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制药2018营收超45亿之后 中国生物药如何从追赶实现超越

史凯2019-03-23 09:22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史凯 在经历了长达25年的准备阶段与发展阶段后,中国生物创新药发展终于迎来春天,从近期几家药企的年度业绩来看,2018年国产创新生物药的收成可谓乐观。

3月20日,本土生物药企业三生制药(01530.HK)发布2018年度业绩,营收达45.84亿元,比2017年增长22.7%;毛利约37.07亿元,相比同期增长21.2%;研发投入约3.6亿元,相比同期增长40.9%。

几乎同一时期,药明生物也发布了2018年度业绩,集团2018年实现营收达25.35亿元,比2017年同期增长56.6%;经调整净利润为7.52亿元,同比增长73.6%。

企业数据的向好透露着国产创新生物药发展势头正劲。

去年12月,再鼎医药首款创新肿瘤靶向药物产品则乐在香港获批上市,成为全球第一个获批的适用于所有铂敏感复发卵巢癌患者、无论其BRCA基因是否突变的PARP抑制剂。三生制药的年度业绩也显示,2018年与阿斯利康合作的百达扬作为中国首个一周一次的降糖药上市,为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选择……

中国生物药产业的迅猛发展。正如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所称,中国正在成为国际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的中坚力量。近年来,中国医药研发增速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一,创新产出快速提高。新药研发领域的投资热度也空前高涨。

然而生物药领域人士认为,从研发与数量上来看,国产创新生物药与欧美还有很大差距。

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和君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吴清功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国产生物药技术还没有达到高度,巨大的药物市场空间却在快速释放。

追赶与超越

三生制药年度业绩显示,2018年公司的特比澳、益赛普、益比奥和赛博尔4种核心产品继续保持中国市场的领导地位。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特比澳作为当今全球唯一商业化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产品,在 2018年销售额增加71.3%,市场份额增至65.3%;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银屑病的益赛普销售额增加9.7%,市场份额增至64.0%;两种重组人促红素产品益比奥和赛博尔销售额增加4.8%,市场份额为41.0%。

据IMS数据显示,特比澳与益赛普两种产品仍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临床需求远未得到满足,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事实上,从国内患者层面的需求来看,目前的药物已经无法满足重症类临床的需要,亟待市场增加创新生物药的进入。

吴清功认为,从市场层面来看,中国生物药在国内销售的量占比较小。

“随着今年9月新版医保目录将加大对生物医药,特别是治疗重大疾病、肿瘤、罕见病等创新药的纳入,老百姓对用药的可及性将大幅提高,反过来也会促进和提升生物药领域的发展。”吴清功告诉记者,但生物药的发展本质上更加取决于技术与研发。

记者从药渡显示的数据了解到,全球生物新药研发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980年到1990年,以人胰岛素、干扰素、重组疫苗等为主;1990年到2000年,则以生长因子、胰岛素类似物、融合蛋白为主;2000年到2015年,主要以抗体偶联药物、抗体片断等为主;2015年以后,以免疫疗法、重组多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等为主。

而中国生物药从1990年才开始进行第一阶段的尝试,之后便处于落后一个时代的状态在发展。21世纪之初,中国基本还停留在第二阶段。从批准1类生物药来看,大部分还是重组蛋白和疫苗。

随着2015年中国一系列新药政策的推出、海内外资本的涌入、大批人才回归,生物研发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中国目前以第三第四阶段同步发展。在CAR-T、PD-1抑制剂和双特异性抗体等热点研究领域逐渐缩小了与国外的差距,处于追赶和超越的阶段。

近年来,国家将生物药作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生物医药的创新发展已经进入了中国战略层面,更是作为中国医药实现全球化的切入点。“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单克隆抗体、新型疫苗、重组蛋白等生物药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在“十三五”规划所提及的“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八大措施中,生物医药更是重中之重;2016年出台的《2016~2020年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要求加快推动生物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加快生物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加快靶向药物、免疫疗法等技术发展。

近日也有消息称,益方生物宣布完成7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将用于支持益方生物在中美两地同时开展的晚期乳腺癌临床1b期试验和针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临床II期试验,以及推进数个临床前“first-in-class”的在研创新药开发。

