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版乔布斯”神话破灭:泡沫何以持续那么久?

张古图2019-03-25 14:52

(图片来源:全景视图)

张古图/文

对于见证过近几年创业浪潮和美团、拼多多、小米等移动互联网公司造富故事的中国人来说,“独角兽”这个词已经不再陌生。《恶血》,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硅谷独角兽公司的故事。Theronos,一家宣称能够通过指尖取血进行快速血液检测的医疗科技公司,在十余年的时间内完成14亿美金融资,估值达到90亿美金。直到被华尔街日报的记者揭露前,19岁从斯坦福辍学的女创始人伊丽莎白·霍姆斯都是科技界的宠儿,和马云同台接受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采访……但真相令人震惊:公司既没有核心技术突破,也没有可靠的实验设备,为实现对投资人的承诺,提前将不可靠的产品推入市场,直接应用于患者取血验血,检测结果和正规医院报告差别极大、影响诊断。巨额融资,则大部分用于雇佣全美最贵的律师对知情人士进行恐吓、要求封口。

作者JohnCarreyrou曾两次获得普利策奖。他的采访和报道揭露了这只危害公共健康和挥霍投资的嗜血独角兽:由创始人用谎言精心饲喂,在蒙眼狂奔的硅谷创投文化中快速生长。

医疗科技神话

2003年,斯坦福大二学生伊丽莎白·霍尔姆斯决定辍学创业。公司的愿景非常令人向往:他们将通过技术创新改变血液检测行业,未来,只需要在手指上扎一针抽几滴血,就能完成200多种常见的血液检测,便携的设备可以做到直接放置于家中,便于重疾、慢性病患者随时检测健康情况,并将结果远程传输给医生,做到快速诊断。而且,价格十分低廉,只计划收取医保和医疗补贴标准费用一半不到的价格。

霍尔姆斯的第一笔投资来自家族人脉,她成功说服儿时好友的爸爸、著名投资公司DFJ(德丰杰)创始人TimDrapper投资一百万美金。作为硅谷最早创立VC基金的家族,TimDrapper的投资为Theranos带来了极强的背书,甲骨文创始人 拉里·埃里森和他背后的风险投资人唐纳德·卢卡斯纷纷入局,斯坦福工程学院副院长ChanningRobertson也加入董事会站台。后来,这个豪华投资人名单还加入了两位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亨利·基辛格、传媒大亨默多克等名人。

以研发为名,Theranos吸引了硅谷各类工程、设计、流体力学、化学、医学等专业的博士们前来,在实验室里奋战。但经年累月的各类测试表明,霍尔姆斯的美好设想在技术上存在一个天然矛盾:霍尔姆斯希望尽可能少的使用血液(1-2滴)来实现多项检测,但反复稀释则会导致结果偏差。与此同时,以乔布斯为偶像,霍尔姆斯还希望最终产品能像电子消费品一样小巧、精美,研发难度进一步大幅提升。当产品无法交付,而对投资人许诺的时间到来之后,霍尔姆斯选择了造假,一场巨骗就此拉开序幕。

第一代产品最终选择利用西门子已有设备改装,很快问世并命名为“爱迪生”,霍尔姆斯开始坐着私人飞机满世界签销售订单。尽管机器在实际测试中状况频出,但霍尔姆斯要求员工掩盖并提供错误报告。销售目标还拓展到了美国最大的连锁药店之一的Walgreens。经过几年的拉锯,最终放置在Walgreens药店里的设备只能实现少数检测,还需要将样本送回实验室检验,而检测结果依然与医院结果大相径庭。Theranos还一度获得了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将的坚定支持,与美国军方达成了合作意向,试图将技术运用到海外战场,来快速对士兵做出诊断,最终因军方内部一位调查员反对而作罢。

为了掩盖问题,公司的一切都笼罩在神秘中,投资人的巨额资金用于支付豪华安保和顶级律师团,而信息在员工中禁止流通。一旦有人产生质疑,就会被毫不留情地开除并以巨额罚金威胁封口,公司相关的核心信息都以“商业机密”为名,对员工、股东、合作伙伴保密。神秘的一个副作用是,人们愈发相信,这样大动干戈地保密,一定是这个秘密有着巨大价值。而各类潜在订单则进一步推高了估值。

Theranos因此继续快速发展,并配合商业化节奏开始了曝光。霍尔姆斯登上《财富》杂志封面、被《福布斯》杂志评选为全球最年轻的女性亿万富翁、《时代杂志》2015年最具影响力100人,是奥巴马一家的座上宾。霍尔姆斯成为了与扎克伯格并列的创业偶像、“女版乔布斯”,连国内的公众号都以她为素材撰写了不少女性成长和励志创业鸡汤,直到2015年底华尔街日报记者用数篇调查报道揭露这个骗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介入调查并证实公司问题,独角巨兽轰然倒下。

创业人设

从创业和投资的角度看,这是一个非常典型且具有指导意义的故事。行业里,尤其是早期投资有一条箴言是“投资就是投人”。指的是一个靠谱的创始人比商业模式还要重要,毕竟只要人对了,公司不行了还能转型,因此早期投资机构除了观察行业,也经常要盘点投资失败的血泪,总结“什么样的创业者才是未来赢家”。

这样的问题当然很难有标准答案,毕竟人类数量庞大而大部分投资人见过的创业者也就在几千人范畴,更不用提深度接触过的。因此,很多时候最后的结论往往是,人为总结个“千万不要1234条”,有时还充满了政治不正确——什么小心女性创始人、夫妻老婆店不靠谱等等,在投资时小心避开以免触发心理阴影。

