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谭鸿鑫:科技企业估值的三大标准

陈伊凡2019-04-20 14:13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陈伊凡 “很多对科技企业的估值,停留在对技术的评价,其实就是无形资产评估,但唯独没有人去真正评估企业的技术使用价值。而后者,恰恰是最重要的。”这也是这么多年他在技术商业化领域所总结和坚持的标准。

谭鸿鑫,从事技术商业化事业26年。

作为技术经理人,他眼见太多技术企业艰难求生,太多模式创新企业楼起楼塌,若论及技术商业化在实践中的种种困难,国内极难找出第二个人比谭鸿鑫更有体会。

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博士毕业之后,1993年,谭鸿鑫就从事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商务工作,他组建并经营过高科技企业,2001年,他直接参与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筹建。目前是这家机构商业化运作载体科威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总经理。

与谭鸿鑫谈话之际正值科创板正式落地,这个旨在解决技术企业融资难问题的A股子市场被视为“中国的纳斯达克”,如今已有超过60家企业获得受理。与此同时,科创板所推出的相应规则,企业不再以盈利和净资产规模论英雄,打破了A股IPO标准中“必须盈利”的原则,允许处于亏损期的高科技企业上市。这一切,使得原有的估值方法不再适用于科创板企业,也意味着,科技企业需要一套新的估值方法,如何估值?有什么标准?这也是我们此次谈话的核心之一。

“以前,我们做尽调的时候,除了看企业合规性之外,更多看它是否具有持续盈利的能力,但这次,我们更关注的并不是眼前的现金流和盈利,看的是未来。”

门槛、竞争力和生命周期,是谭鸿鑫给科技企业的三个估值标准,如果类比到运动比赛上,就是速度、加速度和持久性。技术价值和技术的使用价值是不同的,对于科技企业估值,后者更加重要。既然投资科技企业,是投资未来,那么判断未来至关重要,这也能够倒逼市场逐渐教育出投资技术创新企业的投资人。

创新,从来就不单是一种形式,商业模式创新道路下也诞生了不少优秀企业,不过,谭鸿鑫认为,科创板必须,且只能支持技术创新驱动的企业,因为模式创新只要是在热门领域,从来不缺资本投资,但高科技企业永远是缺钱的,并且,技术创新型企业,一定不能是资本说了算。

对话|

科技型企业技术竞争力分析的三个标准

经济观察报:科创板究竟该如何筛选出真正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公司?

谭鸿鑫: 对于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已经有人在做评论了,但大家更多关注在企业的估值上,认为一些企业估值过高,但实际上也没有特别多的人从某几个行业或领域分析该企业核心的技术竞争力在哪里。到底是商业模式很好?还是因为能够降低成本?或是有一个很好的技术?

经济观察报:需要谁来发挥作用?

谭鸿鑫:举一个例子,例如媒体就需要发挥作用,组建一支队伍,集合一些真正懂技术的人,一方面他们具备对产业深度调研的能力,能够把技术说清楚,一方面能够了解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将懂技术的人和证券市场分析师形成有效结合。

现在有很多媒体所做的一些创业方面的报道,我认为偏离了技术创业的方向,因为讲不明白技术,里面的故事里,大部分是一些模式创新的创业,大家关注的是怎么去开拓市场,如何做市场营销,但恰恰遗漏的是一些科技创业的内容,慢慢地整个社会形成舆论导向。当然,科创板的推出也能够让更多人去了解科技,媒体也能够更加关注技术商业化,给公众提供了解科技的渠道,培养更多懂技术的投资人。

经济观察报:当科创板提出,企业不再以资产规模和盈利论英雄时,对于科技企业如何估值陷入了探讨,什么才是科技企业的估值标准?

