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为什么开放对创新如此重要

社论2019-06-01 00:46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社论 5月29日,中央深改组召开第八次会议。会议强调,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吸引和培养高精尖缺人才,提升使用全球创新资源能力,打造开放合作区域高地,参与和引导全球创新治理……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没有人能够忽视这样的议题。此前,华为被“断供”,进而少数国际性行业组织和学术机构,也宣布将华为拒之门外。在对华为“备胎”寄予厚望的同时,突破那些“卡脖子”的核心技术成为中国人的切肤之痛,自主创新由此成为最强音。但很显然,对于自主创新的认知仍然模糊,比如相信既然是自主创新,就是一切都要靠自己,甚至将外面的世界视同于竞争敌手。

中央深改委释放的信息相当明确——新闻稿中有关这一话题的140字段落里,“全球”和“开放”各出现了四次。这是非常强烈的表达:自主创新不等于关起门来自己干,即使中国企业还可能遭遇新的围堵,就创新这件事情来说,我们都仍然会加大开放力度,更积极主动地拥抱世界。

我们需要这种开放的全球视野下的创新观。几天前,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相同的观念。他认为“自主创新作为一种精神是值得鼓励的”,但始终坚持,“站在人类文明的基础上创新才是正确的,科技创新是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的”。

华为在产品和技术上的成功,背后是研发的成功。这种成功绝不仅仅体现于每年数百亿元的投入。华为在研发领域的创新实践,更多体现于以开放的心态和全球视野,像海绵一样吸取别人的优秀成果。

任正非不止一次地警告说,不开放就是死路一条。华为构建的是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创新网络,在这个网络里,各类创新资源自由流动,各得其所。在这个网络里,每一个连接者是贡献者,也是受益者。当然这里面有一套完备的规则体系,比如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这为技术的进化与迭代提供了有效的激励。

如果在华为的创新实践里没有“开放”和“全球”这样的关键词,华为在“自主创新”意义上的成功也许将不复存在。正因如此,即使面对封堵,“备胎”转正,华为也从未打算放弃拥抱世界。

争论者很容易提出,核心技术是别人不肯卖给你也不会和你交流的,所以要强调自主创新。如果这是说,我们要在保持开放和学习的同时,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激发国内企业的创造力,我们同意。但还是要说,自主创新不是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自主可控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一遍。所以当很多掌声给了华为的芯片,任正非依然要说:海思也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的创新。

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很多人在谈论中国何时超过美国的时候,这个国家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防范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的攻坚进入关键期,驱动增长的动力正在艰难的切换和磨合,前方的路标毫无例外地指向了创新。这时候,“开放”和“全球”对创新价值几何,对这个时代意味着什么,从历史中走来的人们会有最真切的答案。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