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二批微芯生物:一家做创新药的企业可以有多穷?

宋笛2019-03-28 21:10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宋笛 微芯生物是3月27日上交所受理的第二批科创板上市企业之一,同时也是国内最早一批进行创新药研制的科技企业。

上市披露的招股说明书信息和此前公开资料描绘了一家创新药研制造研发投入之巨大、周期之长以及由此带来的资金压力——这家此前在一级市场估值已经达到50-60亿的公司,从创立至今的16年时间中累积研发投入3.8亿,至今仍有超过3500万的未弥补亏损,在研发中途诸如海归团队薪资集体减半等事件也显示了其此前捉襟见肘的资金状况。

这种压力甚至是在药品上市后也难以迅速缓解:最近的三年时间中,尽管微芯生物净利润累计达到了6200万,但是其中超过40%的比例来自于政府补贴;而同期公司的研发投入则超过了2亿元。

解密微芯生物

截止到目前,微芯生物的核心产品仅有一款,即国家1类原创新药西达本胺(商品名为“爱谱沙B/Epidaza8”),其余尚未上市产品包括: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的国家1类原创新药西格列他钠;已开展多个适应症Ⅱ期临床试验的国家1类原创新药西奥罗尼等。

西达本胺目前适应症为既往至少瘦过一次全身化疗的复发或难治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2013年该药进行了新药上市申请,并于2014年12月正式上市,2017年纳入医保目录。

围绕这款药物构成了目前微芯生物的大部分营收来源。招股说明书显示来自西达本胺片销售的收入,近三年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由2016年5500万收入增长至2018年的1.3亿元收入,该年在主营业务中占比超过92%,同时,其主营业务的毛利润率超过了90%。

西达本胺毫无疑问是现阶段微芯生物公司的顶梁柱,但此前的媒体报道和年报数据则显示了这一“顶梁柱”的来之不易。

14年、3.8亿

微芯生物与首批科创板受理的企业之一科前生物有诸多类似之处:比如其创建时间都为2001年,其创始人和技术带头人在创立公司前有刚结束留学或海外任职的经历。

2001年,鲁先平在深圳创立了微芯生物,按照此前媒体报道,在鲁先平在成立这家公司的目的即为推动原创药物的研发。

原创药开发难度极大,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同时研发的周期极长、失败率极高,在当时的中国环境中,类似的创业企业并不容易获得资金青睐——桔子IT的数据显示,2011年前,中国药品领域的早期融资(种子轮至A+)案例仅为57个,其中最早的记录为1986年。

公开信息显示,鲁先平团队最初的启动资金为5000万,在此后5年高强度的科研投入下,资金迅速消耗,2005年-2006年微芯科技已经陷入了资金短缺的危机之中,而这一年距离微芯生物第一款产品上市还有接近10年的时间。

为了应对危机,鲁先平一方面要求海归团队减薪60%,两名核心人员为此离职;另一方面,公司不得不将已经形成的部分技术专利授权沪亚生物使用,并获得一些授权费用,实际上,在新药上市前专利授权费也是微芯生物的主要收入之一,即使是2016年,专利授权费占总收入的比例依然超过30%。

鲁先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表示,2006年后资金的压力得到了缓解,很多风险投资开始主动找上门——尽管天眼查显示微星生物的下一轮融资仍然等到了2009年。

漫长的研发周期——从2001年建立至2014年上市总计14年时间——和巨大的资金投入——研发投入总计3.8亿——让各类资本以不同形式一轮又一轮的补充进来,由此形成了微芯生物极为分散的股权结构:招股书显示微芯生物股东按一致行动人合并后仍有15个,单一股东的最大持股比例为11%。

创新药新征途

从2015年开始,中国创新药创业市场逐渐变得热闹,一位关注该领域的投资人对经济观察网表示,目前有很多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开始筹备这方面的创业。

越来越多关注这一领域的资本毫无疑问会为这些创业人带来便利,但是这仍注定不是一条坦途。从招股说明书情况来看,即使已经有一款原创药上市的微芯生物也难言已经完全缓解了资金情况。

西达本胺目前适应症为既往至少瘦过一次全身化疗的复发或难治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按照招股说明书显示,这一病症属于罕见病的一种,这意味着患病人数较少,市场空间有限;同时由于纳入医保,结账周期出现变化,微芯生物的应收账款快速增加,至2018年已经占据其流动资产接近20%,并预计将会持续增加。

新的空间需要拓展。目前微芯生物扩展西达本胺适应症用于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药物正在进行上市申请,此外,微芯生物还在进行西格列他钠、西奥罗尼等新药的研发和临床试验。

为推动这些技术储备和新药品,微芯生物还在不断增长其研发支出还在快速增加:2016年至2018年三年,其研发投入分别达到:5166万、6852万和8248万。

微芯生物此次征战科创板意图之一也是为了募集资金以支持科研的进一步支出,招股书显示,微芯生物募集资金共计8.04亿元,拟投入6个项目,其中,创新药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项目募资1.8亿元,创新药生产基地项目募资1亿元,营销网络建设项目募资1亿元,偿还银行贷款项目9350万元,创新药研发项目1.7亿元,补充流动资金1.6亿元。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主任
主要关注于科技类、创业类产业政策、创投领域以及交通物流领域。擅长深度报道和人物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