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垃圾分类后,我理解它为何引发这么大争议

凤起2019-07-03 11:48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凤起/文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目前上海正稳步推进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市覆盖,其中包括全面“撤桶”、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等举措,种种举措皆意味着上海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执行时期的决心与力度。

小龙虾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大棒骨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湿了的面巾纸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随着上海实行“最严垃圾分类”,“你是什么垃圾?”成了上海人民每天都要面临的灵魂拷问,聊天没话题时一讲“垃圾分类”,绝不冷场,段子也层出不穷。

但垃圾强制分类之后,我的生活却被困扰了。进入6月以来,上海就开始对垃圾分类进行试点。从6月1日到7月1日,我家里的垃圾越堆越多。和其他不少小区一样,我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的垃圾桶已经全面“撤桶”,且规定了每天只有在7时至9时、18时至20时两个时间段,才能倾倒垃圾。

这样问题就来了,作为一个早出晚归的上班族,我似乎永远也无法按时按点倒上垃圾。我所在的小区其实是有垃圾房的,但是,往往我早晨出门的时候,所有收集居民垃圾的大桶还被锁在垃圾房里。晚上等我下班回家的时候,这些大桶又被撤掉了。如果你想偷偷把垃圾放到垃圾房门前,也不行,因为垃圾房里永远会有一个工作人员在值班。

我只能在家里将垃圾分好类,拎到执行尚不严格的小区倾倒。7月1日之后,那些执行尚不严格的小区肯定也将严格起来,我日后怎么倒垃圾呢?

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垃圾强制分类的初衷是好的,但可以制定得更加周全一点,比如,考虑一下城市里朝九晚五、辛苦工作的年轻人。在上海这样快节奏生活的国际化大城市,早出晚归的人不在少数。让他们在规定时间段里集中倾倒垃圾,几乎不可能。

另外,还需要考虑社会的时间成本。有人算过一笔账,每天每人在垃圾分类上哪怕只多花5分钟,汇总到上海市所有人,时间量也非常可观,每年合计7.3亿小时,按标准工作时间计算,损失时间相当于36万个全职职工全年的工作。另外,据调查,全国城镇居民每天花在家务上的时间只有1.07小时。5分钟时间虽少,但相当于平均家务时间的8%。

一说垃圾分类,我们就会想到日本。既然日本人能做到,我们为何做不到?但是,日本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用了40多年的时间将垃圾分类的方法逐步细化。可以说,日本几乎是从幼儿园时期,就对公民进行垃圾分类的强化教育,才有了今天的成果。我们不要寄望于短短一个月之内就能做到日本这样,除非动用更多人力成本进行强制性管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把垃圾分类浸润到教育之中,

这是一个从长计议的命题。

城市治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综合考量,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水平。一个好的政策,需要更细密周全的考虑,需要灵活人性的执行。这是此次上海垃圾分类政策一出,迅速引发舆论关注的问题所在。未来,46个重点城市也参与垃圾分类,希望这些城市在政策出台过程中,能吸收一点经验教训,将垃圾分类真正做到实处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