谭鸿鑫:要对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做分析。这是原来保荐人不做的,但是科技企业一定要做技术竞争力分析。

很多对科技企业的估值,停留在对技术的评价,其实就是无形资产评估,但唯独没有人去真正评估企业的技术使用价值。而后者,恰恰是最重要的。

首先技术具备门槛,能够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意味着拥有技术竞争力的企业能够拥有市场,这就是最牛的竞争力;其次,做同样的产品,能够比同行成本更低,这也是一种竞争力,所谓的护城河就在于别人亏钱的时候我仍然挣钱;第三个判断来自生命周期的上涨,如果一个技术没有很好的生命周期,也许只能在短期内有所收益,但过了几年就后劲不足,然后失败。

就像我们去考察一个运动员一样,既要考察速度,还要考察加速度,还要考察持久力。

经济观察报:现在的科技创业企业估值难点之一也在于,往往没有可参照物。

谭鸿鑫:可以参照,任何技术都有路径依赖性,其产生和发展都有原因。举个例子,比如一家做人脸识别的科技企业,如何估值?

人脸识别中,核心主要是机器算法,这个领域是一个新的领域,它发展速度有多快,你是不确定的,但是,其有一个刚性市场。比如在安防领域,其实就是一个刚性市场,这一个市场基本上能够测算出来,例如多少机场、火车站、口岸等等。当然,还有一些地方不容易测算,就是民用的市场,例如家里的门锁,小区的门禁。这个部分就可以和竞品进行对照,如果人脸识别的准确度比指纹识别要高,同时成本又跟它差不多,这时候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价值就会很高,相反,如果识别率高,但成本高,例如指纹锁是一千块钱,人脸识别是一 万块钱,那么其使用价值就是中等甚至偏下的。当然这与整个消费能力有关,如果门锁的整体消费能力在一千元级别,那么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价值就很低。如果整体消费在万元级别,那么价格则在其次,就要看功能。

经济观察报:对于科创板上市企业所规定的那些标准,例如对研发投入的规定,怎么看?

谭鸿鑫:我一直都不信任这些硬指标,因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核心应该是坚持信息透明,追责机制也要到位

技术型企业一定不能资本说了算

经济观察报:科创板应该且只能支持技术创新的企业,对于这样的观点您怎么看?

谭鸿鑫:商业模式的创新,只要站在风口,在热点领域,想融资并不难。它们大可到主板、创业板上市,你什么时候看过风头正盛时共享单车缺过钱?但是,高技术领域永远是缺钱的,原因就在于很多人看不懂。科创板应该是硬科技直通车,这是一个目标,告诉科技企业,只要做硬科技,有核心技术,有一个直通车,有一个市场是能够为你打开的。

经济观察报:技术创新企业要成功,需要避免哪些关键误区?

谭鸿鑫:技术型企业,包括实业,一定不能是资本说了算。资本看到的是数字,是资金的使用效率,如果一个企业,让资本占了上风,通常来说,对于这家企业是崩溃性的问题。

经济观察报:资本导向容易引发很多问题,尤其对技术创新企业。

谭鸿鑫:现有的市场并不支持真正进行高技术商业化的企业,反而一些模式创新,或能够说出好故事的企业获益。还有一些企业,尽管有一些技术,但由于技术不成熟,迟迟无法量产。这样的企业不在少数。如果能够解决技术的完整性,还是有前景的,但它们进入了一个特别可怕的误区,为了获得高估值和融资,不停编故事,但性能上不稳定,不过资本市场很多人看不懂,就觉得它搞出来了,给它投资,投完以后很长时间看不到量产。

我希望科创板给大家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用市场的一些事实来教育投资者,让投资者知道什么样的公司最有价值。它不是靠短期就能解决问题,一定是靠长期的发展培育。

经济观察报:那么科创板该允许的是技术处于研发阶段的企业上市,还是应该支持技术完全商业化的企业上市?

谭鸿鑫:科创板究竟是应该允许还处于研发阶段的企业上市,还是必须要求技术完全商业化才上市,我是特别在意的。如果说这个技术完全市场化了,然后来上市,科创板的意义就不大了。应该允许技术还不是特别成熟的企业上市。此外,那些处在特别火热的领域的企业,科创板对它们意义也不大。当然,一个好的技术就是一定要有生命力,生命力其实就体现在它的竞争优势上,而不是说是靠人家呵护你。

当然,支持处于研发阶段的企业上市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说医药型的企业,上市融资的风险就是巨大,需要谨慎考量。通常来说一个新药完成所需要的决投入,都不是一些小企业能承受的,并且医药研发的周期特别长,这个难度远高于一些做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一些大药企做新药研发,也不是靠资本市场融来的钱,完全都是靠自己的自由资本。并且,中间的风险很大,一期临床二期临床都成功了,到三级临床死掉了还是很多。当然,美国的资本市场仍然愿意给这样的医药创业企业机会,原因是一旦成功,市场巨大,但我认为,在这方面,需要谨慎地考量风险。

科创板要倒逼大企业的创新

经济观察报:科创板能否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些关键难题?

