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关注科创板审核过会率

张勇2019-06-15 13:06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张勇 备受瞩目的科创板6月13日正式启动了开板仪式,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这一重大制度性改革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但随着科创板正式推出的时间越来越临近,各类问题也陆续出现。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从第一次上市审核开始,市场就过度关注过会率,不仅不少专家着力研究过会率、甚至出现媒体抢报过会率100%的情况。可以看出,市场依然按照传统板块发行审核的逻辑看待注册制下的科创板上市审核,这显然是本末倒置,甚至是对科创板上市委员会功能和定位的误读。

实际上,从制度安排上就能发现,科创板上市审核过会率高将是常态,不出意外的话,近期的上会过会率都将是100%,因此并不值得过度关注。当然,过度关注过会率本不算什么大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不及时纠正自己认识上的偏差,可能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注册制,从而影响到这一制度性改革的推进和完善。

过度关注科创板上市审核过会率这一指标,反映出注册制依然是一件需要市场逐步加深认识的重大制度性改革,我们有必要再从头来看看这一次监管部门在科创板推行注册制发行环节上的制度安排。

科创板上市委与主板、创业板发审委功能在定位上是不同的。按照规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发审委)最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证监会的规定,审核股票发行申请是否符合相关条件”,同时更重要的是“依法对股票发行申请提出审核意见”,也就是说发审委的发审会这一环节,是股票发行整体流程中最关键也是最具决定权的一环,这一环节的过会率当然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科创板上市委的功能有很大的不同。按照相关制度规定,科创板企业是否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首先是由上交所审核机构承担主体责任,提出初步审核意见,把好第一道关口。而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的工作则是首先需要对交易所审核机构提出的审核报告和初步审核意见进行审议,重点从审核机构的审核问询是否有重大遗漏、发行人及中介机构的回复是否充分、审核机构初步意见的形成过程和判断依据是否合理,相关信息披露文件是否有利于市场判断和投资者决策等角度考虑。

同时,在对交易所审核报告和初步审核意见进行审议中,参与审核的上市委委员虽然对招股说明书等信息披露文件也会进行审阅,提出需要问询发行人和中介机构提交上市委会议讨论的问题,但需要避免对发行人信息披露文件进行不必要的全面重复性审核。也就是说,在科创板上市审核会议环节,主要是“发挥把关和监督作用”。

从以上功能和定位上的不同就可以看出,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审核工作与证监会发审委发审会的工作是有重大区别的,这也是注册制精神的重要体现。

因此,我们需要加深认识的是,在注册制之下,淡化对过会率关注度的同时,更要关注科创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关注的应该是“真公司”的呈现,而不再是“好公司”的呈现。

从第一批科创板拟上市企业招股说明书披露以来,直至近期完成的三次上市审核会议,不少业内人士都发现以往在核准制下可能会影响过会的情形,比如“重大客户依赖、单一产品依赖、业绩下滑、实际控制人100%控制公司、传统业务收入占比超过50%、公司业务天花板已经呈现、审核过程中发现申报材料存在差错、甚至审核过程中保代受到处罚”等,在科创板都不再是障碍。

正如著名投行人士王骥跃所说,科创板最高的审核标准,已经转变为真正的“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科创板拟上市企业是否能做到“良好的信披质量”,对于审核机构的问询是否能够“又好又快的回复”,有没有做到“充分的风险提示”,这些因素决定了科创板申请公司的审核节奏和审核结果。而这些才都是我们现在需要在科创板的上市审核会议中关注的。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华东分社社长
2004年入职经济观察报,历任华东新闻中心高级记者、主任,主要负责华东地区采编工作和资本市场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