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陈鸿宇:按照先行试点、易于监管、累积经验、复制推广的原则,建设大湾区科研成果转化特别合作区

刘可2019-04-25 14:20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刘可 为什么粤港澳大湾区有些政策落地难?“因为我们正处于开放的环境中,总在担心跨境过程中‘管不住’的风险,所以监管才是让政策可以落地的重点。“广东省首届优秀社会科学家、广东省政府原参事陈鸿宇在经济观察报主办的《2019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论坛:共生、共融、共享》上说道。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出台距今已有70天,《纲要》描绘出未来含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9+2城市的未来模样,但还有更多《纲要》之外的具体落地细节需要补充。陈鸿宇在论坛上对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校合作、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一、设立大湾区产学研协调促进机构,作为协调大湾区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常设主管机构。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下设专门的办事机构,主要负责大湾区产学研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的规划、项目申报、融资、法务、品牌、物资认证等公共性服务事务。负责建设大湾区的大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服务共享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共享平台、品牌和质量检测共享平台。

二、建设大湾区成果转化特别合作区,按照先行试点、易于监管、累积经验、复制推广的原则,划定珠三角九市若干地域为特别合作区,构筑全封闭监管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可先选择香港-深圳落马洲;广州南沙新区的庆盛地区、珠海横琴新区等地设立,每个面积以不超过 10平方公里为宜。

三、授予各成果转化平台特事特办,先行先试政策。一是给予各平台省级经济管理权限;二是允许上述各平台的海关监管区域实行部分自贸港政策;三是在用地、用海、改变土地用途等方面享有更为宽松的政策;四是允许率先探索落实《纲要》中鼓励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各项政策。

香港浸会大学罗守辉骨与关节疾病转化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戈,正与深圳市人民医院的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彭松林开展深港两地合作的医学科研项目。对于深港两地合作,张戈认为消除深港两地壁垒是关键。因张戈等香港高校科研人员因无法购买深圳社保,而导致在深圳的生物实验室无法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而彭松林却正因是深圳本地户口,“一年多次”的签证而导致他一周只可以过境香港一次。对这些科研项目中所遇到的,因深港两地跨境政策而对项目发展有所限制的问题,陈鸿宇也在发言中给出了具体建议。

一、内地科研人员一次审批,一年多次往返港澳,放宽在港澳停留的时间限制;

二、对在各平台工作的港澳居民先行实行居住证制度、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交通等民生方面享有与内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三、全面整合粤港澳三地政府各项科研引导性基金,设立大湾区科研成果转化联合基金;

四、允许内地和港澳特区政府的科研补贴、基金跨境使用,鼓励引导香港、澳门资本投资,设立创投风投机构;

五、从香港、澳门进口到大湾区各成果转化平台的科研设备、仪器、研究材料予以入境免税优惠;

六、鼓励港澳高校到内地独办或联办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

七、支持粤港澳大学联盟实体化;

八、新组建2-3所大湾区联合大学等。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深圳采访部记者
关注生物医药与冶金矿业行业,新闻线索可联系邮箱:liuke@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