也许是天分使然,霍尔姆斯从创业伊始就自带完美设定。霍尔姆斯生于1984年2月,母亲是美国国会委员会的工作人员,父亲在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等政府机构工作,她从小随着父母到处辗转,还有一段在中国学习中文的经历。九岁的时候,她的梦想就是“成为亿万富翁”,后来从斯坦福二年级辍学创业。广阔视野+企业家精神+良好教育背景,她为自己打造了坚实的人设并完美执行,使得自己从表面上看,成了非常标准的“应投之人”。

正如刚起步的创业公司需要找一家成功的企业来对标,宣称自己是“未来的某某某”,很少人意识到人设也可以对标,从而大幅加快外界对你的认知速度。对标本质上是套模型,利用的是人们“感到熟悉——以为了解——认为安全”的心理机制,妙处就在于通过验证确实相似的部分,而让人误以为剩下未被提及的也一一对应。

而霍尔姆斯非常聪明地选择了对标一位男性,她不是普通的“年轻女创始人”,而是“女版乔布斯”。霍尔姆斯找到了他们的相似之处:极具影响力的演讲能力;复制了其中简单的部分:常年穿着黑色高领套头衫、坚持只喝奇怪的绿色果汁、训练自己用一种令人无法忽视的低沉嗓音说话;并模仿了“这很乔布斯”的暴躁脾气,让人将她与乔布斯紧密关联,并猜测她的产品能力也会与乔布斯一样。这招奏效了,多位苹果高级员工加入了Thera-nos,而苹果指定的设计公司也为她倾倒,倾情投入,希望制造乔布斯第二。

与此同时,霍尔姆斯最大化了她极强的说服能力和影响力。从创业开始,霍尔姆斯就通过讲述“自己从小害怕针头、希望用一滴血来解放人类”的理想获得了早期投资。而后来这个故事发展成了“最爱的叔叔死于癌症,在生命最后时刻备受抽血折磨,希望这种技术能够帮助他”。许多员工就是被她的演讲打动,在使命感召下加入了公司,尽管事实上这位叔叔与她并不亲近。

在研发受阻、测试结果错误时,她非常从容地以“商业机密”、“WIFI连接不好”、“员工不专业”等话术应对,言之凿凿;华尔街日报连续报道后,她仍然能面不改色地参加现场直播的科技大会,展示其实毫无技术含量的产品,连在场记者都不得不承认她确实有着极强的感染力。这样的能力在创业过程中的一次弹劾中发展到了顶峰——经过员工举报,董事会发现公司存在大量问题,在不允许霍尔姆斯参加的情况下做出了撤换CEO的决议,随后将她叫入会议室宣布决定。但非常惊人的事情发生了,在接下来的2小时内,霍尔姆斯通过持续认错和表示改正,彻底扭转了局面,她得以继续担任CEO。

在她的人设里,这就是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场”。这种能力确实非常强大,以至于她的男朋友隐瞒关系加入Theranos、担任COO长达数年,也未被股东发现。

投资决策

Theranos案目前仍在收尾中,但是按照最新的霍尔姆斯和SEC和解结果,她面临的很有可能是放弃她在Theranos的投票控制权、支付50万美元罚款、同意10年内不会任上市公司高层或董事。更令人感觉公平的消息是,如果后续被以诈骗定罪,霍尔姆斯和她男朋友也有可能面临20年徒刑。

但不论如何,投资人的惨痛损失是很难追回了。一些人发起了诉讼并追回一部分资金,大多数人则同意获得更多的股权后放弃诉讼。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默多克,在最后一轮以接盘侠的勇气猛投一亿美金。当霍尔姆斯发现华尔街日报即将发出报道时,数次找默多克要求撤稿(华尔街日报为默多克旗下产业),但默多克表示,他不会干预报纸内容。后来,默多克以1美金的价格将股票卖回给公司,将差价抵税,减少了损失,合作伙伴也遭受连累。

依然没有得到完全解释的巨大疑问是,从2003年到2015年记者第一次发表文章,整整12年里公司各种问题不断,这个巨大的泡沫为什么能够撑那么久?

但从投资者心理的角度来看,这涉及到三个层面:第一是羊群效应,如果独立判断不足,单个投资者就会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的行动而行动,这不仅在二级市场体现为追涨杀跌,一级市场的“追风口”也毫无二致。Theranos最初引入的DFJ就起到了这个“头羊”的作用,后续明星投资人更是巨大背书,使得羊群跟进。第二是“FOMO”,即害怕错过。对VC投资而言,很多时候整个投资组合中只要抓住一只独角兽,基金的回报就会非常漂亮,因此“错过好项目”远比“投到坏项目”可怕的多。对于合作伙伴,霍尔姆斯也是利用了这一点,告诉对方,你不支持,我就会找竞争对手合作,促使对方赌一把。第三是信息不对称,Theranos在整个创业过程中,持续以“商业机密”为由保密并通过谎言掩盖问题,使得投资人实际对公司情况并不清楚,而风险的控制必须建立在严格尽职调查的基础上。最终的投资人组合也说明了问题——并无专业人士和专业机构,主要还是信仰投资。总体而言,这三个问题都是判断不足,投机心态作祟。

但说到底,这只嗜血独角兽还是硅谷创投文化的产物。在这片创业造富的土地,人们相信神话、相信光环、相信持续不断的砸钱能出奇迹,“fakeituntilyoumakeit”。有时候,在科技领域真的会有这样的案例发生,或者说熬死竞争对手就能赢家通吃,但是医疗领域关乎人身性命,对底线的要求显然更高,因此也不得不佩服本书作者和数位核心线人,顶着律师团巨大的压力揭示真相,保护公众利益。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先承诺、后兑现”的创业文化正在全球创业圈蔓延,在中国也并不罕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