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成功你无权复制

张雅楠2019-04-13 15:10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雅楠 4月8日,故宫博物院的网红院长单霁翔退休了。65岁的单霁翔和599岁的故宫都不年轻了,但在过去7年,他们一起呈现出了与年纪反差巨大的活力。

单霁翔通过杰出的管理能力、运营能力和输出能力把故宫打造成为现象级IP,创造出了15亿元的营业收入。这还仅仅是2017年的成绩。耿直boy单霁翔说,更新的数据国家文物局不让公布,怕其他博物馆压力大。

其实,国家文物局多虑了。

目前中国有5000多座博物馆,2018年接待了将近10亿人次的观众,虽然流量即价值,但中国绝大多数博物馆都无法效仿故宫将流量变现,又何谈收入压力?

国内博物馆绝大部分为公益一类、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这意味着,这些博物馆所得门票收入全部上缴,支出全靠财政补贴。除门票收入外,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通过其他经营途径获取的收入属于违规收入。

故宫不同,它属于公益二类、差额拨款单位,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按照政府确定的公益服务价格收取费用。单霁翔透露,国家提供的经费只占故宫预算的54%,剩下的46%要靠自己挣,故宫不得不通过市场化的运营实现商业化变现,自己创收填补空缺。

两相对比,故宫似乎更苦一些,然而正因为贴近市场,故宫焕发了勃勃生机。

当下,人们已经不满足于进到博物馆转一圈就走的游览方式,他们对文化消费有着更多期待,博物馆在这个领域有着天然的优势和责任。但是,故宫之外的博物馆似乎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看似没头脑、不作为,实际上是众多博物馆囿于体制,有心无力。

从2008年开始,大部分博物馆免费开放,参观人数持续增长,运维成本逐年升高,然而财政拨款几乎持平,工作人员付出与回报不匹配,即使是事业单位,人力流失也很严重。

一位在地方博物馆工作多年的负责人感叹,很多年轻人对这个行业有想法、有热情,他们带着满腔热血而来,结果发现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即使做了也得不到回报,最后只好离开。“公益”和“盈利”的矛盾从没如此尖锐地刺痛着广大的博物馆,故宫的风生水起将这个问题反衬得更加突出。

2016年,也曾有鼓励文化文物部门开发文创产品的政策出台,少数博物馆进行过试点,不过,即使以子公司的名义进行商业运营,最终的收入依然属于博物馆,而公益一类博物馆的收入与支出是分开的两条线,只有政府拨款能用于日常的运营维护,博物馆额外赚到的钱和门票都要上缴,并不能用于自身的运营支出,也不能用于员工的补贴、激励。

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重视这一矛盾,并尝试通过突破政策限制来解决问题。比如江苏省下发了多份文件,在文创产品的开发模式、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上做出了不小的革新,为苏州博物馆等机构的文化创新打开了一扇窗。这对行业是很好的正向激励,博物馆贴近市场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国内有故宫引领,国际上有知名博物馆的经验可以借鉴,相信不久的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博物馆跟上故宫和苏州博物馆的脚步。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不动产运营报道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