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地3000亩后小鹏汽车开了房产公司 无意房产业只为反哺现金流?

干群芳2019-05-25 22:45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干群芳 “小鹏汽车无意进军房地产,成立这个公司是为将来肇庆工厂日常运营做准备。”5月24日,对于新增对外投资,成立肇庆鲲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一事,小鹏汽车内部人士向经济观察网记者如此回应。同时,经济观察网记者就此事致电肇庆市高新区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但对方婉拒置评。

启查查数据显示,肇庆鲲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5月17日,法定代表人为小鹏汽车创始人兼总裁夏珩。公司注册资本为4.74亿元,两大股东为广州小鹏汽车投资有限公司和肇庆市高新区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双方持股比例分别为73.84%以及26.16%。新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承接市政工程;水电、冷暖气工程安装、维修;物业管理;房地产租赁经营;房地产咨询服务等。

多家新造车企业的高层均表示,资金窗口期将于近两年关闭。在产能爬坡、工厂建设、渠道布局以及团队扩充等多个方面均亟需资金的的小鹏汽车,为什么会斥资3.5亿元打造一家房地产公司?

无意进军房地产?

尽管小鹏汽车官方回应称“无意进军房地产”,但这并不能打消业内人士对其意图的质疑。“小鹏用10万辆产能,在肇庆拿了几千亩地,不搞房地产搞什么?”一位业内人士评论称。

肇庆工厂是小鹏汽车在海马汽车代工基础上,在广东自建的生产基地。根据小鹏汽车官网消息,该生产基地拟用地3000亩,共分为两期,总计投资100亿元,一期项目建成后将拥有10万辆的智能新能源汽车年产能,工厂于2017年12月11日正式奠基动工。

目前,小鹏汽车的首款量产车型小鹏G3通过海马汽车代工累计交付量接近5000台,计划在7月底之前交付1万台,到年底交付4万台。而小鹏汽车在今年上海车展发布的智能电动轿跑小鹏P7,将计划在肇庆工厂投产。根据小鹏汽车高层介绍,肇庆工厂将在今年9月完工,并将于12月正式投产。

以目前的产能设计和占地面积来看,小鹏汽车肇庆工厂纯粹进行汽车生产,利用率确实不算高。作为对比,吉利汽车宝鸡工厂投资72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1344亩,设计年产能为20万辆整车及36万台发动机。

“地方政府给车企提供税收减免和补贴,通过这个运作包括商业地块的转让,支持整车厂的运营。”一名资本分析师向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他认为,实体经济通过房地产(获取资金)来做是当下的一个现状,因为房地产资金获取较快。

另一位金融服务商分析师指出,工业、制造业进军房地产难度很大,因为商业模式难寻,而造车企业来做房地产跨度同样很大。“现在二线、三线城市商业地产的价值都在收缩,小鹏汽车如果要做房地产公司,有可能做一些短平快、能够反哺其现金流的业务。”其向经济观察网记者分析道。

联手政府过冬

值得注意的是,肇庆鲲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成立,还意味着小鹏汽车与肇庆地方政府合作的加深。启信宝数据显示,此前,小鹏汽车的投资方主要是市场背景,广州橙行智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股权结构中,肇庆市高新区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持有的股比仅有0.48%。而此次成立的肇庆鲲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肇庆市高新区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持有股比高达26.16%。

随着经济的新一轮调整以及去年年底《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的发布,新造车企业获取资金的难度增大。在此情况下,新造车企业纷纷与地方政府捆绑,以应对寒冬。例如合众新能源与河南安阳的合作,以及奇点汽车和安徽铜陵的合作等。“如果没有与地方政府合作的话,新造车企业这两年会遇到很大的生存挑战。”上述资本分析师向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

多家新造车企业的高层认为资金窗口期将在近一两年关闭,大规模的交付则成为企业存活的关键。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认为,从交付规模来看,小鹏汽车的生死线在一年15万辆至20万辆之间,而资金则可能200亿都不够。

2019年被小鹏汽车定义为是品质年、交付年和运营年,这也意味着持续的资金投入。除了小鹏G3的产能爬坡和肇庆工厂的建设之外。在售后服务方面,小鹏汽车计划在2019年新增100家体验中心以及34家服务中心,计划年内部署超级充电站达到200个。同时,小鹏汽车宣称2019年计划再招5000人。

除了资金之外,坚持自建工厂的小鹏汽车,还面临着生产资质获取的问题。经济观察网记者就此询问小鹏汽车,对方表示并无更多新信息可透露。

根据《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新造车企业要想新建独立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需要“研发且拥有知识产权的纯电动汽车产品,上两个年度累计境内外市场销售并登记注册的数量大于3 万辆纯电动乘用车或3000 辆纯电动商用车,或上两个年度纯电动汽车产品累计销售额大于30亿元”。

从这个角度来讲,保障资金获取并快速提升交付量,还决定着小鹏汽车能否成功获取生产资质,将“自建工厂模式”坚持到底。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汽车产品报道部记者
关注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报道车企动态、行业事件、政策变动,记录新能源、智能网联新技术浪潮下的产业变革。提供新闻线索可联系ganqunfang@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