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安华:赤字率弹性有多大?

汪文琪2019-03-11 15:50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实习记者 汪文琪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力提效积极的财政政策。拟按2.8%安排赤字率,比去年预算高0.2个百分点;财政赤字2.76万亿元,中央财政赤字1.83万亿元,地方财政赤字9300亿元。适度提高赤字率,综合考虑了财政收支、专项债券发行等因素,也考虑为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风险留出政策空间。

有观点认为,这一赤字水平位于“国际通用的3%控制线以内”,因而具有合理性。

3%的赤字率“红线”是否具有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招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认为,在经济形势趋于复杂严峻的背景下,要发挥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必须追溯赤字率“红线”的意义。

丁安华首先指出,3%定量赤字警戒线不存在理论依据。“尽管可持续的财政计划无法建立在过高的赤字率上,但‘过高’本身并没有统一的衡量尺度。”丁安华说。

3%赤字率“红线”主要来源于欧盟对成员国施加的财政纪律要求,《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成员国财政赤字须低于GDP的3%,在面临严重经济衰退时可不受此限制,短暂超过3%也被允许。丁安华表示,这一赤字率“红线”仅是为建立欧洲统一货币区而制定的必要“筛选”标准,并没有研究证明3%的赤字率即为财政政策效果的分水岭,统计分析也不支持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显著差异。

主要国家赤字率

丁安华还认为,对于系统稳定的经济体来说,3%可能是过紧的约束。21世纪以来,欧盟经济增长放缓,各国突破3%赤字率的“红线”,以寻求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欧盟因现实因素对条约进行了修订,将超标国恢复3%赤字率标准的时限从一年放宽至五年。

此外,人为设定的赤字率“红线”不一定利于经济健康发展。欧盟成员国必须放弃调高赤字率可能带来的经济增长,以避免触碰赤字警戒线遭受处罚。丁安华表示,硬性赤字上限对经济上行和下行产生不对称的影响,阻碍政府在出现经济下行迹象时及时进行政策调整,直到出现更严重的经济衰退时才做出财政转向,往往会付出高昂代价。

“从各国的财政实践来看,无论美、日、欧等发达国家还是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财政赤字率都曾突破3%。财政赤字率在3%以上并非‘财政末日’,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3%作为赤字率的控制线不仅没有意义,更会束缚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巨大作用。”丁安华说。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