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查 | 梳子工厂的故事:工人变了

苏小张2019-05-23 11:35

(图片来源:苏小张/摄)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苏小张 实习记者 王彤月 在东莞,一家生产梳子的企业或许更能折射出中国制造的压力、原始但却坚韧的生存能力。

这家公司名叫龙翔机械厂,主要代工生产各类梳子,工厂已经生产了30年,客户包括Boots、沃尔玛等。

龙翔机械厂老板徐先生是香港人。他介绍说,近十年,在广东省做梳子的企业数量每年都在减少,现在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梳子企业不见了。离厂区不远,一家名叫裕元的企业,曾为耐克等多家知名品牌做代工,工厂工人一度达到10万,但在2018年年底,一夜倾塌,一个工人都没了。这一带,风光时,万人工厂到处都是,但现在千人工厂都算不错了。

龙翔机械厂最高时有1300多人,现在只有不到400人。研发原来有200多人,现在只有40多人。

而他们机器换人行动开始于2008年以前。因为老板觉得人员工资上涨太厉害,而且招工不稳定,工序和操作也不稳定,所以尽可能能用自动化的就自动化。不过老板会在使用机器和人之间算成本账,合算才会机器,不合算就还招人。严格地讲,龙翔机械厂使用的还不是机器人,其实就是机械手。

广西人王冑在这里已经干了20多年,现在是这个工厂的职业经理人、大管家。他说,“很多工序没法实现根本的自动化,因为很多工序还是离不开人工操作,尤其是最后把各种部件组装成一把梳子的时候,也就是成品部分。最先用机器的是梳子上面的一个个小梳头(行业叫揽头),需要注塑,同时需要一根根栽进梳柄里。这个人工操作起来很费劲,工人也不愿意做。还有做吊牌的工序,因为我们代工,每批货的客户都不一样。”

成本的上涨,订单的变小,都是让这家公司感到压力越来越大的原因。但王冑感触最深的是工人变了。

2018年暑假,王冑喊他一个亲戚的女儿来厂里做工,这孩子是1998年生人,她只来了几天就受不了了。

“她不愿意做这个。现在的年轻人都是这样,这不是我们一家企业遇到的,也不是一个案例。整个都是这样的。这不是原材料上涨的事。现在工厂里没有年轻人了,普遍40岁左右。现在的年轻人没人愿意做工了。你看现在暑期工都很少了。”王冑说。

他判断,机器替代人一定是个趋势。再过几年熟练工会更少。“制造业的升级,就是技术工对熟练工的替代。”

这种替代,不全是中国制造的主动选择,更多时候是面对变化,没有选择。

更多文章,请扫下方二维码:

二维码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