谭鸿鑫:科创板从推出的本源看,对技术创新非常有好处。现有的市场并不支持真正进行高技术商业化的企业,反而一些模式创新,或能够说出好故事的企业获益。例如,一些企业,宣称有核心技术,但事实却是购买国外的设备,其所真实拥有的技术并没有什么竞争力。不过,这样的企业在资本市场却很吃香,不过,这样的例子,反过来看,能够对资本市场起到教育作用。

所有高校的技术转化合同,80%以上都是委托研发和联合研发。企业提出委托研发合同,由高校和科研院所帮它完成,这种成果转化率是最高的,几乎可以达到百分之百。具备投资开展委托研发和联合研发能力的通常都是大中型企业,有持续生命力和战略眼光的大企业都持续开展着产学研合作,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例如格力电器,格力在这方面就是它确实投入了很多,短期是看不到效果的。但是放到一个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格力的空调,就会在世界的空调行业立足。

从这个逻辑出发,科创板对科技创新最大的作用,就是倒逼大企业的创新,给大企业衍生的技术创新小企业以更多机会。

经济观察报:科创板是否能够促进一些科研人员创办企业?

谭鸿鑫:反观美国整个创新体系,大学更多是产生科学和技术原创的地方,真正完成创新活动的地方都是在企业,由此观之,现在我们似乎走到一个弯路上,认为在大学里面办一个公司,这个公司长大再上市,这好像这条路是对的,其实这条路是反而是慢的。

在什么情况这种途径是比较快的,就是那种创新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由于在市场中间别人看不懂的,一般投资人不愿意来做这件事情的技术,这种时候大学里办一个公司,可能要孵化一段时间,等到被市场认可的时候,就能成功。

大约在20年前,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个教授发表了一篇有关植物免疫蛋白的文章,然后这件事情曾经非常轰动的,然后这帮科研人员就成立了公司,专门来开发植物疫苗。

他们什么都没有,只是实验室的成果,办公司之后居然就是得到了资本市场很好的认可,在纳斯达克还上市了,融了4亿美元,这就是纳斯达克机制难能可贵的地方。

但这个公司后来居然死掉了。这就是科学家创业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本来在公司成立的时候他们想开发植物疫苗,来替代农药,本来是这件事情是很好的事,结果他们在研究中间发现

植物疫苗给植物用完以后,植物会产生抗病性,居然还可以对人体的免疫起到作用,这就是很大的市场,然后他们就不再去做植物药去了,而去开发用于人体的疫苗。要知道,要用于人体的疫苗难度极高,4亿美元怎么可能完成?最后4亿美元全烧掉了,植物疫苗也没开发出来。 

这家公司的问题,出在了管理团队上,当时募资的时候,没有按照当时募资的目标去继续做下去,而是中途改变了募资的投向。 

这个案例能有很多启发,首先就是科学家去办企业实际上是不行的,想法太多,容易忽略现金流。第二点是当时募集的资金本来是要投到植物的免疫的系统中间去的,但中途改变,这件事情是不是违反对投资人的承诺,是否需要承担法律问题;第三,高技术的产品,有很好的前景,但仍然也面临着巨大风险,这种风险需要有人给予提示。

我们过去常提示这东西可能不可能,但是都没有人关心可行不可行?多长时间能够实现?需要多少钱把它实现?有没有这样的队伍把它实现?

科创板的出现,能够技术商业化的生态环境带来一个新的改变,就是给了我们一个目标,给那些这种以硬科技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中提供一个阵地,提供一个目标。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管理与创新案例研究院记者
关注新科技,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精准医疗、量子通信、科学产业化等,以及创投领域。
擅长上市公司的分析报道以及行业的深度报道,发掘行业的变化趋势和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