁的张书清从一名医生转身成为长沙市雨花区社会福利中心院长时,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受到如此多的关注。

而这一切,都源于长沙市雨花区社会福利中心所管辖的六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张书清说,从2017年11月起,六家机构相继由湖南康乐年华养老产业集团开办。

2019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机构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社区养老”一词成为政策与养老市场的聚焦点。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教授张琳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在中国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发达国家近百年来分阶段逐步呈现的养老、医疗、照料问题以及老龄化条件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将在中国短时期内集中呈现,养老市场需求巨大。

开到小区里面去

8-10张床位,140-160平米,这是张书清所负责的六家社区养老机构普遍情况。张书清介绍,社区养老机构选址也有其道理,“首先是一碗汤的距离,入住老人家人从家里送一碗汤过来,到达机构时依然是热的;其次机构所在小区建设年代比较久,这里有稳定的入住需求。”

关于社区养老机构收住的老人特点,张书清说:“基本是能自理或半失能的,机构还能提供1-2名老人的托老服务。全失能的老人,一般会动员他们前往大型养老机构。”

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2.49亿,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7.9%,老年人口数量首次超过0-14岁人口数量,老少比迎来历史性拐点。

基于此,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能否跟上老龄化步伐,满足市场的需求成为民众与政策的关注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对经济观察报表示:“目前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与人口老龄化相比远远滞后。当前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主要呈现强调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基本格局。”

养老资源整合的建立,也是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副教授谢红眼中,未来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所需迈出的关键一步。

谢红表示,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政府需要考虑哪些是社区养老服务的刚需,哪些是政府兜底保障的范围,其余应该交给社会化市场机制去调节,最终达到整合两种资源。

她认为,首先是对现有资源的再利用。其次是多项政策能真正落实到社区层面的有效机制。

道路阻且长

能否盈利是张书清作为养老机构的院长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机构持续亏损,机构便无法持续经营下去。开一个社区养老机构,正常运营下至少要两年多才能回本。”

张琳表示:“中国应对养老问题任务繁重艰巨,仅靠政府力量远远不够,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已经成为重要议题;另一方面,社会资本进入社区养老的道路阻且长,全国民办养老机构占比仅为四成,制约了养老服务的多样化、多层次供给。”

在张琳的数次走访与研究过程中,她发现,社区养老机构两年多回本是最快的,开办一个大型养老机构很多年都难以回本。同时,养老产业是一个薄利产业,老人的支付能力有限,这也是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积极性不高的一个原因。

面对这种局面,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降低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此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多份文件涵盖养老服务用地优惠,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

在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另一面,养老负担也成为了老人们的心头难。

以张书清管理的社区养老机构为例,入住老人需缴纳的费用包含护理费、床位费与伙食费三块,平均一人一月3100元左右。作为对比,2018年湖南省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不足2500元。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运而生。

2016年6月,人社部发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在上海、南通、成都等15个城市展开试点,探索试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谢红表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对老龄化,以保险方式购买社会机构提供的服务,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护理,减少医保资源浪费,减轻政府与家庭养老的压力,满足失能人群和失能照护服务的需求。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

谢红介绍,长期护理保险不是简单的筹资与支付政策的建立,扩大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需考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所保障对象人群,为此,需建立全国相对一致的制度设计,包括建立全国的失能评估标准、服务标准与支付标准。基于此,才能确定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水平和渠道。

谢红同时表示,在扩大试点过程中,逐步反映各类问题,在解决问题同时,达到对失能评定标准、完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未来,希望各个政府职能部门能协作驱动,让系列养老政策真正落实到社区层面,让机构和老人能接的住、享受到。”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国资新闻部记者
关注宏观经济以及人社部相关产业政策。擅长细节深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