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查 | 格兰仕:拆开日本机器人

苏小张2019-05-23 10:57

(图片来源:苏小张/摄)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苏小张 实习记者 王彤月 进了格兰仕的车间,才能感受到中国家电制造业对于将成本的追求,严苛到了何种程度;看到格兰仕的磁控管、变压器、电脑板等核心零部件产业链,才能感受到中国正在踏上的智能制造之路,有多残酷、多有力量。

在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大道上,坐落着格兰仕一个有40多年历史的厂区,这里是格兰仕总部所在地,格兰仕电器配件制造公司所在地,也是格兰仕最早的生产基地。厂区临江而建,最早是政府批的一块河边滩涂地,以前经常水汛时,厂里就很紧张,因为经常发水。

格兰仕电器配件制造公司其实是格兰仕家电自主核心配套产业链的之一。这里生产各种格兰仕电器的核心零部件,生产完后输送到微波炉等整机制造公司,进行总装。此外格兰仕公司自主研发生产机器人。他们最先进的机器人和设备,只供格兰仕自己用,不外卖。

黄钊华,格兰仕电器配件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质量工程师。加入格兰仕已经20多年了,一直做跟自动化有关的研发工作。

他说,现在智能制造、物联网、IOT的概念很火,但是我觉得,还是要从一点一点的基础做起,要从最基础的环节逐步改善。

这是他20多年工作积累的经验,也是格兰仕电器配件自2005年开始至今的智能制造之路的总结。

格兰仕的智能化升级,最开始是纯进口,购买国外机器人巨头的整机产品。后来,开始购买元器件,自己组装。现在进入到自主开发阶段。

他们曾购买了一台日本的工业机器人,花了2000多万,产品确实好,很可靠。但用了几年后,发现除了产品贵,定期维修也很贵。一般从日本派人过来,两天时间,就要支付几万块。

但是后来发现生产对机器人的需求越来越大,机器人越买越贵,买不起。而且买过来吧,发现有些技术也不是他们想要的,不一定跟他们的需求完全匹配。

黄钊华说,“这个成本压力很大。因为格兰仕所在的家电行业,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其实利润很薄,竞争很惨烈。”

价格战以及残酷的市场竞争,逼迫着企业时时刻刻不放过任何一个哪怕能降低几分钱成本的方法。这已经成为黄钊华和他的团队身上一种不自觉的“职业病”。

2014年,黄钊华向格兰仕集团立下军令状,一定要自己研发生产出来自己的机器人,而且要操作便捷,成本低,可靠,效率高。“因为我们很了解我们生产的需求。”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东莞和佛山的很多制造企业的转折到发生在2014年前后。那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给出了部分线索。从2011年到2015年间,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增速一路走低,从10.8%降至5.9%,几乎腰斩。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仅增长3.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下降5.7%;股份制企业仅增长1.6%;私营企业增长4.9%。

2015年进一步下降,当年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下降21.9%;股份制企业下降1.7%;私营企业增长3.7%。分门类看,制造业实现利润近增长2.8%。

竞争力一路下滑,原来的成本优势、产业链优势放佛一夜之间消失殆尽。中国制造被逼到了角落里。企业成了这宏大变化下最受煎熬的注脚。

黄钊华立下军令状后,把格兰仕花了2000多万买来的日本机器人拆开了,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摆开,然后再组装起来。后来,开始根据自己的需求改造这个进口货。他们改了日本机器人的动力装置,让机器人的动作频率更快,从1万多件的生产能力提高到了2万多件。成本就这样降下来了,效率就这样提高了。而且还替代了更多的熟练工。

黄钊华说,“这一弄就发现,其实也没那么神秘,我们自己也能搞。佛山周边制造业非常发达,只要我们找到客户,告诉他们我们需要的零部件,基本上都能做出来。这是佛山的优势。”

多么熟悉的一幕回来了。整机买,买来拆,重回新组装,买国产的零部件再复制,最后到自主研发。对于这种独特的中国式创新方式,无论外界有多少争议,都得承认,它却是行之有效,并且够快。

最先进的、最尖端的技术和专利买不来怎么办?

黄钊华说,“技术是要逐步积累的。”“我们用机器人换人,投入精力自己研发机器人,核心还是成本,降成本、提效率。如果不划算,我们当然更愿意用熟练工。现在,中国的劳动力还没有贵到很贵的地步。”

“我们为什么要自己研发机器人?因为你没办法跟机器人公司深度合作。太深了,你所有的生产、工艺就太依赖他们了,你的成本其实是被他们锁定了,而且你没有秘密了。此外,机器人企业可以卖给你机器人就可以也卖给别人,大家都一样了,你还有什么核心竞争力?”

每每这种时候,中国制造全产业链的优势这时又体现了出来,尽管有时它看起来看起来不那么高端。黄钊华说,“当然一些核心零部件可能需要购买,不过市场上一般都能买得到。佛山是只要你提需求,基本上都有人做,只是价钱的问题。我们在基础零部件上有优势。并不是只有机器人、机械臂才是机器人,才是智能制造。”

格兰仕电器配件制造有限公司车间内,自动化程度已经比较高了,AGV自动驾驶搬运车随处可见,现代化的机械臂林立,但有些生产线还需要大量的熟练工配合机械人工作,这依然主要是基于成本的考虑。

2019年4月24日下午,公司车间内,好几个机械臂组成的生产线上,熟练工在一旁快速协作,每一个动作时间精确到秒级。一个简单的动作,有些需要一个熟练工每天重复3万次。

这些年轻、或不再年轻的来自各地的男女熟练工,每天都在和机器人赛跑,他们现在争取赶上机械臂的摆动频率,未来则随时可能被企业片刻不停的智能制造研发成果所替代。

这就是中国制造。

更多文章,请扫下方二维码:

二维码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