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迷雾 看清关于泛海的流言蜚语

易晓祎2019-04-26 20:05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易晓祎/文 在国内民营企业圈中,泛海可谓赫赫有名的一方“诸侯”。近年来,关于泛海及其“掌门人”卢志强的各类传闻时有耳闻,从“隐形首富”到“大佬背后的大佬”,从“资本大鳄”到“布局45家上市公司”等。

作为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卢志强于改革开放之初的1985年就创立了泛海集团。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而今泛海集团总资产已经超过3000亿元,业务涵盖金融、地产、投资、能源等领域。卢志强也以其低调、谨慎、有度的行事作风,获得了良好的业内口碑,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教父级”人物之一。

泛海行事一向低调内敛,对此也从未有过回应。事实上,对于真正了解这家公司的人而言,这些所谓的流言蜚语也许根本就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卢志强是“布局了45家上市公司”吗?

如果网上搜索“泛海卢志强”,多半会搜到“布局45家上市公司”、或者“隐形首富”等类似的说法。网上有个笑话,有人说自己投资了50家公司,一问详情才知道,这位人士买了1000元的上证50指数基金。股份制是现代商业体系的一大创举,它使得产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人们可以轻松的投资公众公司,但“布局”、“控制”一家公司就是另一回事了。

看懂了上面的笑话,就不难理解所谓卢志强“布局45家上市公司”的说法非蠢即坏。如前文所述,目前卢志强真正“布局”的公众公司只有民生银行、联想控股两家,泛海是这两家公司的重要股东,但按照公司治理的原则,卢志强并未参与两家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甚至为了集中精力经营泛海,目前都没在联想担任董事。

而45家“被布局”的上市公司,涵盖证券、医药、零售、食品、互联网等大大小小10多个行业,泛海仅仅是以证券投资的方式在二级市场购入数量不等、比例极小的股票而已。显然,泛海既无法对这些公司构成重大影响,更谈不上“布局”或者“控制”。

卢志强是“隐形首富”吗?

至于“隐形首富”、“大佬背后的大佬”之说,更是纯属“无稽之谈”。近年来,泛海先后投资过万达商业、万达影视项目,虽然总资金以数十亿计,但对于泛海而言,这种量级的投资就像是拿了年终奖去买个理财产品,既是在商言商,也是帮衬朋友。

卢志强不是“首富”,更谈不上“隐形”。在国内Top 10的民营金融企业集团中,第1位总资产超过6万亿,以泛海3200亿的体量,大概能排在5、6位左右,卢志强“首富”之说显然毫无根据。与众多商界“隐形”巨贾草蛇灰线不同,泛海既没有以信托“代持”主要资产的安排,也没有离岸公司的层层包裹,堪称一家产权结构非常清晰的企业,任何一个具备基本商业知识的普通人都能轻松地查一查泛海的家底。

泛海集齐了“金融全牌照”吗?

泛海集团是卢志强商业版图的中枢,加上实控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共同构筑起以金融、地产、投资为主的产融结合体系。

目前,卢志强实际控制的境内外上市公司包括泛海控股(000046.SZ)、民生控股(000416.SZ)2家A股公司,中泛控股(0715.HK)、中国泛海金融(0952.HK)2家港股公司;主要参股公司包括民生银行(600016.SH、01988.HK)、联想控股(03396.HK)、美国IDG集团。

可以这样说,泛海的核心业务和大部分资产都在泛海控股,其中,金融业务包括民生证券、民生信托、亚太财险;地产业务主要为武汉CBD项目、美国项目;而战略投资发展时间较短,目前其体量还无法与金融地产相比,但未来则有可能独自撑起一片天。

卢志强实控的其它境内外上市公司中,A股公司民生控股已经是一家比较干净的壳公司,外界也一直猜测泛海会将什么装入这个“壳”。此外,香港上市公司中,中泛控股基本是泛海美国地产项目的平台公司,主要功能是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为项目融资;而中国泛海金融则是收购原港资券商华富证券改名后而来,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民生证券在港的兄弟公司。

