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大讲堂】产融结合深挖绿色经济潜力 金融创新促动行业前行

2019-06-18 20:23

415115927397200979

2019年6月1日,来自政府部门、专业学界和企业的多位嘉宾代表齐聚,由国际绿色经济协会、绿道资本、经济观察报、新金融家联盟联合主办的“绿色经济论坛暨第五届新金融大讲堂”,共同探讨了绿色经济在新经济周期面临的现实问题。

ANUO0155

国际绿色经济协会执行会长  邓继海

本次会议主题为“共生共荣,共享共融”,国际绿色经济协会执行会长邓继海表示,本次会议主题与推进经济脱虚向实的政策方向的指引一致,是同一种方向的延续,并且有更高的提升。在与会嘉宾的群策群力下,将成为本届京交会关于金融这个焦点最突出的亮点。

ANUO0200

经济观察报执行总编辑  文钊

经济观察报执行总编辑文钊在会议致辞中表示,今年经济观察报与国际绿色经济协会联手主办绿色经济论坛暨第五届新金融大讲堂,是希望共同搭建一个平台,来深入探讨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未来,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可以为绿色做些什么。

参会嘉宾一致认为,在新的发展阶段,只有继续提高绿色金融的内在活力,主动拥抱行业发展痛点、回归价值发现的主线,打造新的金融科技与新兴绿色产业的增长点,才能推动我国绿色经济走上健康、商业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绿色金融估值定价能力亟待提升

自2016年G20杭州峰会首次将绿色金融纳入G20议题以来,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不断提速,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在相关政策的保驾护航下,规模增速位居世界前列。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到2018年末,我们国家最主要的21家银行绿色贷款的余额已经达到了8万多亿,比2017年同比增长了16%。我们国家境内绿色债券存量规模已经接近6000亿,这个规模也已经位居世界前列。

陈雨露指出,金融部门可以发挥它市场机制的优势,在广泛地筹集资金、提供风险管理的工具,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这三个方面来为国家绿色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持。

估值定价是一切金融投资行为最核心的环节,而对于绿色经济产业来说,资金的流向受到了政策引导和商业原则的双重影响,而归根到底,只有实现良性的投资回报循环,才能真正利于产业与资金的长期共融。

对于大部分金融机构来说,判断绿色经济产业的新科技、新项目的价值,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主动挖掘的过程。

ANUO0237

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参事  刘燕华

在6月1日的绿色经济论坛中,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刘燕华提出,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一个技术评估体系,也没有技术经纪人这个概念,缺少创新工程师,中国在这方面是一个体制的空白,现在很多的技术在金融市场的价格是由其他国家的人来定价。

刘燕华认为,中国在技术市场转化过程中,技术的价值评估体系必须要尽快建立,并且需要由金融机构来主导建立。

陈道富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陈道富

当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进一步提出了发展产业内嵌式金融的观点。陈道富认为,前几年产融结合出现了很多乱象,根本问题在于金融没有找到产业内在的真正价值点,核心问题在于局内人跟局外人的分隔。“现在的金融对于实业、制造业或科技行业来说就是局外人,由于看不懂,无法作为一个‘局内人’进行非常有效的判断,这就是风险的价值点,局内人与局外人的价值点是不同的,而中国现在没有把产业、科技业界内的内在价值挖掘出来转化成金融的风险管控手段,没有完成这样的结合再分离的过程。”

“产融结合在中国是实现整个金融真正为我们的实体经济服务的非常重要的切入点,我认为应该从票据入手,应该从制造业内核出发实现产业内嵌式的金融发展。”陈道富指出。

ANUO0523

华夏银行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绿色金融中心主任  张勇淼

做产业的“局内人”,对金融机构来说并不容易,通过数年时间的沉淀,华夏银行在能效融资方面已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华夏银行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绿色金融中心主任张勇淼介绍,该行在融智和融资相结合的典型是能效融资,在能效领域积累起来的经验向上游延伸,不仅给客户提供资金服务,还会有专家为企业、区域提供能源诊断、能源规划乃至能源改造与管理,到最后再提供相关的融资,提供一整套综合化、系统化的服务。

张勇淼认为,金融人怎么能够识别价值、发现价值,成为产业的“局内人”,需要持续去学习,成为这个领域的专业化人员,华夏银行能够在相关行业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与团队的专业能力建设是密切相关的。

