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成都祥福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王雅洁2019-06-03 15:21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王雅洁 5月16日,在成都市祥福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垃圾吊操作室内,员工刘振正在操作着手中一支操作杆。他目光向下,紧盯着玻璃墙外宛如变形金刚大手臂一般的吊臂:“它每抓取一次,能吊起10吨重的垃圾。”

刘振已经在该企业工作7年,亦与成都市祥福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共生共长7年之久。

他身处的垃圾吊操作间,仅仅是上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一隅。

这个目测10平米左右的操作间,与堆积如山、品类繁杂的生活垃圾仅隔了一扇玻璃,面对仿佛触手可及的庞大垃圾池,神奇的是,闻不到异味。

这个打破传统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运营奥秘?

创新

成都公司总经理苏志刚向经济观察网记者介绍,成都市祥福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由中国节能旗下专业固废平台公司中国环保于2009年8月投资建设,2012年11月建成投产。

该项目引进了三套国外先进的炉排炉焚烧工艺及设备和烟气处理技术,烟气排放指标达欧盟2000标准。按三炉二机配置,发电装机为2×18MW。

该项目是目前国内在设计、装备、建设、工艺、运营等方面较为先进的现代化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其地理位置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祥福镇,采用焚烧方式处理成都市金牛区、成华区、新都区、青白江区等生活垃圾。数据统计显示,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1800吨,实际年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利用余热发电。

为了综合利用垃圾发电厂余热,提高热能利用率,成都祥福项目还积极开展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将垃圾焚烧发电后的蒸汽用于布草洗涤,实现节能减排热电联供,提高了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改变了布草行业的传统洗涤模式,减少小锅炉的污染排放。

经济观察网记者获悉,该项目自建成投产以来,烟气排放、废水排放、噪音控制、臭气控制等各项环境排放指标均100%控制在项目承诺标准内。

上述目标的达成,并不是一帆风顺。

项目创建之初,摆在眼前的首要课题之一,便是技术研发。如何在降本增效的同时,取得阶段成果?为降低生产运行成本,完善工艺环节,提高环保排放指标,上百项技术改造工作从投产之初开始密集展开。截止目前,已获4项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

难题

事实上,项目投资建设之初,面临的难题还有更多。

经济观察网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成都公司从投资建设到生产运行经历了一个艰难过程,成都项目边际条件较差,垃圾补贴低、电价低,投资大,投产之初,设备、人员处于磨合期。

面对困难,成都公司自2014年开始积极开展企业对标工作,对生产运行中的指标、状态及操作动作相关内容进行梳理细化、优化,把行业中众多繁杂的各类规章制度精选提炼编制成册,形成全套运营管理手册,并将管理手册运用在生产实践中。

付出的努力已然取得回报,作为中国环保系统内投产较早的项目,该项目已经在生产运营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一系列专业性人才应运而生。

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环保在成都公司成立了培训基地,目前,成都培训基地已为中国环保9个新建项目360名生产人员开展了12批次的上岗培训工作,同时为上级公司输送高级管理人员12名,中层及业务骨干30余名。

版图

身为环保企业的一员,在上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持续运营的基础上,绕不过去的顶层议题,是“长江大保护”。

总体来看,长江经济带固废污染问题主要体现在:固废基数大、政府当期有效财政投入难以覆盖多年环保欠账;固废单点治理,有商业模式的竞争激烈、无商业模式的无人问津,导致现有固废设施分散化、碎片化;固废管理和治理受行政区划限制,不联不通,无法规模化、集约化处理;农村面源污染量大面广;产业链条前后分割、固废整体治理效果有限。现有治理模式难以适应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整体性要求,亟需创新突破。

中国环保相关人士表示,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是长江生态屏障的关键一环。成都祥福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自2012年投产以来,日均处理生活垃圾垃圾2200吨,累计处理垃圾 502.7万吨,上网电量13.34亿度,每年可节约标煤8.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94万吨。

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环保的固废处理项目分布于中国二十六个省市自治区,固废处理总能力约9万吨/日。其中,在长江经济带沿线有19个固废处理项目,设计日处理能力1.7万吨,投资规模近百亿元。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国资新闻部主任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国企国资等领域。擅长于深度分析报道、调查报道、以及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