据泛海集团公开披露,截至2018年年中,泛海的总资产约3200亿元。其中,泛海控股这家上市公司的体量约为2000亿元,占比约6成,泛海的金融、地产、战略投资业务的大部分也都在泛海控股这个平台中。

此外,泛海还涉足了澳大利亚的铜矿、陕西的煤矿、印尼燃煤电厂项目,这些资源类项目都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可以视为泛海某种形式的资产配置。至于文化传媒、安防电子等领域,这些板块的公司体量较小,业务模式也较为传统,可以说是泛海核心业务之外的点缀。

除了现有的业务,美国通用金融公司(Genworth)可能是泛海集团未来资产增值、业务拓展的一个重要板块。通用金融是美国500强企业,是全美第一大长期护理保险公司,泛海收购通用金融的并购案推进了两年多,目前已通过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交易审查、获得中国国家发改委备案。

目前国内已有十多个城市开展了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泛海收购通用金融有着很强的前瞻性,如果能借鉴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国际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加上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泛海无疑将成为这一领域的头部企业。

泛海有“300亿资金缺口”吗?

随着泛海与融创百亿级交易的披露,有所谓“专业媒体”开始了对泛海控股资金面的分析:

“泛海控股的货币资金只有167.98亿元,泛海控股的货币资金与短期负债之间,有着362.68亿元缺口”;“泛海短期债务就高达500亿,而泛海现金余额也就150亿左右,按此计算,泛海的资金缺口约在350亿元左右”。

客观而言,由于外部融资环境的收紧,不少大型民营企业的资金链确实面临挑战,不过就财务专业而言,尤其是具体到短期流动性问题,“现金余额”和“短期债务”的比较并不能反映一家企业的偿债能力,稍有财务知识的人都知道,短期负债与速动资产的比较才能反映短期内资金的状况,因为除了货币资金外,还有很多也可以快速变现的资产,尤其是像泛海这样已经转型为类金融的控股公司。

上述数据来源为2018年泛海控股半年报,半年报显示当期公司流动资产中,除了167.98亿元的货币资金,还包括137.06亿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4.6亿的其他流动资产、5.29亿的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等等。

统计下来,泛海控股速动资产规模为504亿元,完全能够覆盖短期债务。更不用说,泛海在2019年初出售京沪地产项目,获得的125亿现金和剥离的债务,泛海控股目前的资产负债率可能已降到75%左右,大大低于行业的平均值。

其实,对于普通受众而言,动辄数百亿的债务着实吓人。但在国内当下的经营环境下,地产、金融企业高负债运转是一个常态。据统计,截至2018年年中,国内上市房地产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80.02%。在这个大背景下讨论泛海的负债问题才是有意义。

泛海的资产结构“健康”吗?

观察一家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健康与否,除了分析这些具体的财务数据,还需要站在更宏观的视角,分析一家企业的资产、经营的实际状况。

一直以来,如同众多地产金融企业一样,泛海是一家较依赖杠杆撬动资产的企业。但同时,泛海既不是一家奉行“高周转”做规模的地产企业,也不同于前两年某些险资的激进风格,也正因为如此,在这两年防风险、去杠杆的大环境下,泛海虽然不可避免的也面临资金紧张的局面,但仍然得以安然度过。

此外,泛海也有着殷实的“家底”,除了实际控制的地产、金融业务外,泛海集团的重要资产主要包括民生银行约5.93%的股权、联想控股约16.97%的股权,仅此两项目前市价就达到210亿元,加上泛海持有的有极大潜力的大量战投股权项目,即使在极端环境下,泛海仍有着相当大的腾挪空间。

在最新的2018年报中,泛海还提出要对公司的产业结构和资产负债结构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聚焦金融业务发展,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做好能力建设;通过加快房地产项目销售、在子公司层面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资产布局等方式,降低公司杠杆率,确保公司财务的稳健。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