ANUO0989

经济观察报宏观经济研究院秘书长  李晓丹

经济观察报宏观经济研究院秘书长李晓丹在其分享的《宏观经济与产业观察》报告中亦指出,绿色贷款和基金仍然是在用行政管理的方式来做绿色金融。绿色贴息贷款应该是鼓励绿色产业、绿色企业去发展,但是现在很多的金融机构是在用绿色贷款限制产能过剩企业,用来做产能调控。绿色债券的发行也同样面临市场化定价不足的问题。

创新保证“活水”不断

除了建立专业的团队、专业的产业研判能力外,由于与生态环保相关的产业项目多是投资期限长、投入成本高的项目,如何促使金融资金源源不断的、自发的有序投入产业之中,也是6月1日的论坛活动中参会嘉宾最为关切的问题。

微信图片_20190618110054

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副主任、环境学院环境经济与管理系博士生导师  蓝虹

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副主任、环境学院环境经济与管理系博士生导师蓝虹提出,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内,整个生态环保事业正在逐渐的向一个商品化、经济可持续运转的方向发展,但是这个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依然是设计,一个公共产品不会自动的转化为市场的产品。在绿色金融的环节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绿色金融的技术设计,如何将一些绿色产品、绿色项目设计为一种金融机构感兴趣的、收入回报比较好的项目,是绿色金融中容易被忽视的重要环节,而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如何让它的回报达到金融行业最基本的要求,如何让它的风险控制在金融机构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技术的选择、如何在资金流方面做结构设计,如何去跟财政联动等问题。”蓝虹表示,未来绿色金融就是金融的代名词,所有的金融都应该是绿色金融。

鲁政委3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鲁政委

从当前绿色金融的资金投入结构来看,信贷和债券两种融资方式带来的占比在90%以上。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保险在绿色金融方面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不仅是在资产方(投资角度),在负债方(保险产品)空间更大、也对有效管理自身未来潜在的系统性风险更加重要。保险业的绿色化,预计会成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下一个爆发点。

鲁政委表示,“因为绿色项目的融资大部分是一个长期的,环境风险也更多要在较长时间里才能凸显出来,由此,无论是从负债角度,还是从资产角度来看,绿色都天然地和保险关系最大,其契合度甚至远远超过了银行,因为只有保险它的资产和负债有长达10年、20年、甚至30年期限的。”

在传统金融行业积极参与绿色金融之外,新兴的金融科技企业也在寻求通过技术手段高效对接资金和绿色产业的路径。

ANUO0830

从左至右嘉宾依次顺序为: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郭宏超;河北省原省商务厅巡视员,资本研究会首席经济学家史玉强;百融云创董事长、CEO张韶峰;爱驰汽车执行副总裁蔡建军;华软资本总裁江鹏程。

针对这个问题,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郭宏超提出,对于绿色产业、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等行业的企业,过去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提供贷款的时候,更多是出于政策的推动或者考核指标的约束,很少有金融机构愿意主动去做,因为无法带来相应的商业收益。现在推动金融机构积极主动的参与绿色经济,需要找到足够的动力和理由。基于此,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郭宏超先生与河北省原省商务厅巡视员、资本研究会首席经济学家史玉强;百融云创董事长、CEO张韶峰;爱驰汽车执行副总裁蔡建军;华软资本总裁江鹏程一起,深度探讨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提出了观念的更新、政策制度的建设、绿色技术及产业链环节的创新、政府对创新技术的扶植,共话绿色发展未来趋势,推动全球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1

汉能太阳能设计研究院院长兼首席建筑设计师  刘谦

汉能太阳能设计研究院院长兼首席建筑设计师刘谦表示,未来城市的发展要求绿色建筑必须整体开发,城市能源、未来的能源需要顶层设计。绿建如果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就无法真正发挥能源的作用,而只是一个概念。

“发展绿建是绿色规范的要求。现在的能源是地热清洁电、清洁燃气,可是没有太阳能规划,市场不知道怎么做、量是多少、是否具备这个能力。汉能太阳能设计研究院运用潜心十年研发的先进技术进行统一整合,提出切实可行的能源规划,也是填补国内的空白。”刘谦认为,绿色建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绿色经济正在改造着传统产业的模式,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未来的金融将会是绿色金融,为鼓励金融企业在道阻且长的绿色金融发展进程中持续探索,当天论坛设立了年度“绿色之星”荣誉,为在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中取得卓越成绩的产业企业、金融机构鼓与呼。

微信图片_20190618174811

绿色之星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