目前再鼎医药的在研产品管线也已经有6个产品,其中来自GSK、赛诺菲以及UCB的3个产品,再鼎医药均取得的是相关药品在全球的独家临床开发、注册、生产以及销售权,而与TESARO、PARATEK、BMS等合作的3个产品则取得的是大中华区权益,并且多项产品已经进入了临床研发的中后期。

与此同时,国家在生物药创新审批政策方面的倾斜,也更加促进了生物创新药的发展。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官方和药渡数据库显示,自2001年开始,截止至2018年8月,CFDA一共批准了32个中国1类生物新药。主要集中在心血管、感染、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肿瘤药物等治疗领域。

信达生物制药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俞德超认为,未来五年之内,会有更多的1类生物新药获批,中国1类生物新药会呈井喷的态势。

未来前景可期

生物制药产业正在成为21世纪创新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兴产业,生物药物在市场上逐渐反超化学药物,成为全球药物市场最大的支柱领域。

尽管近十年中国生物药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但在业界专家看来,受经济实力有限、基础研究薄弱、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相关科研人才储备不足及相关体制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中国生物药产业与欧美相比差距仍较大。

在俞德超看来,这从每年CFDA批准进入临床和上市的新药种类和数量就能证明,国内现有的生物药研究和生产现状与欧美相比存在不小差距。中国现有的主流药品仍以化药和中药为主,在全球发展最为迅猛的生物药物领域,所占市场份额却很小。监管部门和医药企业一直在寻找能够快速赶上世界潮流的发展之路。

俞德超认为,支持创新生物药研发的生态体系必须有三个很重要的要素,即基础研究、监管科学以及国家支付体系。

吴清功则认为,就支付体系而言,中国的支付体系与国外的不一样,国外体系是以生活支付为主,中国是以政府主导的医保支付为主,支付理念不同。监管方面,目前国内化学药的疗效质量一致性评价已经达到国际原研水平,在质量标准和管理水平上堪与国际同步,生物药的监管起点比较高,但也是要求达到国际原创的高水平。

“监管和产业发展其实是相互促进的过程,产业落后的情况下,监管不可能发展上去,这就需要着重提升基础研究、创新研发来促进产业发展”,吴清功称。

吴清功认为,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可以说生物仿制药的原创靶点、治疗基底还是由美欧为主的国际巨头公司所研制发明,中国还是生物仿制药概念。这种情况下,中国技术还没有达到完全创新领先的地步,技术还处于跟随和有待超越阶段。

但吴清功认为,虽然很多企业不一定有原创技术,但形成庞大的市场可以迅速做成大企业,直至完全超越。国内企业在细分领域里掌握了一定技术后,一些有技术实力的企业通过中国这个庞大的药物市场快速成长为大企业。那么,产业超越的可能性比较大。

记者注意到,得益于近年来大量资本的介入,当前国内生物药企也正在通过不断加强与外部的合作而扩大产业规模。

如三生制药也在继续加快与外部合作的步伐,其2018年与日本Toray达成合作协议,获得抗瘙痒药物TRK820(盐酸纳呋副拉啡,Remitch)在中国大陆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益,以及向北京一家制药公司“BMT”协议收购治疗慢性肾病患者的高磷血症产品醋酸钙片,并与Refuge Biotechnologies, Inc.(“Refuge”)启动开发程序化细胞治疗方式的合作研究。与韩国SamsungBioepis合作开发SB8贝伐珠单抗在内的多款生物类似药产品。

药明生物则通过实施“跟随药物分子发展阶段扩大业务(Follow-the-Molecule)”战略,更多临床前项目成功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不仅如此,药明生物二厂(MFG2)和三厂(MFG3)新厂投产,并在全球加大对产能的投资。

在吴清功看来,三生制药并购了国内生物医药单克隆抗体领军企业的中信国健后,在中国建立比较全面的单抗药物的研发和质量体系,现在的发展业绩很好部分原因也取决于此。

吴清功表示,目前国内生物药研发创新风起云涌,各路资本已经投入很多,特别是今年的科创板,以及去年的港股,让还没有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可以上市,大幅激发资本进入这个领域的积极性,也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创新药的发展,这是政策和资本带来的产业快速发展的机会。在这一环境下,将来中国企业做大规模,提升技术以后,才能在国际上获得更大市场份额,从而实现技术的超越。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