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大众疑将收编江淮二工厂 思皓E20X预计今年三季度上市

贾天钰2019-03-15 12:52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贾天钰 北京报道 日前,有媒体爆料称,据内部消息透露,江淮将把乘用车二工厂出售给江淮大众,用于主产江淮大众合资品牌思皓的新能源汽车。另据一份招标文件显示,江淮将把二工厂车型转到一工厂,并对生产总装设备改造。同时,有传闻称,江淮也在裁撤工厂员工,但保留了研发中心的工作人员。

对于工厂的转让出售,有江淮内部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记者予以否认。但亦有人表示,出于独立生产运作、缩短时间和建厂成本,以及彻底改造生产线、消化产能等因素,不排除存在这种可能,具体还需以公告为准。但针对裁员传闻,多位江淮汽车内部人士给予否认,”存在对闲置生产线上员工的调配的可能性,但不可能会裁员。国企怎么会裁员呢?”

据江淮大众相关人士透露,作为大众在中国成立的第三家合资公司,江淮大众旗下首款产品思皓计划于今年7、8月份正式上市。目前思皓正在进行电池包续航里程的升级和智能网联系统的优化,以扮演好大众在新能源和出行领域的重要角色。而在独立自主业务不景气的无奈背景下,与大众的合资项目已成为江淮未来发展的主要拉动力。

出售“代工厂”?

据悉,江淮乘用车共有四大生产工厂,其中第四工厂是蔚来的代工厂,而此次传闻中的第二工厂则是共线生产江淮S4与思皓的工厂。“这个生产线已经按照大众标准对部分环节进行优化改造,增加数字化检测设备。但按大众的想法,可能还是希望合资公司完全按照新的标准来,有独立的厂房、独立生产运作,不希望再共线生产S4。”一位江淮大众相关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目前改造后的共线生产线仍属于江淮,若合资公司能获得该工厂产权,在操作上会获得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目前江淮更像是代工。”

该人士分析认为,一方面,未来思皓品牌旗下陆续还会研发新的新能源车型,那么对生产线前期的新车型重新开模、焊接、冲压等环节都需要更彻底、更大力度的改造,增加数字化、智能化的设备,增强体系能力,现有的共线生产线无法满足。因此合资公司希望思皓脱离江淮原有的体系,能够在产品研发生产上都拥有更多独立自主的权利,通过产线联动生产出更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另外,直接购得工厂进行改造,也大幅缩减了合资公司在新建厂房的时间和建设成本。这也有助于缓解江淮的业绩压力。

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江淮更好的消化产能,符合国家去产能的要求。根据江淮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江淮汽车乘用车四大工厂设计产能合计为45万辆,2016年产能利用率为82.98%,而由于销量的大幅下跌,2017年实际产能利用率降低至49.38%。其中,四大工厂中除第一工厂外满负荷外,二厂和三厂产能利用率仅28%和49%,用于代工蔚来的四厂年利用率也仅有14%,整体上看,存在大量产能闲置的问题。

不过,对于此次裁员传闻,多位江淮汽车人士均予以否认。“国企怎么会裁员呢?这是有违国企承担的主要社会责任的。可能会存在对部分闲置生产线上的员工进行调配,比如调去蔚来工厂。但企业是不会裁员的。”上述相关人士表示。

江淮大众成新业务核心

同时,据上述相关人士透露,思皓品牌首款车型E20X计划于今年7、8月份正式上市。目前正在进行电池包能量密度和智能互联系统的优化升级,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以及销售渠道的梳理和摸索。由于市场上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的续航里程不断提升,出于市场竞争力的考虑,江淮大众决定将E20X的续航里程由此前规划的300km提升至400km。

2018年北京车展前夕,江淮大众正式发布SOL(思皓)品牌,并展出其首款A0级SUV纯电动车型E20X,定位于城市出行,综合工况续航里程超过300公里。一个月后,E20X于安徽工厂下线。据记者了解,E20X上市后将暂时聚焦于新能源汽车的主体消费市场,包括一二线的限购城市、有补贴、新能源设施比较完善、消费者接受度比较高的城市。

另外,在智能网联系统方面,思皓E20X将搭载由大众中国和人工智能(AI)公司出门问问合资成立的问众智能所打造的智能系统,目前公司正在对该系统的部分功能进行优化。“思皓毕竟会最早出来(上市),对大众中国来说,它也承担着大众在新能源、智慧出行战略布局等方面的责任。”上述人士表示。

根据大众汽车集团此前启动的“Roadmap E”电动化战略,针对中国市场,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将在2020年到2025年,本土化生产超过20款新能源汽车;在未来7至8年间,将共计推出近40款本土化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但目前大众还未向市场投放一款较为成熟的新能源产品。作为大众在华的第三家合资公司,江淮大众新能源产品的及早问世,也在于率先接受市场检验。

据悉,在思皓E20X在下线之前,就已获得首汽Gofun出行千辆订单支持,大众此前已战略注资首汽Gofun出行。此外还有来自其他移动出行平台、集团采购和政府采购的订单等等。根据大众集团的计划,计划在2023年左右在未来出行、电动车、自动驾驶等方面投资340亿欧元。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